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诊断胆管癌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07-21彭贵平游淑红李智惠陈紫剑
彭贵平,游淑红,李智惠,陈紫剑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功能检查科,江西 九江 332000)
肝外胆管癌是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肝门区的肝管中,恶性程度高于肝内胆管癌,且发病率不断攀升[1]。治疗肝外胆管癌的首选方式为根治性切除术,但肿瘤发病位置较特殊,生理结构复杂,早期病情具有隐匿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就已发展至中晚期,手术难度较大,若选择保守治疗,远期疗效不佳,患者预后差[2]。因此,临床非常重视肝外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超声、增强MRI、增强CT等是检查肝外胆管癌常见方法,但增强MRI受限制因素非常多,且检查价格昂贵,而增强CT对肝门区肿瘤的灵敏度较低,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3]。超声是检测胆道疾病的首选方式,具有经济实惠、无创、可重复性等优势,但定性诊断肝外胆管癌仍有局限性[4]。通过超声造影,可提升超声诊断技术,清晰显示病灶血流灌注情况及肿瘤大小、侵袭程度等,诊断效果较好[5]。目前,临床在肝外胆管癌中应用超声造影诊断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探究其诊断效果,本研究为本院收治的肝外胆管癌患者行超声造影、增强CT,并比较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5.36±5.21)岁;肿瘤大小5~24 cm,平均肿瘤大小(15.23±2.06)cm;中下段胆管癌26例,肝门胆管癌3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巩膜和皮肤伴有不同程度黄疸,右上腹疼痛感,间歇性发热,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异常上升等,在超声显示下可见左右肝管汇合部存在肿瘤物,符合肝外胆管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意识、言语、肢体障碍的患者;无增强CT、超声造影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单个病灶部位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存在肾、心、脑、血管等功能运行障碍的患者;严重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 60例患者均给予增强CT、超声造影、病理检查。超声造影:采用GE-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所有患者,将探头频率设置为2~4 MHz。检查前患者禁食≥6 h,利用常规超声探查患者肝脏,找出肿瘤病灶位置,详细查看肿瘤大小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常规扫描完毕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将SonoVue造影剂(意大利Bracco公司)混合至5 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并制成六氟化硫微泡悬液,取2.4 mL悬液进行静脉快速注射,后用0.9%氯化钠溶液快速冲管,详细观察病灶5 min,在注射后的30 s内定为动脉期,30~120 s间归为门脉期,>120 s则视为延迟期。详细统计和记录检查结果。
增强CT:采用GE Light speed 64 CT机为所有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前要求患者禁食≥6 h,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放松身心,调整间隔为7.5 mm,层厚为7.5 mm,进行常规平扫,扫描时间为1.8 s。之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将90 mL的碘克沙醇对比剂通过CT高压注射器(美国Medrad Stellant)以团注形式注射至静脉中,速率控制在每秒3 mL,注射后的20~25 s视为动脉期,60~90 s视为门脉期,100~180 s则视为延迟期。
1.3 观察指标 ①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误诊率、漏诊率、诊断符合率。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漏诊率=假阴性/(真阳性+假阴性)×100%;误诊率=假阳性/(真阴性+假阳性)×100%;诊断符合率=(真阴性+真阳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②比较肝外胆管癌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在两种检测方法中的增强率。③比较肝外胆管癌患者在两种检测方法中达到峰值时不均匀增强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外胆管癌在增强CT、超声造影的诊断情况比较 经病理检查显示,60例患者有58例被诊断为肝外胆管癌。经超声造影检测,有真阴性2例,真阳性56例,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经增强CT检测,有真阴性1例,真阳性48例,假阴性9例,假阳性2例,超声造影的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增强CT,漏诊率明显低于增强CT(P<0.05);而超声造影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增强CT,而误诊率低于增强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肝外胆管癌在增强CT、超声造影的诊断情况比较
2.2 两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情况比较 超声造影在门脉期、延迟期所检测出的增强情况与增强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在动脉期所检测出的增强情况与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情况比较[n(%)]
2.3 两组达到峰值时不均匀增强检出率比较 在峰值时,肿瘤以不均匀强化为主,而超声造影不均匀强化检出率高于增强CT(P<0.05),见表3。
表3 两组达到峰值时不均匀增强的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以往,临床多采用超声检测、筛查肝外胆管癌,但误诊率、漏诊率较高,且无法有效显示肿瘤血管灌注情况等,诊断局限性大。增强CT虽能有效反映肿瘤情况,但检测成本较高,且对肿瘤边界的探查并不准确,临床诊断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超声造影,可有效弥补上述不足,清晰显示肿瘤中微小的血管和灌注情况,为疾病诊断提供准确依据[6]。同时,超声造影所使用的SonoVue造影剂,其粒径<8μm,能有效随着血液流动,在“快进快退”的状态下,显示肿瘤、器官血流灌注情况,但并不会流进血管外的间隙中,安全性好,也有利医师了解肿瘤病灶情况[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造影的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增强CT,漏诊率明显低于增强CT(P<0.05);而超声造影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增强CT,而误诊率低于增强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在门脉期、延迟期所检测出的增强情况与增强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在动脉期所检测出的增强情况与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峰值时,肿瘤以不均匀强化为主,而超声造影不均匀强化检出率高于增强CT(P<0.05),说明超声造影诊断肝外胆管癌的准确性更高,能有效反映肿瘤的具体情况。超声造影的造影剂属于真正的血池造影剂,80%的肝实质由门静脉供血,血流速度较慢,超声造影剂能直接流入门静脉中,并从肺脏排出,注射造影剂进入延迟期时,可呈低增强状态[9-10]。而增强CT的对比剂在肿瘤纤维组织中的弥漫速度慢,所以延迟期时呈高增强状态。李拓[11]在相关研究中指出,通过超声造影检查肝外胆管癌,检出率为100.00%,且超声造影能补充其他影像学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诊断不足,通过“快进快出”增强的方式增强,明确肿瘤浸润周围的范围,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超声造影在造影剂的辅助下,能有效发生谐振,以增强患者体内肿瘤的血流信号,通过与周围各组织的血流灌注差异比较实施定性诊断,可进一步提升超声诊断的有效性和准确率[12]。同时,造影剂所制成的六氟化硫微泡悬液维持时间较长,临床医师可在相应的时间内准确观察和了解肿瘤病灶情况,并利用超声技术捕捉肿瘤动态变化的微小体征,以此提升诊断准确性。
由此可见,通过超声造影,能良好显示肝外胆管癌患者肿瘤大小、边界、供血情况及周围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经比较得出肿瘤血供特点,以此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同时,与增强CT比较,超声造影所使用的造影剂能良好显示肿瘤状态,对肿瘤的灵敏度更高,能为疾病诊治工作提供更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