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的图像学解读
2021-07-19汪帮敏吕思婷
汪帮敏 吕思婷
摘 要:《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是埃尔·格列柯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取材于中世纪传说。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天国的幻像和人间的现实,同时表达了画家对于是否存在神迹的精神困惑。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的方法来分析该作品,能深入探讨该品的主题和意义以及与时代、文化、政治等背景的关系。
关键词:埃尔·格列柯;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图像学
作为“西班牙绘画之父”的大师埃尔·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得不到认可,却被塞尚、毕加索等现代主义大师所敬重,并且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促成自身艺术的转变。由于其超越时代的画风,使其才华在他死后三百余年才被重新发现,被后人称为“现代绘画之父”。1541年格列柯出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后来到过威尼斯、罗马,最后于157年定居西班牙。格列柯原名多米尼克·狄奥托可普洛斯(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格列柯”是意大利语希腊人的意思。“埃尔”则是西班牙语,相当于英语里的冠词“the”。埃尔·格列柯的含义是“那个希腊人”。格列柯在青年时期便显示出惊人的天赋,早年在故乡学画,克里特岛曾经处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范围内,因此,克里特岛的艺术必然会受到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影响,这也间接地对格列柯产生了影响。拜占庭艺术中夸张的人体比例、平面化的表现方式都可以在格列柯早期的作品中窥见一二。后来在威尼斯,格列柯进入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的画室,尽管提香那时已将近90岁了,但正是提香引导了格列柯对色彩的深刻理解。此外,格列柯还受到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的影响。丁托列托打破常规的构图,激动人心的画面震撼着这位年轻的艺术家,于是跟随丁托列特潜心学习。当格列柯到达意大利时,他所敬仰的大师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已经去世6年了,格列柯没能一睹这位巨人的真实风采。这位代表文艺复兴艺术顶峰的大师非常注重精神性的表达,但其晚年的作品似乎属于另一个世界,背离了文艺复兴,拒绝以纯粹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至于后人难以理解这位大师晚期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也恰恰是米开朗基罗晚年的作品对埃尔·格列柯产生了深遠的影响,使得格列柯坚持自己的道路,表现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精神内容。正如德沃夏克所说:“埃尔·格列柯从米开朗基罗那里汲取了反自然主义的形式,同时又从丁托列特那里接过了反自然主义的色彩与构图。”[1]145
现代图像学由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1866—1929)所创立,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进一步发展了该学说,为后来的艺术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理论。潘诺夫斯基认为作品的阐释应该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解释的对象是自然题材,这一解释称为前图像志描述。第二个层次称为图像志分析,其对象是约定俗成的题材,这些题材组成了图像、故事和寓意的世界。第三个层次称为深层意义上的图像志分析,或称图像学解释,它的对象是艺术品的内在含义或内容。本文将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出发,分别从前图象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解释这三个层面来分析格列柯的作品《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一、《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的前图像志描述
《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作为格列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埃尔·格列柯应托莱多的贵族和教士的委托,为圣托梅教堂的礼拜堂而作的大型油画,该画创作于1586—1588年,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画面上半部分描绘了伯爵被召回天堂的场景,天国的门已经打开,耶稣位于构图的顶端,身着白袍,张开双手,在众信徒的注视中慈爱地凝望着升入天国的奥尔加斯伯爵的灵魂。伯爵赤裸着身体虔诚半跪于耶稣面前,左手伸向圣母。圣母宁静温和地伸出右手,准备接纳伯爵的灵魂。在玛丽亚的后方是穿着黄袍的彼得,他手里拿着天国的钥匙,等待着最终审判的结果。众神的周围簇拥着小天使,他们都是这一神迹的见证者。
下半部分描绘了奇迹发生的刹那。下半部分的画面的中央,圣徒圣斯蒂反(左侧一位俊秀的青年模样)与位于左侧的圣奥古斯丁(一位白髯长者)一同,小心翼翼地将伯爵的尸体从棺木中抬出。格列柯细致地描绘了两位圣徒的着装,耀眼的金黄色法衣,表明了圣徒的身份,衣服上的花纹、图案刻画精细,呈现细密画的风格。伯爵身穿盔甲,灰黑的面部表明了伯爵已经死去的事实。在圣斯蒂反的左侧有一个面向观众的孩子,右手指着圣徒,左手持火炬,似乎在将观众的目光引向这一奇迹。而这个孩子据说是埃尔·格列柯心爱的儿子霍赫·马努埃尔,他的黑色小礼服口袋露出了白方巾的一角,画家巧妙地签上他希腊文的名字以及儿子的出生年月。在男孩的旁边,圣斯蒂反的法衣上,画家刻画了这样一幕:一位圣人正在被无知的暴民用石头砸死而殉教的场景。再往左边是穿灰袍的僧侣,他低着头一言不发,彷佛在为伯爵祈祷。往后是一排着黑衣参加葬礼的托莱多市民,他们或面对观众、或注视圣徒、或仰望天国、或四处张望。值得注意的是在圣斯蒂反的身后有一位葬礼的参与者右手伸向前方,中指和无名指并拢,据说这正是画家本人。画面右侧的主祭穿着白色透明的袍子正仰头观看,他张开双臂背对着观众,似乎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继续往右边则是另一位诵读经文的主祭,他表情严肃地专注于经文,彷佛没有注意到这一奇迹。格列柯戏剧般地表现每个人的反应,别出心裁地将这些参加葬礼人安排在一条直线上,他们的怀疑、惊讶、漠不关心、不知所措都描绘在画面中。
二、《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的图像志分析
