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超在诊断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变化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7-23卢琴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管腔颈动脉硬化

卢琴

高血压属于临床上较为典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体循环收缩压、舒张压持续升高,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经大量实践研究显示,由高血压引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所其血流湍流,产生的剪切应力将持续、反复地作用于血管内皮,最终形成粥样硬化,多分布于血管分支开口的内侧,以中、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为特征,当斑块过大时,则会致使血流量减少甚至阻断,降低组织器官灌注量,诱发多种合并疾病,加重病情[2-3]。因此,由高血压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由高血压所致靶器官损伤中,血管结构与功能均会在早期即发生显著改变,尤其是颈动脉内膜,其作为人体大动脉中较为脆弱部位,表浅位置能够清晰显示出动脉壁结构,可尝试将其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4]。本文于2018年3月-2020年5月选取206例试验对象,均采用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检查,分析其超声影像学特点,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共纳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6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均来源于2018年3月-2020年5月。(1)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文献[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病历资料与临床档案完整;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④愿意主动配合试验研究。(2)排除标准:①存在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他代谢疾病;②合并心脏瓣膜、凝血障碍、恶性肿瘤、冠心病、继发性高血压等疾病;③肾、肝、肺、脾等脏器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④精神状态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沟通。对照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6~78岁,平均(57.03±10.76)岁。观察组106例,男58例,女48例;年龄39~77岁,平均(58.64±10.82)岁;病程2~39年,平均(20.67±3.12)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对象均接受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超检查,选择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型号为GE LOGIQE9,设置探头频率5~10 MHz,指导研究对象取仰卧姿势,完全暴露颈部,将探头放置于胸锁乳头肌前缘,首先对外侧第一侧锁骨情况进行检查,横切找到甲状腺旁的颈动脉短轴切面,之后沿胸锁乳突肌实施纵向检查,仔细观察颈总动脉近、中、远段分叉处到颈内、外动脉以及血管的解剖结构,健康机体的颈动脉呈现出长管状无回声,加压探头管腔正常,不会被压扁,管壁与心脏节律保持同步性。分别测量血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观察血管内膜是否粗糙、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位置、形态、大小、结构情况,观察并仔细测量患者内膜中膜厚度及管腔狭窄程度。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管腔狭窄程度。彩超诊断时,若频谱未能明显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则判定管腔狭窄程度<50%;若频谱显示收缩期峰值流速在 125~230 cm/s、舒张末期容积小于 100 cm/s,则判定为管腔狭窄程度在50%~69%;当收缩期峰值流速超过230 cm/s,舒张末期容积超过100 cm/s,则判定管腔狭窄程度在70%~99%;完全闭塞时无血流信号。(2)斑块形态变化。正常的颈动脉内膜纤细光滑,其管壁呈现出典型的“双线征”,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分叉处IMT分别低于1.0 mm和1.2 mm,内膜回声断断续续、不规则时,即为内膜增厚;当IMT与分叉处IMT分别超过1.2 mm和1.5 mm时,则判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记录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表现。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管腔狭窄程度

观察组管腔狭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对比 例(%)

2.2 斑块形态变化

观察组斑块形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斑块形态变化对比 例(%)

2.3 颈动脉IMT

观察组颈动脉IMT主干、分叉、>1.0 mm占比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对比

2.4 典型病例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超特点

典型病例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超特点:右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导致管腔局限性狭窄、斑块附着处血流信号充盈缺损见图1、图2、图3。

图1 右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图2 斑块导致管腔局限性狭窄

图3 斑块附着处血流信号充盈缺损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血管疾病的早期标志,在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随着病程进展,逐渐表现出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致使局部管腔发生不同程度的狭窄,当斑块纤维中断时,则会形成栓子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6]。引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即包括高血压,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始终处于高应激状态,血管壁压力加大,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分泌量增加,以上激素不断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功能发生障碍,释放大量前列腺素、血栓素,间接激活血小板,致使血小板黏附,发生血栓[7];同时脱落的内皮细胞则会暴露血管内膜组织,增加血小板积聚量,最终引发粥样动脉斑块的形成。由高血压引发的大动脉病变以动脉纤维性硬化为主要特征,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减退动脉顺应性,机体内膜增厚,钙化、纤维化可能性加大,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机体肠壁硬化、狭窄,菌斑渗血,则最终导致全身性病变[8]。

为了使患者尽早得到有效的诊断、治疗,临床上要求开展准确的诊断检查工作,高频彩色超声凭借其操作方便、快速、准确的优点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该种检查方法能够于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形成,更加准确地检查出无粥样硬化斑块的非狭窄部位,主要依据斑块的特点进行判断,针对影像数据反映的血流分布以及充盈情况分析引起管腔内径变化的血流动力学,得到了患者以及医师的一致认可[9]。颈动脉狭窄与斑块、IMT膜增厚均属于粥样硬化的标志表现,病变部位逐渐累及到大、中动脉内膜,内中膜增厚,内膜变得粗糙,最终形成斑块;颈动脉狭窄直接影响狭窄段的血流,血流流速随动脉狭窄程度增大而变快,加大了斑块表面切应力,致使斑块极易脱落;重度颈动脉狭窄则会持续对血液流变学产生影响,阻碍管腔血流,脑部血流量呈现出低灌注,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同侧大全面积脑梗死。因此,积极、准确的颈动脉狭窄检测对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及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有重要意义[10]。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颈动脉IMT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斑块发生率、管腔狭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高频彩超能够诊断高血压颈动脉病变提供无创伤、有效的检测方法,准确检测出颈动脉结构变化情况。软斑、混合斑、溃疡斑块均极易破裂形成血栓,其随血液流动到达颅内,故患者发生脑梗死概率极大加大,而硬斑块由于其表面钙化,故不易破裂脱落,脑梗死发生率也就随之较低[11-12]。颈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性动脉硬化现象,其与血管粥样硬化之间病理生理基础相似,因此,颈动脉斑块也就与心脑血管疾病不可分离。故本文中观察组软斑、硬斑、溃疡斑分布与对照组不同。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患者中实施颈动脉血管高频彩超诊断,有助于尽早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分布,鉴别其形态变化情况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方便医护人员分析跟踪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转归信息,为临床诊疗、疗效评估提供全面、客观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管腔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CCTA诊断左冠脉分叉病变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管腔手术器械行超声清洗机预清洗的价值对比研究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对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的效能对比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