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2021-07-14马建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1期
关键词:切除率内镜胃癌

马建明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青海 循化 811100)

0 引言

胃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据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为胃癌高发区,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水平及特殊的饮食文化具有高度关联性,胃癌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改变,受累患者广泛,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1]。胃癌早期病理表现不显著,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相混淆,极易被患者忽视,于临床鉴别诊断难度较大,于临床检出时多以中晚期患者为主,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是导致不良预后发生的主要因素[2]。临床首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有效延缓癌组织迁徙,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近年随着外科技术不断完善,内镜技术于肿瘤剔除术应用中取得较好应用反馈,可有效避免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机体的二次创伤,有效避免手术操作导致癌组织迁移,为胃癌治疗首选方案[3]。本研究特针对早期胃癌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经由腹腔镜辅助下精准切除范围,帮助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确保最佳预后结局,有效避免淋巴结转移情况,特以传统手术为参照,开展如下实验比对,旨在为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提供经验参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至2021 年5 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0 例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计算机1:1 分组方式,参照组35 例,男17 例,女18 例,年龄28-62 岁,平均(41.36±1.88)岁;试验组35 例,男18 例,女17 例,年龄26-65 岁,平均(41.41±1.79)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对价值。

纳入标准:(1)患者均满足肿瘤科医学针对早期胃癌的评估标准,患者入组后经胃癌分期、确诊为早期胃癌;(2)患者均满足手术开展指征,遵医嘱实施手术治疗;(3)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授权数据资料进行平行比对。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既往腹部手术患者;(2)合并其他危重疾病、患者预计生命时长不满足支持本研究患者;(3)因主观因素拒绝参与研究或中途脱落患者。

1.2 方法

为确保研究开展客观性手术患者手术治疗均由相同外科小组实施手术。

参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于患者左侧腋中线第8 肋间做小切口,快速建立人工气腹,于右侧腋中线做观测孔,快速建立腹腔下视野,探查病灶情况,借助切割闭合器对癌组织病灶进行切除,观察吻合口失血情况,待无活动后出血,留置引流管后结束手术。

试验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借助高清电子胃镜系统,于患者左侧腋中线第8 肋间做手术入路,探查病灶情况,借助高频黏膜切开刀进行标记,于局部注入甘油果糖注射液,以促使黏膜层与肌层分离,借助高频针型切开刀,将黏膜组织切开后,沿黏膜下层间隙剥离病灶,观察剥离期出血情况,避免过度牵拉组织,待剥离完成后,借助电凝刀进行止血,针对失血量过多患者,可采用去甲肾上腺素进行局部喷洒,或采用止血钳进行止血,避免癌组织转移,观察手术视野下有无穿孔及活动性出血方式,预留组织样本后退出电子胃镜,结束手术。两组患者术后2d 禁饮禁食,依据患者术后转归情况,选取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给予营养支持,由流质食物向普食过渡,开展相同护理干预对策。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对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完整性切除率;记录比对术后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 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χ2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表达,t样本假设校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试验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完整性切除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2.2 两组手术并发症对比

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并发症对比

3 讨论

胃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主要是指发生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癌组织,无论组织大小,均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能性,且初始临床表现不显著,仅表现为食欲不佳、腹胀、腹痛等症状,极易被患者所忽视,需开展早期外科治疗手段,有效切除癌组织病灶,避免淋巴转移,确保最佳预后疗效。消化道管壁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早期胃癌手术开展难度较大,传统早期胃癌手术,为确保最佳手术视野,创口较大,手术期间出血量较大,极易因手术急性损伤,导致癌组织转移,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是导致不良医患纠纷情况发生的主要因素,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4]。

近年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完善,于消化内镜辅助下,可精准探查腹腔内脏器与周围组织的关联性,观察消化道管壁解剖层次,以提高手术开展精准性,借助前视型内窥镜,有效了解病灶组织结构,观察微小血管,以提高手术开展精准性[5]。腹腔镜手术作为临床新型微创手术,经由内窥镜探查,可有效反馈腹腔内脏腑及周围病灶情况,经由小切口下实施手术,考虑早期胃癌患者病因病情较为复杂,存在腹壁粘连、凝血机制障碍,经由腹腔镜治疗效果不佳[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基于消化内镜的基础上、实施早期胃癌治疗术,术中经由消化内镜反馈信息,有效明确病灶情况,借助组织染色等方式,有效鉴别病灶组织与健康组织,经由精准癌组织切除,辅助放大镜、超声内镜进行精准切除,可有效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7];同时,内窥镜剥离术可完整获得组织样本,降低剥离难度,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优于腹腔镜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8]。经研究数据分析可知,试验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完整性切除率高于参照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简单,癌组织切除率优于腹腔镜手术,经手术并发症统计,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安全系数高,具有可行性。

综上,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成度高,降低术后并发症,整体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切除率内镜胃癌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