《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取材于中世纪的一个传说:奥尔加斯伯爵是托莱多非常有名的贵族,他被选为卡斯迪拉教区的书记长,多次向圣多米教堂捐献大笔财物。由于他虔诚于教会事业,在他死后按照其生前的遗愿,埋葬在这个教堂内。但当举行葬礼时,发生了惊人的奇迹,天国派了两位圣徒圣斯蒂反与圣奥古斯丁,他们从天而降,亲手为奥尔加斯伯爵埋葬,把奥尔加斯伯爵的尸体送还大地。之所以是这两位圣人,是因为伯爵生前捐献给圣奥古斯丁修会资金购买土地,并建起了一座圣斯蒂反教堂。圣斯蒂反和圣奥古斯丁与伯爵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位天堂的圣人象征着人生的‘日出和‘日落,人生之旅的起步与终点。此外,还向人们传达了天国的讯息:‘死亡并非结束人生,而是向更美好的永恒生活迈进。伯爵去世埋葬在坟墓中并不是结束,而是回归天国的起点”[2]。
该画的上半部分闪耀着光辉的银灰色调,跟下半部分葬礼的灰暗色调形成对比,也就是天堂和人间的对比。参加葬礼的人被紧密地排成一排,他们身着黑色丧服,白色领子代表了托莱多的社会精英,也衬托了伯爵无比高贵的地位。位于画面左下角的灰袍僧侣,画家拉长了他的比例,打破了背景处人群的单调和机械,让画面变得和谐、生动、逼真起来,且与右侧惊叹的透明白袍主祭形成呼应,一静一动,增添了整个画面的躁动情绪。表现主义理论家马克斯·德沃夏克(Max Dvok,1874-1921)在描绘《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这幅作品时这样写道:“这群脸色阴沉、神情专注的贵族聚集在一起,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就像荷兰团体肖像画。不过这里重要的是人物组合设计,而不是这些人物本身。这些面孔显得冷峻而威严,带有些许禁欲自持的色彩,同时也反应出对形而上的传统喜好。”[1]137格列柯将写实与夸张的人物造型放在同一个画面中,上半部分耶稣、圣母、彼得等众人物的比例被拉长,修长的四肢,纤细的身体与比例较小的头部组合在一起,反而加强了其神性,与画面下半部分参加葬礼的人形成对照。格列柯对众神的服饰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薄纱的质地闪耀着银灰色的光,耶稣的肌肤彷佛透明一般,隐约可以看到由内而外散发的细腻光泽,再加上耶稣头顶洒下的浅黄色光芒,创造了无限深远的效果。整个天堂笼罩在一种迷幻的氛围中,观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不真实感,“这是一个非现实的、梦幻般的世界,只受艺术家想象力的支配。色彩和单个形状的表现异常强烈,不再是对可见之物的摹写,而是超越了常规观察的限制。人物像是一种兴奋的视像,精神摆脱了世俗的束缚,迷失于超感官、超理性的星空之中”[1]140。
三、《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的图像学解释
16世紀的西班牙国力强盛,当时的欧洲其他国家大多经历了宗教改革成为了新教国家,但西班牙却站在了反宗教改革的阵营。1577年埃尔·格列柯在国王腓力二世统治时期来到了西班牙马德里,但当时的国王忙于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没有给予格列柯足够的重视,格列柯受到打击,又去往西班牙曾经的首都托莱多。托莱多以前是重要的艺术城市,或许格列柯正是得知了这一点才来到这里。作为曾经的首都,托莱多聚集了大量不愿意离开的贵族,“他们在这个被冷落的城市变成了没落的贵族,当然,这里同样存在着大批的艺术家、学者和诗人,这些不同身份的人交织在一起,谈论艺术,谈论生活,谈论文学,显然,这是他们被冷落后的心理压力的释放。失意的格列柯来到这里,并不抱希望的他在这里却出奇地受到贵族们的热烈欢迎,因为没落的贵族想改变寂静、荒芜的生活状态,能够在无聊之际找到同样失意的格列柯”[3]。没落贵族和知识分子们的欢迎激发了格列柯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名声也越来越大。后来,国王腓力二世也来到托莱多拜访格列柯,并交给他几个订单,这极大地鼓舞了格列柯。再后来因为有一个订件国王不满意,打击了格列柯极强的自尊心,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创作,转而开始表现复杂的精神世界。
托莱多的神秘主义宗教和后期拜占庭文化氛围使格列柯的作品也掺杂了神秘主义因素,同时促使格列柯抛弃了自然的绘画路线走向反自然主义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对他的影响。“米开朗基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仅背离了他自己的风格,也背离了曾有助于意大利获得艺术主导地位的风格,由此返回到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所赞同的反自然主义立场。”[1]143格列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一方面画家艺术生涯中的挫折,使他的画面呈现出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灰黑色调渲染严肃、虚幻的氛围,将人们引向精神层面的思考;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惊讶、怀疑、冷漠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和神迹的态度,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西班牙的反“改宗”阵营内部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
四、结语
本文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为出发点,用图像学的三个层次分析了埃尔·格列柯的作品《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更加全面地掌握作品的表面意义及深层内涵,了解社会环境对画家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当时托莱多市民复杂的精神状态以及画家本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能更好地了解埃尔·格列柯独特风格的成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格列柯这位跨越时代的大师作品中不朽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M].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乔会根.图解世界名画[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149.
[3]洪涛.埃尔·格列柯的绘画轨迹及其独特风格成因浅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汪帮敏,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金融。
吕思婷,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