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1-07-14蒙晓锋
蒙晓锋
摘 要: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既要教授给学生丰富的学科知识,又要通过趣味、科学、多元的教学手段引入国学经典文化,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深刻认识将国学经典融入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精粹魅力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国学经典
教师的教学视野不能局限于当前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放眼于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文化,将阅读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与技巧的教授,转变为开阔眼界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尽可能广泛地挖掘国学经典的内涵,从而真正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身到阅读教学中。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融合的重要价值
1. 思想教育价值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劳动人民智慧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促进学生高尚人格形成的核心要素。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课文阅读相结合,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认知和深化传统文化。因此,国学经典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同时,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优秀的思想品质,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均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从教材角度出发,带领学生挖掘国学经典文化,能使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审美价值最大化。
2. 文化教育价值
国学经典中包含复杂的文化材料,除了常见的古诗词、古文,一些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学作品也包含其中,这些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国学经典的文化教育价值,通过引导学生背诵和理解国学经典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后续的古文学习、诗词学习等奠定基础。另外,国学经典作品的教育价值还表现在文学情感表达活动中,在多种文化体系的共同熏陶下,学生能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与作品的情感教育价值相比,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教育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融合的教学策略
1. 创设良好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让学生能够真正与国学经典建立紧密连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真正使国学经典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发挥最大化。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整理与本节课相关的国学知识素材,利用多媒体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在导入时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展开輪廓性学习。另外,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小学生应当熟读《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集体吟诵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换学习成果,表达各自的真实体会,并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与成语故事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音频素材的推动下,更加精准、细致、全面地感受国学经典的内涵和魅力。
2. 开展阅读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能够通过多元的探究渠道挖掘丰富的学科知识或信息,并对其中符合自身认知特点或兴趣爱好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教师可以阶段性地根据教学模块开展相应的“国学经典分享比赛”。在准备阶段,教师将活动的主题和阶段性的任务要求发送到班级群中,让学生下载并观看微课视频,了解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适当地准备符合主题的学习素材,如“家国情怀”“尊师重道”“热爱学习”等。
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调节作用,做好学生在国学经典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中的礼仪,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友爱同学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积极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演绎《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苏秦刺股》等国学经典故事,将其编排为话剧、小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结合学生的表现,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并且按照均匀搭配、相互促进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多个小组,鼓励其根据自身优势分工合作、组合阅读,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共同分析。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随机邀请一个小组展示在课外掌握的国学经典内容,并阐述其中的重要知识和情感内涵,教师则根据各小组的分工合作结果、展示效果,以及与主题的结合程度为各小组评分,并将其作为裁判此次游戏活动优胜者的依据。
3. 落实差异教学,挖掘学生的个性优势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和感知能力各有不同。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了解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都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将国学发展为爱好,将经典视为兴趣,教师应该落实差异教学,让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国学经典阅读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国学经典学习情况摸底考试,掌握学生的学习和需求情况。然后,采用分层教学法,按照学生的国学经典素养差异将其分为若干个小组,分配适应学生发展的学习任务。同样地,教师要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表现进行差异化评价,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正处于什么水平,本次学习得到了哪些进步,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向着什么样的目标努力,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例如,在指导国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时,教师要注重全面性发展和整体性进步,鼓励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知识和感悟应用于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挑战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深入理解国学内涵,指导自身言行,发挥个体优势,推动班级学生共同发展。而对国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当从基础的国学经典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循序渐进地理解国学中的优秀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国学经典中的典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国学知识,如“五子登科”“孔子相师”“黄香温席”等,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4. 开展文化竞赛,展现学生的积累水平
教师要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不仅要关注学生读的能力,更要强调说、记、用等技能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围绕语文教学的技能训练要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文化竞赛,凭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积累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表现个人能力的空间。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比赛活动,如开展“汉字拼写竞赛”“成语接龙大赛”“古诗词诵读大赛”等,对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授予“国学小学士”的称号,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其在平时注重对国学经典的诵读与积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不仅要做好课程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使用丰富的国学经典文化素材,将热爱祖国、自觉继承与发扬经典文化的信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思维意识成型的关键时期接受正确的思想。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环境的熏陶作用、活动的带动作用与竞赛的激励作用,从多个方面融入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开松,张佳怡. 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5).
[2]蔡勤,张宇梅. 浅谈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体现[J]. 人民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