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R与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疗效比较
2021-07-21王华欣张桂琴胡秀玲
王华欣,张桂琴,胡秀玲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湖北 十堰 442700)
结直肠癌是一种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乏力、排便习惯更改、局部腹痛等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晚期则会出现贫血、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1]。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因传统手术创伤较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预后效果不理想。而内镜微创术可在内镜监测下进行手术操作,能减少手术创伤,且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因此,被广泛运用于结直肠癌手术中[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较EMR与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MR组(n=49)与ESD组(n=48)。EMR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41~63岁,平均年龄(49.38±7.63)岁;病灶直径大小:<2 cm 23例,≥2 cm 26例。ESD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49.33±7.64)岁;病灶直径大小:<2 cm 22例,≥2 cm 26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4]中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且符合手术适应证;凝血功能无障碍。排除标准:伴有心脑血管、肝、肾等脏器疾病;伴有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
1.2 方法 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心电图、血常规、肝肾等功能行常规检查,并行全身麻醉。
EMR组实施EMR治疗。麻醉后,实施黏膜注射切除法:将0.9%浓度氯化钠注射于基底,随后将其抬起,使用圈套器切除病变位置;若病变面积较广,则实行透明帽法将其切除:肠镜前端放置透明帽,对黏膜进行注射,完成后对其采取负压吸引,同时,将圈套器收紧切除病灶;若患者术中出血较多,则需进行氩离子凝固术(APC)进行止血处理。
ESD组实施ESD治疗。麻醉后,经靛胭脂染色或窄带成像处理后,对病变位置边缘外侧0.5 cm处用APC行电凝标记,操作方法:靛胭脂5 mL+玻璃酸钠5 mL+肾上腺素1 mL与0.9%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用23G注射针在黏膜下进行注射;若仅直肠部位病变,则直接注射玻璃酸钠;顺标记点外侧用Hook刀切开黏膜,确保术野清晰时用TT刀剥离黏膜下层,至完全剥离病变,或将病变剥离一定程度时用圈套器将其切除;术中出血采取APC处理,或采取钛夹夹闭以止血。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①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病灶直径<2 cm和≥2 cm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②记录两组术中穿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③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残留率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 ESD组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residual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结直肠癌为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结直肠癌发病后,易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障碍,对疾病及外界的抵抗力变弱,造成患者机体恢复迟缓。结肠癌癌变前高风险因素主要与炎性息肉、结肠息肉、家族性息肉发生恶变有关,若及时给予治疗后,通常不会发生癌变。因此,早期有效治疗,能降低癌变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EMR与ESD在治疗早期结直肠癌中广泛运用,且因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势,已成为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术常用手段[5-6]。
EMR治疗优势在于能有效切除早期癌变组织,创伤小,且可通过手术确定癌变范围及深度,进一步提高切除率。但随着该术式的逐渐开展,发现EMR无法完全切除面积较大的病变组织,影响治疗效果。基于此,临床以EMR为基础开发出ESD,两种手术原理基本相同,均通过黏膜注射分离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随后切除病变黏膜组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变直径<2 cm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病变直径≥2 cm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且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EMR术式在病灶面积较大时,无法进行整块分离,需进行分块切除,因此,易发生病变组织切除不完整的现象;ESD术式残留率及复发率低于EMR术,这与ESD手术能一次性完整剥离病变黏膜、切除范围较EMR更广泛,而EMR术式易发生病变组织切除不完整密切相关,因无法有效切断癌变,导致预后病变组织复发率升高,影响疗效[7-10]。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EMR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ES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临床治疗应根据患者自身机体状况,选择最佳手术方式,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ESD和EMR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高于EMR,且复发率较低,临床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