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火针对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1-07-21陈晓朋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火针单纯性患肢

陈晓朋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多伴有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其多因下肢静脉瓣膜损伤,导致静脉血液反流,远端血液滞阻所致。目前,临床多采用穿压力弹力袜方式对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虽可改善病情,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1]。中医将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归属于“筋瘤”范畴,且中医学家认为,该病多由负重劳累、久行久立而致经脉不合、瘀血阻滞脉络,故中医治疗该病应以活血化瘀为主。针刺疗法可取患者特定穴位进行针对性针刺,该疗法具有祛瘀生新、舒筋通络的功效,对患者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2]。火针可通过刺破浅表静脉放出瘀血进而达到止痛散瘀之功效。本文旨在对针刺配合火针对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并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均5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29例;年龄27~69岁,平均(45.75±5.50)岁;体质量指数(BMI)23~26 kg/m2,平均(24.37±0.28) kg/m2;静脉曲张临床严重程度分级(CEAP分级)[3]:C2级18例,C3级17例,C4级15例。试验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0、30例;年龄 25~67 岁,平均(45.71±5.45)岁;BMI22~26 kg/m2,平均(24.33±0.25) kg/m2;CEAP 分级:C2级 19例,C3级18例,C4级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和《实用中医诊断学》[5]中关于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经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者;对本研究配合度高者等。排除标准:伴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史者;患有严重恶性肿瘤者;伴有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患者采用穿压力弹力袜方式进行治疗,患者于晨起时穿上压力弹力袜,午休、晚上休息时脱掉,穿前可抬高患者患肢至心脏水平,并保持1~2 min,用以促进下肢静脉瘀血尽量回流。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刺配合火针治疗。①针刺治疗:取足三里、承山、三阴交、委中、阳陵泉、血海穴等穴位,用75%酒精进行穴位消毒,并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行针刺,其中三阴交、血海、足三里、阳陵泉行提插配合捻转平补平泻法,承山、委中行提插配合捻转泻法,以上诸穴得气后均采用留针操作,留针时间为25 min,1次/2 d,1个疗程为4周,需治疗2个疗程。②火针治疗:在患者呈扶床站立位或行坐位后,根据下肢静脉曲张充盈程度,选取2~4个阿是穴,常规消毒所选穴位局部皮肤,将加热至通红的火针对准所选穴位行快速垂直刺入,刺入深度为1~4 mm,随即出针,有紫黑色血液顺针孔流出,待血流制止后采用干棉球按压针孔,2次/周,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试验组患者治疗时应先行针刺治疗,再行火针治疗;同时在行针刺配合火针治疗时,应脱下压力弹力袜,待操作完毕后即刻穿上。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进行判定,下肢静脉曲张明显改善,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视为显效;下肢静脉曲张改善,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显著改善视为有效;下肢静脉曲张、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两组患者疼痛、皮下瘀血消失时间进行观察与比较。③疾病严重程度。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RVCSS评分)[6]进行评估。RVCSS评分包括硬结、压迫疗法应用情况、色素沉着、疼痛或不适、持续时间、静脉曲张、活动性溃疡的数量、大小、炎症及静脉性水肿10项,每项分值均为0~3分,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④凝血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清晨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抗凝后,将血浆分离,采用全自动凝血仪检测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试验组患者疼痛、皮下瘀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 d)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 d)

组别 例数 疼痛消失时间 皮下瘀血消失时间对照组 50 19.77±3.12 16.87±2.22试验组 50 15.56±3.02 12.55±2.67 t值 6.856 8.797 P值 < 0.05 < 0.05

2.3 疾病严重程度 与治疗前比,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的RVC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 3 两组患者 RVCSS 比较 (±s, 分 )

表 3 两组患者 RVCSS 比较 (±s, 分 )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与治疗4周后比,#P < 0.05。RVCSS评分: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对照组 50 12.27±2.45 8.42±1.41* 4.45±1.23*#试验组 50 12.23±2.44 6.55±1.32* 2.77±1.09*#t值 0.082 6.846 7.228 P值 > 0.05 < 0.05 < 0.05

2.4 凝血功能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APTT、TT水平均延长,且试验组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s)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

组别 例数 PT APTT TT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对照组 50 12.17±3.13 13.69±4.23* 30.15±2.23 32.56±4.39* 14.04±2.03 16.37±2.50*试验组 50 12.22±3.12 15.51±4.57* 30.17±2.19 35.65±4.25* 14.02±2.09 18.95±2.35*t值 0.080 2.067 0.045 3.576 0.049 5.31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1

3 讨论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为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其多发于下肢负重人群,且对患者的下肢功能健康、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对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压力弹力袜虽可改善患者患肢酸胀、乏力等症状,但其对部分病情严重患者疗效欠佳,且易导致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产生患肢疼痛等不良反应[7]。

在中医中,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多因肾气不足,经脉阻滞不通,血气运行受阻,外加复感寒邪湿热,以致脉络充盈、肢体水肿、筋瘤而生。针刺选穴中足三里穴可补髓强筋、健脾胃;承山穴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之功效;三阴交穴可补脾益气,滋补肝肾;委中穴具有通筋活络、散瘀活血之功效;阳陵泉穴可舒筋止痛、通利关节;血海穴具有补血养肝、祛瘀血、生新血之功效,针刺诸穴可发挥祛瘀活血、疏通经络的良好功效。此外配合火针疗法可借火助阳,发挥行气活血、温通经脉之效[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皮下瘀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针刺配合火针可有效提高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进而促进病情康复。研究表明,针刺配合火针可有效促进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血液流动,减轻血管痉挛,进而有利于促使静脉瓣膜压力降低,改善病情[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8周后试验组患者V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PT、APTT、TT水平均较对照组延长,提示针刺配合火针可明显减轻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改善其凝血功能,进而缩短其病程。

综上,针刺配合火针可明显提高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轻其疾病严重程度,改善其凝血功能,利于病情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火针单纯性患肢
火针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微创小切口术在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单纯性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