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阶段性护理的应用分析
2021-07-14余姣
余 姣
精神分裂症为常见精神病症,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有关。临床实践已证实,抗精神病药物可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病情,可帮助患者改善其不适症状,帮助其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1]。但基于疾病类型,患者本身精神状态和认知能力出现异常,导致其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差,故对该疾病患者的护理要求较高。阶段性护理是当前应用范围较广泛的一种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具有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特点,有助于帮助患者提高认知能力,尽快恢复脑功能[2]。本文为进一步证实阶段性护理的护理效果,以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对照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7月本医院治疗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以序贯法分组实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包含男19例,女15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5.28±9.88)岁;病程2~17年,平均(12.38±4.32)年。观察组包含男20例,女14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6.33±9.65)岁;病程2~16年,平均(12.41±4.42)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已经临床确诊,且与WHO提出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相符;视、听、觉正常;均与本院签署《知情同意书》,家属均愿意协助配合相关研究工作。②排除标准:有严重自残自杀倾向、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有先天性智力缺陷、重要脏器损害的患者;无法配合相关研究工作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合理控制干预时长,最短3个月,最长2年,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护理干预时长为1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护理干预时长为12个月。
1.3.1 对照组 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病房环境日常护理、按时服药指导、每周1次健康教育、每日手工制作或画画等活动指导。
1.3.2 观察组 对患者实施阶段性护理,成立专业的阶段性护理小组,由1名精神科医生、1名主管护士、5名专业的护理人员担任护理小组,经阶段性护理理念、专业技能培训合格后再开展护理工作。
1.3.2.1 入院时护理 ①由责任医生及主管护士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与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个性化24 h护理计划。②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精神分裂症的护理要点和配合事项,提高其依从性。③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用药情况、睡眠质量、饮食状况等,及时合理地优化用药方案及饮食计划。
1.3.2.2 认知阶段护理 ①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健康宣教1次/周,内容以病因、临床表现、药物用法及用量、康复注意事项等,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不断强化其自我防护意识。②通过图书阅读、倾听音乐、观看视频等形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鼓励患者诉说内心想法,责任护士耐心倾听并对其实施对症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或消除心理负能量。
1.3.2.3 急性发作期护理 ①将患者安置在一级护理病房内,24 h内确保病房内干净整洁、空气清新,责任护士实时评估和检查患者的病情,及时处理突发情况。②监督患者按时服药、饮食均衡、学会自我料理生活、保证每日睡眠充足。③针对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的患者,引导患者参与下棋、打太极、跳体操、绘画、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通过转移注意力以缓轻症状。
1.3.2.4 康复阶段护理 ①将生活技能训练(梳洗、进食、叠被子等)、社会技能训练(交友、舞蹈比赛、唱歌比赛等)、职业技能训练(十字绣、编织、折纸等)等相关技巧录制成视频教学资料,每日播放,责任护士在旁指导,1项/日,训练状态佳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项目和延长训练时间,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②待患者学会某项技能后,责任护士抓住时机予以适当的鼓励和支持,激发患者继续学习的动机,并为自己制定下一个学习目标,帮助患者维持技能并保持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精神分裂程度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共33个项目,阳性量表有7个、阴性量表有7个、一般精神病例量表有16个、补充项目有3个,采用7级评分,无(1分)、很轻(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重度(6分)、极重度(7分),1~231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精神分裂越严重[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完全依赖(0分)、需极大帮助(0分)、部分独立或需部分帮助(5分)、独立(10分),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4]。②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非常满意(81~100分)、满意(61~80分)、不满意(0~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 统计学方法 专人录入资料。采用Epidata 3.2二次录入,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假设检验需使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PAN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PANSS评分、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PAN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PAN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x±s,分)
2.2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慢性病,患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为孤僻少语、反应迟钝、生活懒散、兴奋吵闹等,若病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其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仍无根治此病的药物,一旦病情加重,极易威胁其生命安全,故早期治疗该病患者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抗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无法根治,但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病情加重[5]。当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患者临床症状反复发作,导致其临床治疗依从性差,加大了护理难度。因此,寻找科学、高效的护理措施成为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迫切需求。
阶段性护理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新型护理措施,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6]。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实施阶段性护理,由本科室责任医生、护士成立专业的阶段性护理小组,通过阶段性护理理念、护理技能培训合格后开展护理工作,护理过程中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全面科学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既节省了护理时间,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阶段性护理理念贯穿至患者入院时、认知阶段、急性发作期、康复阶段各个阶段,既可减少护理盲目性,又可降低护理风险[7]。护理过程中,责任护士24 h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开展娱乐活动,避免负性情绪加重病情,让患者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配合康复训练,逐步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PAN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此结果提示阶段性护理的效果突出,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恢复,还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是一项具有推广价值的有效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阶段性护理的效果显著,既可改善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还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