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法的“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研究

2021-07-22潘炳含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swot分析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潘炳含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中心环节。本校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一方面,其拥有来自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且互联网的应用也是“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的价值优势;另一方面,教师思政能力的不足与缺少协同,以及来自国外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所面临的明显劣势。高校在“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坚持指导地位、优化課程建设与打造示范课程等几个关键环节。本文阐述了SWOT分析法下“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优势及劣势,并提出提高教学能力人格魅力、专业课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间互动频率等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SWOT分析法;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02

一、SWOT分析法下“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价值与优势

(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并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1],以及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多个重要会议,在会议上回答了关于高校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再一次把立德树人作为实现这一根本问题的中心环节,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1]。不难看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培养人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好的明天。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这是国家颁布的第一份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文件,为高等教育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

(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扩宽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思政”优质课,并可以不受限制的反复观看,有利于学习借鉴其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方式的融合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放眼望去,整个大学校园到处洋溢着青春稚嫩的脸庞。这些“00后”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拥有快速获取复杂信息的能力,以及具有较快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图片、短视频等是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资源,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提高了上课的“抬头率”,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了知识。

二、SWOT分析法下“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不足与劣势

(一)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

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不重视“课程思政”的问题,没有真正把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实到课程中,认为为学生讲好专业知识才是自己分内之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育人责任。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这就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理论理解不充分,不能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

(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缺少协同

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不仅仅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关键课程,而且还需要其他各类课程的共同努力。各门课程都要“守好渠、种好田”,最终才能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2]。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往往是互不交流的局面,各学院之间、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很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形势不断发生变化,错综复杂,中国作为新生力量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双重挑战。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其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等,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宣传更为明显。青年学生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西方国家的极端意识形态影响。“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具有潜力、最具有生气的积极力量,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如果青年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破坏,那么后果将是无法预计的。因此,对青年一代进行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对党和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SWOT分析法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人格魅力

高校应致力于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教师。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高校教师每天面对的对象是有着新想法、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而这些学生将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或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都影响着这群大学生,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可见教师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示范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的重要思想,做好带有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时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学生生活学习的示范者。只有教师拥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并不断为学生注入积极能量,树立正确榜样。

(二)专业课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间的互动频率

专业课教师要从思想上树立思政意识,端正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只有思想上认同,才能有行动上的认同。专业课教师只有认同“课程思政”,才能真正自觉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因此,要充分利用并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做有深度、有思想的教学设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但仅仅是专业课教师转变思想,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提高互动质量。

(三)坚持指导地位,落实制度规定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一切的重要行动指南,“课程思政”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是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大任务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用青春热血放飞梦想的地方,对国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要通过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实现繁荣复兴尽自己的力量。其次,需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对“课程思政”的运行可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需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课程思政”实施是否有效果、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進行衡量。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对落实到位的专业课教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作为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考核标准之一,以提高教师学习并使用“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挖掘教学内容,打造示范课程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读经典,用经典。一方面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观点,通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1];另一方面也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在润物细无声中,既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也向其传递了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次,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程目标的协调一致,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根本目标,避免出现思政课程“孤岛”现象,保证协同育人的顺利实现。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充分挖掘并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准两者的契合点。再次,打造本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这就要求分级管理,有梯度地实施“课程思政”。在教师的培养方面,优先培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以及具有新想法、学习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学院要找到各专业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契合点,打造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不断揣摩示范课的同时,探索在学院内可复制推广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新时代赋予高校新的时代使命,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可实现从文化知识教育到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的同向同行。通过SWOT分析“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价值与优势、不足与劣势,力求探索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切实提升建设的有效性,为党和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浩.“全员育人”视域下强化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硕士论文,2020.

[2]李峰光,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4):82-84.

[3]李春晖,毛建素.浅议在环境科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实践[J].环境教育,2020(12):42-43.

[4]张曦,等.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之教育技术执行力探究——以农村学校为研究点[J].内江科技,2021(1):97+91.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swot分析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寿险公司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新形势下宜宾港物流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