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粘接固位修复方法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分析

2021-07-24安永谦张晓东聂浩劫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吸收量种植体分级

安永谦,轩 昆,张晓东,聂浩劫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口腔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陕西 西安 710032;3.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辽宁 沈阳 110015;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水平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种植义齿已经成为牙列缺损患者的常用修复方式,种植义齿在美学效果及咀嚼功能方面与天然牙更为接近,已经成为牙列缺失的首选治疗方式[1-2]。近些年的临床研究显示[3],随着种植义齿在牙列缺损修复的广泛应用,种植修复相关并发症如生物学并发症、机械并发症、美学并发症等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种植的效果。有研究报道[4],种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种植冠固位方式密切相关,因此,选择适宜的冠固位方式对改善种植效果、提高牙列缺损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粘接固位修复是常用的固位方式,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了传统粘接固位修复与改良粘接固位修复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种植体修复冠固位方式的选择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1.1 病例纳入标准 (1)患者为磨牙区单颗牙齿缺失行种植义齿修复术;且修复后可按时接受随访,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2)冠边缘位于龈缘下0.5~1 mm;(3)Ⅱ类或Ⅲ类骨质,缺牙区牙槽骨骨量充足;(4)附着龈宽度>2 mm;(5)种植体植入扭矩达到 35 N·cm;(6)对颌牙无伸长,缺牙间隙正常,咬颌关系良好;(7)无活动期牙周病,口腔卫生状况佳;(8)无紧咬牙、夜磨牙等口腔不良习惯;(9)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面协议书。

1.1.2 病例排除标准 (1)种植区行骨增量术者;(2)依从性差,临床资料不完整者;(3)重度吸烟患者(>10支/d);(4)邻牙存在活动性炎症者;(5)合并有严重的口腔感染及其他疾病者;(6)有高血压、内分泌失调、骨代谢紊乱、糖尿病等治疗禁忌症者;(7)随访过程中口腔局部行放射治疗者;(8)近期服用对种植有影响的药物者。

1.2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行口腔种植修复的114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粘接固位方式不同,将11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54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20~65岁,平均(38.84±4.52)岁;骨质分类:Ⅱ类37例,Ⅲ类2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31例;年龄20~65岁,平均(38.81±4.41)岁;骨质分类:Ⅱ类34例,Ⅲ类2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性别、年龄、骨质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

1.3 方法

1.3.1 设备及材料 KAVO 种植机;ITI 种植系统(瑞士,Straumann 公司);锥形束 CBCT 机(德国,Kavo);数字化根尖片机(德国,Kavo);藻酸盐(美国,登士柏);硅橡胶(美国,3M 公司);人工牙龈(德国,Dreve Dentamid GmbH);超硬石膏(德国,贺利氏);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美国,3M 公司);牙周探针(德国,STOMA);光固化复合树脂(美国,3M ESPE)。

1.3.2 种植前准备 在行种植术前首先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种植手术。同时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缺损牙位的软组织质量、牙槽骨丰满度、对颌牙有无伸长、邻牙有无倾斜、咬合关系是否正常等。

1.3.3 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的种植治疗均由同一组口腔医师操作,均应用非开窗式印模法印模,将患者所需种植的缺损区种植体转移并印模,卸下愈合基台,并对患者的龈袖口深度进行测量,根据基台的愈合情况选择印模帽,在固定螺丝的辅助下将印模帽固定安装在种植体上,然后使用牙胶暂时将其封闭。封闭后将混型DMG聚醚轻体注射于印模帽,然后将托盘旋入口封闭,待印模材固定后将其取出。确定印模清晰完整后将印模帽与替代体连接,然后将印模帽连接替代体回对至印模上。在替代体约0.4 cm位置注入弹性人工牙龈将其固定,固定后使用超硬石膏进行灌模、脱模。将穿龈修复基台放置在模型替代体上并进行固定,然后制作钴铬烤瓷冠修复体。在患者试戴牙时,用车针在基台的颊侧作标记,然后将修复基台由模型转至种植体上并使用螺丝进行固定,最后在X线片辅助下对吻合度等方面进行调整,调整至最佳的吻合状态。

1.3.4 粘接处理

1.3.4.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直接粘接方式进行固位修复,将成品钛基台固定于口内种植体,然后将中央螺丝拧紧至35N·cm,使用小棉球将中央螺丝覆盖好。将适量的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均匀涂布于牙冠内壁上,然后将处理好的牙冠就位至口腔内的修复基台上,使用纯钛牙周探针清除多余的粘接剂,拍摄X线牙片,确定是否有粘接剂残留,若有残留及时将粘接剂清除。

