同步放化疗配合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
2021-07-24郝丽丽
郝丽丽
(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2)
肺癌属于恶性肿瘤,在全球内,其致死率位居首位,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两种类型,其中发病率比较高的是非小细胞肺癌,在总肺癌患者中约占80%。再因此类型的肺癌细胞生长以及分裂都比较缓慢,且持续扩散转移的时间也比较晚,导致大多数病人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1]。为此,应积极寻找安全且有效的方式治疗晚期肺癌,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同步放化疗配合靶向治疗此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选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均处于肺癌晚期。每41例肺癌患者为一组,分为命名为参照组、观察组。其中参照组内男21例,女20例;年龄43~84岁,平均(61.94±1.04)岁;其中腺癌患者有9例,鳞癌患者有27例,大细胞癌患者有5例;肺癌分期:肺癌处于Ⅲ期的有24例,处于Ⅳ期的有17例;原发部位:左右肺分别有23例、18例;单发的有28例,多发的有13例。而观察组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41~83岁,平均(61.87±1.04)岁;其中腺癌患者有10例,鳞癌患者有25例,大细胞癌患者有6例;肺癌分期:肺癌处于Ⅲ期的有22例,处于Ⅳ期的有19例;原发部位:左右肺分别有20例、21例;单发的有26例,多发的有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经过各种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晚期;②所选患者对本次试验知情,并自愿在知情书上签字。排除标准:①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②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③排除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④排除胸腔内积液患者;⑤排除血常规、尿常规异常的患者。本次试验分析经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后进行。
1.2方法:参照组患者使用同步放化疗治疗,给患者进行三维适行放射治疗,使用直线加速器实施治疗,每周进行5次放疗,照射总量控制在60 Gy~70 Gy。同步化疗使用TP方案进行治疗,即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其中顺铂每平方米给药75 mg,多西他赛每平方米给药75 mg,平均分成4日给药。放疗期间,再进行2周化疗,放疗结束之后让患者休息4周,然后再继续施行TP方案治疗,以巩固治疗效果,化疗持续4个周期。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再联合使用靶向药物治疗,选择厄洛替尼(上海创诺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4030),每日口服150 mg,连续服用此药3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各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状况,其中不良反应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热、放射性肺炎等方面统计。治疗效果有4个指标,若患者体内肿瘤病灶基本消失,且持续观察4周以上,没有新病灶出现,则为完全缓解。若患者体内病灶体积缩小幅度在30%以上,且持续观察4周以上,没有新病灶出现,则为部分缓解。若患者瘤体增大幅度小于进展幅度,或者缩小幅度在30%以下,则为疾病稳定。若患者瘤体增大幅度大于20%,或者出现新病灶,或出现转移现象等都为疾病进展。客观有效率=(全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全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疾病稳定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用SPSS 24.0软件计算,组间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对比P值是否小于0.05,若小于,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若大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式治疗的临床效率比较:观察组(85.37%)客观有效率较参照组(51.22%)高,且观察组(95.12%)疾病控制率也比参照组(70.7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发热、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应的概率低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其与空气污染、吸烟、遗传因素、电离辐射等有关。临床表现为痰中带血、低热、咳嗽、食欲不振、胸痛等典型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现今,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进步,靶向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肺癌治疗中,成为继放疗、化疗、手术后最为主要的一种治疗肺癌的手段。分子靶向药物的靶向针对性比较强,能专门消灭肿瘤的某种蛋白或者分子,进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靶向药物进入机体后,会和肿瘤分子的某些靶点相结合,进而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等都比参照组高。说明同步放化疗基础上再使用靶向治疗能有效提升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因为本次使用的厄洛替尼属于高效分子靶向药,进入身体后,其会和胞外配体结合位点、三磷酸腺苷等出现竞争性的结合,在分子内能有效阻断酪氨酸磷酸化过程,进而抑制酪氨酸激酶活化,让信号传导出现异常,继而影响ras-raf-MAPK系统功能,让其出现封闭,最终限制肿瘤细胞生长发育,让其逐渐凋亡[4]。除此之外,在血管内厄洛替尼药物还能减少生长因子数量,降低成纤维细胞和TGFa等生长因子的数量,进而抵抗血管生成,实现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目的。且同步放化疗基础上再使用靶向治疗,能让药物顺利通过血脑屏障,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进入,进而有效提升治疗效果[5]。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晚期使用化疗、放疗等手段治疗,易出现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本次实验显示,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说明同步放化疗期间在配合靶向治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提升病人生存质量。究其原因,在放化疗期间,再实施靶向治疗,能提升治疗的精确性,降低药物对健康细胞的损害,进而能有效避免一些不良反应,提升临床治疗效果[6]。此外,厄洛替尼药物还具有使用方便的优势,患者每日定时定量服药即可,无需借助医疗设备,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7]。
综上叙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情发展到晚期时,应首选同步放化疗配合靶向药物治疗,不仅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