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2021-07-15鲁慧
鲁慧
【摘 要】我国纪录片行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最好的时代”,新时代主流价值观与商业文化的合流中,主旋律纪录片正从单一定式到多元融合,从主题先行到故事本位,从政治美学到融合消费美学。本文以具体作品为例,探讨主旋律纪录片在转型过程中,如何通过情感营造,完成对主流价值观传达以及主流文化整体建构的。
【关键词】主旋律纪录片;情感营造;情节设置;細节刻画;创新形式
“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是一首多声部的乐曲。有学者曾按照文化形态将中国的纪录片划分为四种类型:主流纪录片、精英纪录片、大众纪录片和边缘纪录片。
主流纪录片也可称为主旋律纪录片,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它所记录的往往是重要事件、人物或主题,通过正面引导,引发公众兴趣,达到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目的。”主旋律纪录片的功能和目的非常明确,既要保持艺术性又要达到宣传目的。近年来,在一些重大历史节点上,一大批歌颂祖国,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主旋律纪律片,以“纪实+”的形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创新形式,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关注。近些年来,我国纪录片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涌现出许多优秀主旋律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在平凡生活中感触宏大成就,于细微处体现新时代、新特征,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创作者们已深刻地意识到,唯有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突出情感,才能最终达到主旋律纪录片感化人心的目的,掌握审美的思维活动,并以充沛、丰富的感情去进行创作,才会最终实现主旋律纪录片的情感营造。
一、通过情节设置实现“两情相悦”
和其他影视艺术作品不同的是,纪录片不能虚构情节,但可以情节化叙事。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一般说来,社会类纪录片和自然类纪录片在前期拍摄时很难进行情节设置,因为这类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无法预知事件的走向,在后期剪辑时,根据拍摄到的素材,需要重新谋篇布局,或设置悬念、或加强冲突,完成情节化叙事。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因为内容是“过去式”,创作者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情节设置、考虑画面设计,在生动讲好故事的同时,传递情感的力量。
主旋律纪录片中,从内容上划分,既可以是社会类的,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类的,无论是后期谋篇布局,还是前期的预先设定,情感营造与情节设置是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的重要两翼,最终要通过实现“两情相悦”来引发公众兴趣,达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2021年,一部以全国第二大将军县——金寨为地域原点,以59位金寨籍开国将军为主体人物,全景式展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及安徽卫视播出,这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纪录片。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是创作团队达成的统一创作思路。通过布局谋篇、起承转合、铺排渲染……创作团队在情感营造、情节设置上,做到了相得益彰。“(这把枪)还是给他老家,因为金寨是他老家嘛,送给谁我也不放心,我也不送,我舍不得。”言语中,年近九旬的老人薛翔目光中泪花闪烁。这是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第六集《将星璀璨》开篇的一处情节设计,金寨籍开国少将于侠的故事从这个充满意味的情节徐徐展开,进而讲述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七亘大捷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历史的事实客观又冷静,人性的丰厚常常并不被关注,纪录片可以通过情节设置,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擦亮人性的底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国家记忆》栏目的系列片——《绝笔》,情节构思和策划角度令人耳目一新。该系列片在弘扬党史文化的创作中,选取了“绝笔书”这样的主题,通过一封封烈士书信,讲述了一个个信念如磐的故事。有这样一封信,信封里只有两页素白的信纸,空无一字,这是烈士陈毅安在慨然赴死前写给妻子的绝笔。这缘于一个约定,如果有一天丈夫牺牲了,就会有人给妻子李志强寄去一份无字家书,以示诀别。纸浅情深,共产党人对信念的执着,对人间美好感情的留恋不言而喻。以生命赴使命,以血肉铸大义。
二、通过细节刻画完成情感积累
什么是细节 ,黄仁宇写有《万历十五年》一书,相对于近 280年的明史,这一年就是细节。祝勇在《辛亥年》一书开篇写道:“当郭维先的姐夫单太和在腊月的寒风中叩开北京外城棉花胡同八条的院门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他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是死亡的消息。三个小时后,他就在他妻弟的这座宅院里断了气。他死时狰狞的表情令郭维先永生难忘。”辛亥年前的这个切入点既是预先设置的情节,也是整个故事叙述中的细节。主旋律纪录片一定要力求在宏大叙事中,着力寻找、发现细节,进而设置、拍摄出蕴含情感的镜头,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中塑造将军皮定均刚毅、果敢的人物形象时,选取了中原突围战役中的一个细节:在完成担任迷惑和牵制国民党军队的任务后,“皮旅”面对突围方向该如何选择?最后全旅统一思想,坚定地选择了作用最大、困难最多的一面:东进。大战之前,皮定均思潮涌动,在他的回忆录《铁流千里》中这样写到:“对于一个指挥员来说,最紧张兴奋、思潮汹涌、焦虑不安的时刻,莫过于战前的等待了。我披上油布走出大门,在风雨声中还能隐隐听到西方的隆隆炮声。”在纪录片中,通过手绘动画和角色配音,再现了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一个果敢、刚毅的将军形象:没有犹豫、害怕和退却,有的是对战争必胜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决心,千言万语、思绪澎湃都包含在了这段语言中。创作者在皮定均将军的回忆文章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细节,并把它放大,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展现,用细腻的手法生动刻画了人物。在片中,方子翼将军弥留之际,听到家乡来客说起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在病床上落下了两行热泪;将军滕海清因为受伤被部队遣散,拄着拐杖,千里独行追赶队伍;开国少将董洪国的夫人,年逾九旬,每年清明都会从武汉回到金寨祭奠丈夫。在子孙的搀扶下,吕斌来到将军墓前,轻轻拍打着墓身说,“我带着孩子们来看你了,我没有把你忘记……”,播出后,关于这一细节,许多观众记忆深刻:“在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是将军夫人,而是摇落了笼罩在身上的光环和荣誉之后的,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只有通过细节的刻画才能完成情感的积累,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纪录片,要赢得观众与市场,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了解并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和能力,慢慢缩短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转变叙事模式,从而寻求一条与主流文化合拍、与大众文化合流、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新的创作道路。