1.3.4.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成品钛基台+全锆冠,在制作全锆冠过程中,于牙冠牙合面设计粘接剂排溢孔。然后将修复基台就位于口腔内的种植体上,然后将中央螺丝拧紧至35N·cm,使用小棉球将中央螺丝覆盖好。然后对修复体及基台体进行粘接处理,去除保护的材料,然后使用探针清除周围的粘接剂,并进行抛光处理,抛光处理后使用螺丝进行固定,并将少量牙胶覆盖在基台孔上,采用光固化树脂对修复体的面孔进行封闭。最后对患者的修复体边缘进行检查,确保就位性良好、密合光滑。

1.4 观察指标

1.4.1 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测量 最后1次手术后12个月采用全口曲面断层机(德国,Sirona)对两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骨吸收量大小,比较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大小,并使用DFW软件对种植体的深度、高度进行测定,所有检测均由同一个医师进行,连续采集3组数据,以3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骨吸收量。骨吸收量=(X线测量下种植体高度-底部高度)/种植体的实际长度。

1.4.2 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分级 分别于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采用Momhelli 法对 mSBI 进行分级,分级标准[5]:采用牙周探针尖端刺入患者的种植体周围龈缘下 1 mm,然后沿着颊舌侧龈缘平行滑动后观察出血情况,30 s 后种植体龈缘无出血症状计为 0 级;30 s 后种植体龈缘出现分散性点状出血计为 1 级;30 s 后种植体龈沟内出现线状出血计为 2 级;30 s 后种植体龈缘出现重度出血计为3 级。

1.4.3 改良菌斑指数(mPLI)分级 分别于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采用Loe-Silness 法对 mPLI进行分级,分级标准[6]:种植体龈缘表面及牙周未见菌斑计为0 级;种植体龈缘表面及牙周可见不连续、片状菌斑计为1 级;种植体龈缘表面及牙周可见宽度达 1 mm 的连续菌斑计为2 级;种植体龈缘表面及牙周可见大量宽度 > 1 mm 的软垢计为3 级。

1.4.4 患者对种植义齿的满意度评价 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对种植义齿的满意度,调查采用‘一人一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调查问卷表并保证其问卷信度及效度良好。问卷包括美观程度、固位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舒适程度5个维度,每个维度为1到10分的分值条,患者根据自身种植修复后的感受自行选择该维度的得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本次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比较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吸收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1年骨吸收量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mSBI分级比较术后6个月,观察组mSBI 分级0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mSBI 分级3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mSBI 分级0级、1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mSBI 分级2级、3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mSBI分级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mPLI分级比较术后6个月,观察组mPLI分级0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mPLI分级3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mPLI级0级、1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mPLI分级2级、3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mPLI分级比较[n(%)]

2.4 两组患者对种植义齿的满意度比较术后12个月,观察组对种植义齿的美观程度、固位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舒适程度5个维度的满意度及总体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对种植义齿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种植义齿已经成为牙列缺损修复的最广泛术式。螺丝固位、粘接固位是种植义齿的两种常见固位方式,螺丝固位具有取带便捷、拆卸方便等特点,但技术工艺繁琐、造价高,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生理痛苦及经济负担[5-8]。而粘接固位成本较低,并可利用抛光剂进行高度抛光,可较好的满足患者的美观需求。但传统的粘接固位方式很难把控粘接剂的使用剂量,对术者的经验及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若无法将多余的粘接剂彻底清除,种植体及基台之间极易残留缝隙,而这些缝隙又会成为细菌等病原体滋生的温床,增加了术后炎症反应的风险[9-10]。因此,寻求改良粘接固位法,对改善种植后的骨稳定效果并提高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是影响种植体成功率及长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11]。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吸收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改良粘接固位相较于传统粘接固位方式在稳定骨吸收量方面更加显著,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传统粘接固位修复,可导致粘接剂残留在冠缘,残留的粘接剂可对牙龈形成一种机械性刺激,这种刺激会大大增加粘接剂间隙细菌繁殖的风险,从而进一步加剧骨的吸收。本研究在操作过程中,对观察组患者的种植体冠面预留粘接剂排溢孔,排溢孔的存在可促使冠内部空气受压后优先由排溢孔排出,且大部分多余的粘接剂也能由排溢孔排出,大大降低了粘接剂的残留风险[12-13]。

种植体周围组织长期健康是确保种植修复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mSBI 、mPLI分级来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的mSBI 、mPLI分级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传统的粘接固位方式更易发生粘接剂残留,龈沟内残留的粘接剂,不但会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成机械性刺激,还会成为细菌定植、细菌聚集的场所,甚至引发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病理性炎性反应。而改良粘接固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种操作对种植体边缘的刺激,并能保证良好的血供,有利于减少细菌的滋生,更有利于种植体的稳定,提高种植成功率。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粘接固位修复,在牙列缺损患者中应用改良粘接固位修复术,可获得更好的骨稳定性及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且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吸收量种植体分级
短种植体的临床研究进展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生菜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氮肥对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影响的Meta分析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一体化对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