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疾病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7-21崔瑢邢娴娴李妹芳
崔瑢,邢娴娴,李妹芳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 九江 332200)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心脏起搏和/或传导系统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预防心源性猝死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永久起搏器一旦植入患者身体,将成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起搏器是否能正常运作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双心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围绕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及社会支持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消除患者不安情绪,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管理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2]。双心护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且有研究[2-3]证明,对患者实施双心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双心护理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疾病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江西省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心内科住院的69例装置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33)和干预组(n=36)。常规组平均年龄(68.53±11.94)岁;干预组平均年龄(67.12±12.45)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首次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或其他重要器质性或神经系统疾病者;②各种原因的运动障碍者;③精神疾病史、老年痴呆症、认知功能障碍、阅读功能障碍及沟通障碍者;④研究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者。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n(%)]
1.2 方法
1.2.1 干预组方法 在传统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化并实施双心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认知训练、心脏康复指导、系统性家庭治疗、音乐疗法及多维性心理护理等方面。
1.2.1.1 健康教育 ①术前: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向患者做好自我介绍,消除患者陌生感,做好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建立信任关系。责任护士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术中、术后的配合要点,训练患者床上解大、小便,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缓解焦虑情绪。手术当天清晨嘱患者禁食禁水,排空大、小便,由责任护士护送患者入介入室。②术后1~3 d:术后由医生和责任护士护送患者入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嘱患者术后24 h内绝对平卧,用沙袋局部压迫囊袋6~12 h,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粗纤维易消化食物。③术后4~7 d:术后第4天责任护士协助患者下床活动,病房内行走5~10 min,每天3次,并同时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关节做前后运动(禁止外展运动),但术侧上肢仍不可负重。嘱患者拆线前不要洗澡,以防伤口感染。当患者咳嗽和排便时,指导其用对侧手压住伤口防止出血,经常查看伤口是否渗血。指导患者及家属按结肠走向环行按摩腹部,预防便秘。④出院前:出院时携带起搏器随访卡,内容有患者姓名、年龄、诊断、就诊医院名称、起搏器厂家及型号、起搏频率、程控参数表等。告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的症状,嘱患者随时携带急救药品如阿托品、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片等。教会患者自数脉搏,早中晚各1次,若脉搏少于起搏频率>5次或节律改变,则即刻就医复诊。嘱患者不使用手机、不到强磁场的场所,以免干扰起搏器的正常运行。随访指导,患者出院后1、3、6月来院复查,1年后每年复查1次,电池寿命的最后1年应每月随访1次,以便及时更换电池。如出现气急、头晕、疲乏、晕厥、胸痛等不适反应及时就诊。坚持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切勿擅自增减或停服药物。指导患者生活规律,正确处理好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活动锻炼循序渐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情绪稳定。
1.2.1.2 认知训练 住院期间,研究者通过视频、图册、讲座加强患者对可能导致或加重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了解,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督促患者戒烟、忌酒,鼓励患者适量运动和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素的饮食方式,激发行为习惯的主动自律。并对患者介绍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重要性、日常维护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
1.2.1.3 心脏康复指导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术患者卧床休息24~72 h[4],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勿用力咳嗽,避免旋转、外展等大幅度运动。术后1个月内避免术侧手臂超负荷负重。根据运动计划表(见表2),术后5周开始进行康复运动。避免过早剧烈运动导致起搏器移位及术后药物的正确使用,切勿擅自增减或停止使用药物。
表2 运动计划表
1.2.1.4 系统性家庭治疗 住院期间在对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指导的过程中让患者家属参与,使照顾者掌握康复相关知识,并分享以往照顾者的照顾经验,引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另外,指导照顾者宣泄负性情绪的方法,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散步、观看励志电影或娱乐节目等,使主要照顾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患者出院后将患者家属加入微信群,在微信群解答患者疑问,并推送相关疾病知识和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术视频等。
1.2.1.5 音乐疗法 患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文化背景,责任护士指导或帮助患者在手机上下载声音舒缓的流行歌曲或利于缓解紧张情绪的轻音乐,部分老年患者可选用佛教音乐和戏曲,术后每天上、下午各1次,晚上1~2次,每次30~60 min,直至康复出院,出院后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减少音乐播放次数。
1.2.1.6 多维性心理护理 多维性心理护理指包括心理谈话辅导、兴趣疗法、电话随访及情感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谈话辅导:主题回忆治疗与叙事疗法相结合的心理谈话辅导,住院期间根据患者情况(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婚姻等)确定谈话主题。②兴趣疗法:根据患者的喜好鼓励患者出院康复时期培养兴趣。③电话随访:定期电话随访询问患者近期情况(主要包括脉搏自测结果、饮食情况、睡眠情况和运动计划执行情况等),并提供相关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出院后电话随访1月内每周1次,6个月内每月1次,6个月后每3个月1次。④情感与社会支持:一方面,鼓励照顾者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另一方面,创建微信群,经患者同意,将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组纳入同一个微信群,作为病友间沟通和分享的纽带,研究者每周发布1次相关疾病知识、科普知识,24 h内回复患者的提问,研究者定期提醒患者按时复诊。
1.2.2 常规组 术后常规宣教,给予患者适当体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患侧肢体情况,对术后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合理的解答及处理。出院时予以常规健康指导,嘱患者出院后可从事日常活动,低盐低脂饮食,自测脉搏,适当运动,并告知患者复诊时间,术后1、3、6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如出现不适反应及时就诊。
1.3 观察指标 由研究者按照统一的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出院后1、3个月随访时进行疾病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
1.3.1 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该量表包括自我管理信心、自我管理行为、自我心理管理、自我认知管理及自我管理信息等5个维度,共32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得分范围32~16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好[5]。差<96分,中等96~128分,优秀>128分。该量表总的内容效度为0.975,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0,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86~0.848,信效度较好,可用于测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状况。
1.3.2 生活质量量表 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期望、精力/疲乏、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等8个维度,共36个条目。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54~0.872,信效度较好,且具有普适性[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管理能力比较 出院当天,出院1、3个月后,干预组疾病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疾病管理得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疾病管理得分比较(±s,分)
?
2.2 两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出院当天,出院1、3个月后,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
3 讨论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的范围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宽,护理工作由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双心护理模式是其中一种。双心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开展双心护理模式,注重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并期望通过心理治疗,达到身心同治的效果[7]。起搏器植入术为创伤性操作,且大多患者对起搏器知识了解相对匮乏,缺乏对疾病的认知。使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引起体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促进儿茶酚胺等收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一步加剧冠心病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发展,增加心脏疾病复发的风险,进而影响生活质量[8]。而患者一旦装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则必须终身携带,多数患者经常会想起自己安装的起搏器及所患的心脏疾病,尤其是术后出现心悸胸闷,或劳累后不适,不能完全恢复健康的生活时会产生许多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1、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双心护理可明显改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自我疾病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其远期预后。原因可能在于,护士通过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双心护理模式,一方面,通过健康宣教、认知训练和心脏康复指导使其能正确看待疾病,从而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学习起搏器维护及疾病康复知识,进而提高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性家庭治疗、音乐疗法及多维性心理护,可有效疏导患者精神、心理压力,从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个体化双心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高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促进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