三、通过创新形式提升审美表达
近年来,主旋律纪录片在创新形式上下足功夫,解说词内涵丰富,意蕴深厚,音乐传情达意,赋予丰富的情感色彩,镜头设计讲究,情感元素丰富,呈现亲民风格的创新。
纪录片的解说词承担着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现,是创作者对表现对象的态度、倾向与评价。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解说词既有历史的高度,又不乏温情的瞬间。如第五集《万众一心》解说词这样说到:“如今已81岁的任西海依然记得,69年前,就是在这条被麦浪环绕的田间小道上,一家人在震天的锣鼓声中,为大哥任西和送行……”从今天的丰收场景,回到多年前那个麦收的5月,和1500多名河南偃师青年一起,烈士任西和告别了父母兄弟,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时至今日,任西海仍然保留着哥哥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日记本,日记的最后一篇,定格在1953年6月10日的那个阴天,就在2天后,任西和受伤7处,失血过多,以身许国……”,此时,片中出现了任西和战友张宗标老人风烛残年的面孔,苍老的声音满怀深情地念出了任西和的名字,任西和一身戎装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再叠化到战友的敬礼,解说词这样说道:“任西和的名字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英烈一起镌刻在抗美援朝烈士英名墙上,英雄们舍生忘死,卫国保家,将生命化作阳光,照亮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奋斗路……”
在这段关于表现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保家卫国的精神状态时,创作者从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故事进入,用“微言大义”的表现手法,在解说词中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又细致婉转地刻画了一个个家庭在面对家国情怀时的克制、奉献和深情,我们的国家正是因为拥有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们,才会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一个个弄堂、村口、车站、渡口,承载着中华儿女无法忘怀的记忆,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掀起了4次参军热潮,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朝鲜战场,而在他们身后,全体人民为了前线的胜利,奔赴在不同岗位上。”从列举“小离别”到概述“参军潮”,解说词充分表达了抗美援朝戰争的胜利,正是来自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的主题。
在纪录片创新形式的范畴中,近年来,音乐的创新创作成了非常醒目的存在。在符合纪录片的构思和创作理念,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很多纪录片中的音乐具备了独立性和创新性。如,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音乐创作者在细致了解节目内容,相关背景等后,提炼了近十个主题词进行原创音乐的创作,如:追求光明、进行中的队伍、大抒情的、孤独的……来表达不同故事需要的情绪和色彩。战士滕海清因为眼部受伤,无法跟随部队继续行进,当指导员把作为遣散费的10块大洋放在他手里的时候,这位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疼的战士哭了,随后,他拄着拐、拖着伤体,一路追随部队,一个月后,他在秦岭的山区赶上了部队……,在这个段落里,音乐运用大提琴低沉、如诉的音色,充分表达了战士滕海清在追赶部队路上的孤独、执着,在塑造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名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在这部纪录片中被重新编曲、配器,演绎出钢琴版、竹笛版、提琴版等多个版本,在音乐创作者、主创团队及专业纪录片音乐编辑团队的共同参与,反复打磨中,这些音乐与节目内容保持了高度契合,成为节目显著的听觉符号。再如,纪录片《为了和平》主题曲《永志不忘》这样唱道:“生命可以老去,唯有荣耀绚烂天地,时光荏苒,永志不忘,我把青春旗帜高高扬起”,旋律高亢、雄浑,成为构成这部纪录片阳刚、血性气质的美学元素,升华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情感主题。
近年来,主旋律纪录片正在从过去解说词斗志昂扬,音乐一铺到底,人物故事远离性格与生活,走向镜头语言多有巧思,“事实不虚,形式不拘”的创作风格。如,展现精准扶贫主题的纪实纪录片《大湾村的笑声》,创作团队采用驻村拍摄的方式,捕捉到了许多生动、亲民的瞬间,扶贫工作队长余静和村民朴实、真挚的对话;村干部汪建国丈量土地时忙碌、认真的神情;杨习伦弄丢了辛苦一年的中药,被妻子数落时的沮丧;贫困户老陈上班途中奋力蹬车上坡的瞬间……这些场景的拍摄,将精准扶贫这个极具抽象性和概念性的话题具体化,构建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个清晰完整的认知图式。
结语
回眸近年来的主旋律纪录片,无论是在规模、质量还是影响力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影视创作乃至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话语的背后是思想,画面的底色是文化,主旋律纪录片创作者们始终坚持感染人、启迪人,注重挖掘心灵深处的温暖,展现崇高的人性光辉,凝聚成感知中国的文化承载,加强国际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真正让主旋律纪录片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宇明.新时代中国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转型与路径探索[J].当代电视,2020(08):59.
[2]张延利.纪录片向主阵地主战场挺进[J].广电时评,2020(Z1):61.
[3]孙延凤.纪录片中的音乐:一种符号学解读[J].美与时代,2019(07):109.
[4]麦茨.电影表意泛论[M].崔君衍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0-11.
(作者: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