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有效导入“四法”
2021-07-17杨小龙
杨小龙
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开始授课时开篇就向学生交代将要学习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明了不浪费时间,但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无趣,学生无法较快地融入地理教学的情境中去。而有效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教师采用多种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一步步带领学生走入地理课堂。
一、设疑导入法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较为抽象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设疑导入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需要注意的是,班级中学生的层次不一,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案例,才能顺利地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介绍洋流时,教师可以提问有没有学生见过漂流瓶、漂流瓶会漂到哪里、它又是如何漂过去的。这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媒体导入法
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是抽象的,难以描述的。
例如,《行星地球》一章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宇宙空间。众所周知,宇宙是浩瀚无垠的,无法用数字去描述,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学起来就会很吃力。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因此,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地球运动的Flash动画,增强学生对地球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穿插知识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从而将抽象的地球运动变得具体。
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不仅直观具体,还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能让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以更轻松和直观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构建地理知识思维体系。
例如,在教学《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和动态图把课本内容呈现出来。学生在看视频和动态图时特别认真,从而顺利进入天气变化的情境中,思考分析气象特征,对气压的一些专业名词等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激情,跟随教师的深入讲解成功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教學目标。
四、故事导入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故事进行趣味性导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
例如,在教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时,教师向学生分享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故事。在倾盆大雨中,司马懿跪地对天长拜,叹道:“感谢苍天有眼下了如此大雨!”当学生正专心致志观看时,教师按下暂停键向学生提问:天真的有眼么?是什么原因会下大雨浇灭了大火呢?学生一下子都提起了精神,开始思考在这一战中诸葛亮为什么失败、这与大气运动有什么联系。又如,一位教师在介绍洋流时,首先分享了一个故事。直布罗陀海峡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水道,“二战”期间,英国及其盟军严守在直布罗陀海峡,布好雷达声呐监测,本以为港湾防御坚固,无机可乘,不曾想熟睡中的英军被德军夜袭。其实德军早就避开海峡的雷达监测进入地中海,打得英军晕头转向,这也是“二战”以来英国战舰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听到这里,学生会产生疑问:德军怎么进来的?又躲到哪里去了呢?
综上所述,课堂导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在很大程度上调节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所以,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该根据知识点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不同知识层次,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呈现地理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