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2021-07-14杨彭
杨彭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与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在教学中应坚持以生为本,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为课堂增添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展开分析,并重点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兴趣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更是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并将新课改理念渗透其中,在遵循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相互交流、形成技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虽然得到一定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机会,教学氛围沉闷、乏味,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低下等,直接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很难对课堂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所以,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较高的兴致,这对教学有不利影响。
二、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质量。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真正重视导入环节的设置,往往是上课开始就进行知识的复习或者新知的讲解,单一枯燥的导入形式很难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对课堂导入进行优化,以生动有趣的导入形式快速吸引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克与千克》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故事:“有两个小偷,他们在超市偷走了两袋面粉,一袋面粉上写着2000克,一袋面粉上写着2千克,背着2000克的小偷说自己这个少,不公平,然后和另一个小偷吵了起来,就这样,他们被抓住了,大家听到了他们的争吵之后都笑他们太笨了,你们知道大家为什么笑这两个小偷吗?”学生会认真听故事并思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想知道2千克和2000克的关系。这样一来,通过讲解有趣的故事导入教学内容,要比直接讲解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更高效地完成。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引发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地。为此,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思维的方向”这一理念,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特征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分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上周六是乐乐妈妈的生日,乐乐想多吃点蛋糕,妈妈让他吃三分之一,乐乐觉得三分之一太少了,想吃五分之一。同学们想一想,是三分之一多还是五分之一多呢?说一说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片刻思考后,教师通过蛋糕图片的实物教具为学生演示,并向学生展示了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分别是多少,学生看了之后恍然大悟,并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对整数的带余除法概念及计算方法有了基本理解之后,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是周二,二十天后是周几?”通过这样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投入到自主思考与学习中,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3.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提升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每个人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数学教学应从生活实践出发,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巧妙结合在一起,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多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著名建筑的图片,提示学生要认真观察,找到共同特点,学生认真观察后,会发现这些建筑物的共性是对称。接着,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对称其实是一种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这种美的物体有很多,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会说出来很多。从生活角度开展数学教学,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发挥着积极作用。
4.利用微课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课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灵活性及多样性等特点,能使课堂变得活跃、形象,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重点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时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时间有更充分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微视频“时间兄弟”的故事,在生动有趣的视频冲击下,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自主学习,并直观掌握相关知识点,这要比教师单纯口述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利用微课教学能优化课堂结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5.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智力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施分层教学的方式为全体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以促进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发展,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分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是A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是B层,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是C层。在预习环节,可以让A层的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梳理一遍,然后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让B层的学生先了解一遍要学习的新知识,认真思考不懂的问题,尝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数学知识;对于C层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列出明确的预习列表,让他们按照列表进行有计划的预习,以保证他们对基本知识有所了解。通过这样分层教学的方式,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达到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遵循新课改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彩霞.探讨如何实现小學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
[2]黄凤森.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J].名师在线,2019,(31).
[3]吴春霞.“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微课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
[4]张小龙.基于生活化理念所开展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5).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