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送管方式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2021-07-21付燕妮
付燕妮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 300211)
目前,静脉留置针已全面用于儿科门诊穿刺置管中,和既往临床应用的钢针相比,不仅能够降低静脉穿刺频次、缓解患儿痛苦,同时还能够发挥维护血管完整性以及防止药液外渗的效果。以往,临床通常应用双手送管方式完成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操作,但需要操作者左手松开对患儿穿刺部位的固定,患儿依从性较差,极易造成穿刺失败[1-3]。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完成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操作尤为重要。本研究探究不同送管方式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0~9.0岁,平均(6.4±1.2)岁;病程1~7 d,平均(3.5±2.5)d。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 龄3.5~9.0岁, 平 均(6.5±1.2) 岁; 病 程1~7 d, 平均(3.7±2.5)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双手送管方式:降低角度进针后,左手松开固定患儿穿刺部位,持Y 型连接口,右手向后退出针芯0.5 cm,左手持针座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待回血后右手撤去全部针芯,采用无菌透明静脉留置针敷贴封闭式固定穿刺部位。
观察组采取单手送管方式:降低角度进针后,左手固定患儿穿刺部位,右手示指顶住针翼,拇指与中指向后退出针芯0.5 cm,右手拇指和示指持针座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固定针翼,待回血后右手撤去全部针芯,采用无菌透明静脉留置针敷贴封闭式固定穿刺部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和家属满意度:采用马克盖尔疼痛调查表评估患儿的疼痛程度,无痛的判定标准是患儿在穿刺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穿刺,且面部表情无变化;微痛的判定标准是患儿在穿刺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穿刺,但面部表情出现微弱变化;剧痛的判定标准是患儿在穿刺过程中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穿刺,且出现比较严重的哭闹现象[4]。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0%(45/50),高于对照组的60%(3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5)。
2.2 两组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疼痛程度比较(例)
2.3 两组的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5)。
3 讨论
穿刺置管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技术,具备方便掌握、能够长时间暴露、穿刺针不易错位的特点。由于患儿的静脉血管较细,穿刺部位具有局限性,因此对穿刺置管的要求高。以往双手送管方式无法科学感知进针角度和力度,在换手操作中易导致皮肤松弛,影响血管活动度,引发送管困难,降低穿刺成功率[5-7]。
有研究表明,和双手送管方式相比,对患儿采用单手送管方式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进针松针动作十分连贯,能够更好地降低针尖滑出血管外的风险,且穿刺部位的皮肤始终处于固定、紧绷的状态,有效避免血管滑动,进而提升穿刺成功率[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为,单手送管方式在进针0.8~1.5 cm 时能够看到回血,而后将针芯和外套管一起送入患儿血管内部,从而可减少针在血管内推或退等操作,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综上所述,单手送管方式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减轻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