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惠安石雕工艺的历史沿革及传统雕艺传承的思考
2021-07-16孙建阳
孙建阳
摘要:惠安石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为了加深对惠安石雕的认识,并为惠安石雕工艺的弘扬和传承提供借鉴。文中,主要就对惠安石雕工艺的历史沿革及传统雕艺传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惠安石雕;历史沿革;传承
惠安石雕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影响了我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国内雕塑界普遍认同“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之说,其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惠安石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1000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民族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从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 惠安石雕发展历史 追溯历史, 惠安雕艺来源于“ 青山王” 张悃(五代闽将),率兵驻扎青山(惠安县城东三十华里),镇守边陲,其部下(大多数从 中原带来),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石雕带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史料记载,张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带传授石雕特艺,后来向 崇武惠安全境不断扩大传授的范围。
明朝时期,惠安考上进士在朝廷为官的人较多,各种牌坊、墓区的 石雕产品更多。 兴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 石城,这类遗物有 张岳墓的将军、马、虎、羊,崇武城隍庙的 石狮等等,这些都标志了当时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平。 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毁,现有的石城是清时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 这一时期,是惠安石雕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石雕工人开始走出惠安向外发展的时期。 除本省各地外,还通过华侨和商人向 新加坡、印尼、 马来西亚发展。 从甲午战争后,台湾岛内 大兴建筑之风。 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台湾参加石雕加工生产,并有不少人在台安居。 张悃部下,带来的石雕技艺,成为闽台关系的重要媒介。
解放以后, 惠安石雕工艺获得了新的发展。 上世纪60年代的 集美鳌园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80年代毛主席纪念堂、南昌 八一起义纪念馆、 南京雨花台纪念馆、湄洲岛 妈祖雕像、厦门 郑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倾注了惠安石雕 艺人的心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第一届雕刻艺术节在惠安举办后,惠安石雕注入了强烈的现代艺术新观念、新标准、新创意、新视点。 惠安石雕成长壮大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惠安石雕历史传承 惠安石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数不清的雕匠名师,可惜大多数只口碑流传其姓名,清代以前见诸文字的甚少,有所记载的主要是清代以后的名师。 历史上石雕名师多出自惠安崇武,又以 蒋姓居多,其后人也多继承祖业。 本世纪初在台湾还流传着“无蒋不成场”之说。 现在各地看到的清代中期自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石雕名作,多数由崇武五峰村峰前村蒋姓雕匠艺人主持创作的。 由于惠安雕匠艺人成名后,并不固守本地,常常身怀绝技,远赴他乡甚至海外创业,因此,对他们的传承谱系的研究整理上难尽其详。
“惠安石雕刀法融精致与古朴大方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古代惠安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为传承了祖辈们的高超技法,“赋顽石以灵性,寄观者以情思。千百年来惠安的石雕祖师们不断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悟,以及生活、劳作实践,在刻刀和锤钎或轻或重的凿击中,将身边熟悉的物体形象提取出来。”
惠安农村曾流传“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有一手”的歌谣,这是对惠安石雕工的真实写照。石雕工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很小就跟着父辈学会了这门手艺。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没有豪言壮语,却实实在在。惠安石雕目前从产业发展状况上看,虽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在繁荣的表象下也酝伏着危机,主要表现在: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一方面:石雕企业为追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以牺牲石雕产品的艺术性作代价;另一方面:一些石雕企业为了抢夺客户,采取不理智的压价竞争的手段,致使石雕产品“附加值”较低,对传统雕艺带来冲击。
二、由于老一代石雕艺人逐步退出舞台,后继无人,有些传统绝技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新生代的石雕艺人在创作手法上与传统的石雕工艺渐行渐远,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传统石雕工艺的继承和弘扬。
三、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先进的石材加工工具和机械被广泛引进和运用到石雕石材加工过程中,虽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并在某些方面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是对以手工技艺为主的传统石雕工艺来说,无疑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致使一些珍贵的传统工艺处于濒危状态。
四、由于传统石雕工艺一般采取口授师传或祖传秘授的方式来授徒,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字教材,一些传统的技艺完全靠经验和悟性去领悟掌握,如果没有名师的悉心指点和教导,从艺者很难真正掌握传统石雕工艺中的精华,致使一些绝技逐渐失传。
五、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具备较高美学基础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才较少,“有匠无师”现状严重。
六、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以及理论研究在资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没有全面展开,势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目前,老一代惠安石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故整个石雕行业后继乏人。再加上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及理论研究在资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没有全面展开等方面的问题,惠安石雕的传统技艺日益陷入濒危状态,亟待扶持和救护。
参考文献
[1]庄其福.简析惠安石雕的发展及基本特征[J].天工,2019(12):32-33.
[2]陈文强.浅谈惠安石雕的基本特征及艺术造型[J].名家名作,2018(0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