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2021-07-14仿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风团汤加麻黄

徐 仿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南 平舆 463400)

慢性荨麻疹主要发病因素与食物、药物、吸入物等有关,可持续6周以上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有研究显示,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可能促使机体细胞出现过敏反应,是诱发荨麻疹的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临床多用盐酸西替利嗪片等治疗,但其治疗时间较长,长期服用易出现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助阳、解表、驱寒、散邪之效,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2]。本研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6例,均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18~63岁,平均(36.17±4.19)岁;病程7~20周,平均(13.38±3.61)周。对照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19~64岁,平均(36.40±4.16)岁;病程7~21周,平均(13.50±3.46)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3]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风团、血管性水肿,风团表面光滑,呈红色、粉红色,周围可见红晕。风团发作时机体皮肤伴有瘙痒或麻刺感,瘙痒无特定部位,可全身发痒,且持续时间较长。瘙痒感在午后、夜间加重,遇寒冷或炎热,风团颜色发红或变白。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风湿热蕴证型。主症为风团反复出现、瘙痒、色红、遇热增多、头身困重,次症为口干、口苦、便干、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前3周未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认知能力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病程6周以上,每周至少2次或2天症状发作,持续时间1次24h以上,对研究药物无过敏。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皮肤疾病,合并严重胃肠道症状或其他严重全身症状,有明确病因致病(如食物、感染等),患有恶性肿瘤,其他类型荨麻疹如物理刺激、皮肤划痕症引起的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等,哺乳期妇女或孕妇,合并自身免疫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点刺、血中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确认是否有过敏原,后根据过敏原行对症治疗。

两组均用盐酸西替利嗪片(UCB-Pharma AG,生产批号20170914、20190523)10mg,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细辛、蝉蜕各6g,附子、鹿角霜、黄芪各30g,何首乌15g,当归10g。水煎取汁1000mL,分早晚温服,连续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

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估瘙痒、风团,均为0~3分,0分(无瘙痒,无风团),1分(轻度瘙痒,不影响工作生活,风团)数目小于20个,2分(中度瘙痒,影响患者情绪,易出现暴躁现象,不影响睡眠,风团20~50个),3分(重度瘙痒,影响日常生活睡眠,风团大于50个或融合成大片)。

观察治疗期间是否出现胃肠道反应、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

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显效:风团、瘙痒等症状基本消失,不再发作。有效: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发作间隔时间较长,瘙痒有减轻。无效:症状无变化。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images/BZ_68_1141_1777_1151_1781.png时间 组别 例 瘙痒症状 风团症状治疗前 观察组 53 2.51±0.40 2.42±0.42对照组 53 2.49±0.41 2.45±0.39 t 0.254 0.381 P 0.800 0.704治疗后 观察组 53 0.23±0.15* 0.45±0.22*对照组 53 0.71±0.20* 0.70±0.29*t 13.978 5.600 P<0.001 <0.00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疾病复发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例(%)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00,P=1.000)。

6 讨 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皮肤、黏膜小血管暂时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主要表现出风团、瘙痒等症状。盐酸西替利嗪片为强效H1受体拮抗剂,可与靶细胞膜上组胺受体结合,并阻断组胺激活靶细胞,进而抑制变态反应组胺传递,抑制皮肤的变态反应,显现较强抗过敏作用。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风疹块”等范畴。病机为风邪、湿寒、邪毒侵袭,营卫失调、气血不畅,风邪、湿邪等相互搏结,出现风团、皮疹、瘙痒等。治疗应以散风去邪、活血通气为主。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是由《伤寒论》加减。方中麻黄解表、利水消肿,附子散寒、止痛、助阳,细辛祛风、行水、散寒,蝉衣散风除热、祛风,鹿角霜补阳、收敛,黄芪补气固表,何首乌补气、益血,当归活血、止痛。诸药配伍,共奏散风驱寒、活血益气之效[5]。药理研究表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可有效促进机体汗腺分泌,起到发汗解热之效;其中的麻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可有效抑制机体释放过敏介质,进而起到抗过敏作用,还具有利尿、抗炎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通过增加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含量,进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起到抗变态反应之效[6-8]。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风团汤加麻黄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十全大补汤加味联合空肠营养管改善胃恶性肿瘤患者疗效观察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突然来的风
心中的麻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