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07-17李芹
李芹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而提出来的。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校,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更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新高考,新挑战,新策略。新高考注重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简称“学考必考”),学生参加的选考科目考试(简称“学考选考”)将按等级赋分后计入高考成绩,因而高中地理针对新高考做出调整进行相关课程改革。笔者在本文分析了江苏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学科特征,根据高中地理的内涵对江苏地理新高考进行分析。
一、江苏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学科特征
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区域性,中学地理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高中地理主要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构成。江苏高考新方案“3+1+2”中的“2”,要求高一学生在政治、地理、生物、化学这四门中任选两门。自江苏实行新高考方案“3+1+2”以来,不少理科生也将地理作为选测科目。新的考试制度让地理学科不再只是文科生的高考考试科目,而成为所有学生都可以选择的选考科目,而地理“学考必考”和“学考选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学习范围和要求上。通过分析江苏卷地理高考经典试题,得出该省地理高考试题与核心素养的四大关系,即加强空间分析→落实区域认知,转换时空尺度→强化综合思维,贯穿地理思想→凸显人地协调,营造真实情境→考核实践能力。而高校与地理对口的专业包括天文气象、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等,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江苏新高考模式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引导高中教学。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立足区域认知,拓展空间分析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让他们学会使用地图。通过识记地图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在拓展丰富学生区域认知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够运用相关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在教学《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教师首先借助地图和多媒体带领学生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之后,通过微课,展示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图片,用直观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最后,教师出示江苏地理高考真题,将考点以思维导图或表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包括侵蚀作用与地貌、沉积作用与地貌,详细列出分布地区,在学生掌握要点后进行考点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2.可持续发展观,树立和谐人地观念。
地理教学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新高考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和谐或矛盾),学以致用,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从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四个角度推进课堂。又如,在复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教师利用澳洲大面积山火导致当地居民家园破坏、动植物死伤无数,甚至物种灭绝的视频导入本课,引发学生思考:气候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的呢?继而,利用各类图文资料,复习主要气候的判读、分布规律。教师大胆打破常规,整合世界区域地理资源,并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大量生动的图片,使学生轻松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
3.分析地理事物,体现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教学注重规范专业用语,通过分析地理事物,体现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第一,学会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熟悉并熟練运用地理名词可谓事半功倍,可以避免考试中常出现的词不达意、文不对题、语言啰唆等现象,如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域分异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地域联系,等等。第二,学会地理事物的时空分析。新高考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考查不再停留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上,更多的是融合地理规律和原理在内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分析。
例如,气温与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在有关大气专题的复习中,教师重点突破,引入气温分析法和降水分析法。气温分析法,在思路上可按照“找准比较对象─结合对象的区域特征找准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这个顺序;降水分析法,需要分清时间尺度的长短,从而找准其影响因素。在空间对象上包括大尺度空间、较大尺度空间、较小尺度空间等维度,在时间对象上包括年际差异、季节差异、日期差异、时刻差异等四个维度。由此,对于大气类的试题,学生只有把握了时空分布,分析了气候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4.引入生活情境,考查地理实践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只有熟悉基本原理、掌握运动规律,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拓展书本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自然地理涉及自然界的多种运动,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岩石圈物质运动等,学生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或自己动手画图,熟练掌握各种运动过程。人文地理主要涉及社会生活,如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贸、旅游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典型案例并结合生活实际,从实际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地理需要记忆,但绝不是死记硬背,一定要学会运用原理逐步推导其形成过程,然后再记住结论。只背结论不管过程是不可取的。学生做题时也要善于逻辑推理,把握事物内在联系。通过亲身实践或利用各种媒介,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样,既有助于深刻理解地理原理、规律,又能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总之,在江苏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教师抓基础的同时也要关注中高难度的问题,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层次。地理学科教学应当关注人地关系,把握基本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心中形成概念图,一节课不仅要有主线,而且要有总结,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分层,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总之,笔者倡导地理学科教学应关注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中的知识应用。对于地理教学而言,应当从现象出发,而不是从结论出发,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化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