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 MPR重建技术在肺结节非平面进针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2021-07-21张守林陈爱林崔华子刘宗彩

当代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进针次数平面

张守林,陈爱林,崔华子,刘宗彩

(赣州市肿瘤医院影像科,江西 赣州 341000)

在肺部病灶确诊手段中,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部结节穿刺活检术与其他影像引导方式比较,能提供高分辨率图片,且具有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等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1-2]。然而穿刺活检过程中,通常在病灶平面(XY平面)计划进针时,进针入路中存在肋骨、较粗的肋间或肺部血管、支气管、严重局部肺气肿区域、肺大泡或叶间裂,导致无法在病灶层面进针;该类型病灶穿刺活检通常穿刺难度高、时间长、成功率低、患者受辐射剂量多。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因无法在病灶XY层面穿刺活检肺结节患者71例,探究多层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在肺结节非平面进针穿刺活检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行胸部CT高度怀疑肺原发恶性肿瘤或转移瘤结节灶,且穿刺扫描发现因肋骨阻挡、或穿刺路径中存在较粗血管、支气管、叶间裂、肺大泡等无法在同病灶XY平面皮肤点进针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穿刺禁忌,随机分为实验组(n=32)与对照组(n=39)。实验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5~87岁,平均(64.16±12.22)岁;病灶直径7~30 mm,平均(17.44±6.01)mm;病灶穿刺深度30~99 mm,平均(61.53±16.01)mm。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36~74岁,平均(51.4±5.7)岁;病灶直径6~28 mm,平均(18.05±5.63)mm;病灶穿刺深度39~89 mm,平均(63.90±12.16)mm。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仪器穿刺引导CT:Philips Briliance 6,螺旋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层厚及层间距均为3 mm,第一次扫描时以病灶为中心包全病灶上下缘各4 cm,穿刺过程中根据穿刺点与病灶关系适当缩小扫描范围;穿刺针:TSK公司17G全自动活检针;穿刺枪:美国BARD。

穿刺前仔细分析患者CT或MRI图片,根据病灶在肺部所在位置及形态,嘱患者取合适体位躺于CT机床并保持,扫描及穿刺操作中嘱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且该指令至关重要;根据穿刺首次CT扫描情况选取合适穿刺点。实验组利用CT MPR技术确定XYZ轴交叉位置上最合适穿刺进针点,并测量XY平面及Z轴方向上进针角度,穿刺过程中分步进针时,重复扫描后根据MPR重建图像观察穿刺针与病灶关系并指导调整穿刺针方向。对照组在CT图片确定XY轴进针角度,Z轴进针点及进针角度由穿刺者经验选择,分步进针时根据穿刺者经验调针。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至胸膜下;利用TSK穿刺活检针按计划穿刺病灶。穿刺组织立即采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病理送检。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穿刺调针次数、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从第一次穿刺开始,一步或分步穿刺,针尖位于病灶合适区域进行活检,并肉眼判断成功活检到肺部病灶定义为调针穿刺次数(如肉眼观察活检组织不成功,则重复穿刺,穿刺次数累加);从第一次CT扫描行穿刺计划CT图像上的时间至穿刺结束再次全胸部扫描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时CT图像上的时间定义为穿刺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1例肺部结节患者使用全自动活检枪均取得肉眼满意的标本,穿刺过程中无患者因并发症无法耐受而结束操作,无大量气胸及大咯血患者。实验组调针≤3次成功穿刺病灶29例(90.63%),对照组12例(30.77%),实验组穿刺调针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实验组患者病灶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实验组发生气胸7例(21.88%),对照组7例(1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发生针道少量渗血3例(9.38%),对照组10例(2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病灶调针次数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needle adjustment time between two groups[n(%)]

表2 两组病灶穿刺时间比较(±s,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average puncture time between two groups(±s,min)

表2 两组病灶穿刺时间比较(±s,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average puncture time between two groups(±s,min)

?

3 讨论

随着肿瘤患病率的升高及胸部CT筛查的应用,临床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肺部结节(≤3 cm)[3];其中部分结节需经CT引导穿刺活检明确病理;CT引导下肺部穿刺活检具有创伤小,取材方便的优势,为临床提供一种快捷、安全、可靠的手段,诊断准确率高达95.2%[4];穿刺病理结果直接为结节灶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5],将为患者后期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中,穿刺成功的关键是穿刺点的选择,穿刺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反复进针、调针,增加穿刺时间、辐射及气胸、咯血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增加针道种植的可能性或气栓危及生命[6];同时,在肺部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中,常见肺部病灶在骨质深部或病灶周围有重要结构(如大血管、支气管等)、叶间裂、肺大泡等[7],无法在CT扫描病灶层面进针;经验不足的术者通常放弃此类穿刺,经验较丰富者能在病灶上方或下方Z轴合适位置进针穿刺;以往在Z轴位置选择及分布进针、调针方向过程中,通常依靠穿刺者经验判断,该方法穿刺难度高、穿刺时间长、调针次数多、CT重复扫描次数多,导致因手术保持固定体位时间长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提高患者接收辐射剂量、气胸及出血等风险[8],不利于技术推广。

对需非共面进针穿刺病灶,利用CT三维重建MPR技术在XYZ轴三维平面上选择最佳穿刺点,并设计出XY平面及Z轴平面上穿刺角度,在需分步进针时实时MPR重建指导调整穿刺针方向;常规根据穿刺者经验在Z轴选择穿刺点及分步进针过程中根据经验调整进针方向。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3次调针穿刺到病灶占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77%;实验组调针穿刺到病灶的次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也明显低于文献[9-10]报道徒手穿刺调整穿刺活检针的次数为4~6次;实验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气胸及针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MRP重建技术在CT引导下非平面进针穿刺活检中的应用,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调整穿刺针次数,显著提高患者穿刺舒适度,减少CT扫描次数,降低辐射及医疗成本;同时该方法简便,目前多层螺旋CT均可实现该技术支持,无需增加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进针次数平面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依据“次数”求概率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