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16排螺旋CT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7-14李颖杰
李颖杰
直肠癌指发生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不断上升趋势。此外,直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及特异性表现,诊断具有一定难度,但本病若能及早诊出、及早治疗,便能有效降低其病死率。对此,相关研究表明[1],16排螺旋CT在直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及诊断准确性,能够为临床制定直肠癌治疗方案提供可靠数据。鉴此情况,笔者对我院收治的疑似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以探究16排螺旋CT在其中的诊断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本医院2018年4月-2018年7月收治的疑似直肠癌患者,共68例。患者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4.62±4.77)岁,男38例,女30例;平均病程3~19个月,平均病程(12.30±1.44)个月。①入选标准:患者存在大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便血、腹泻等临床症状;患者签订研究知情书面协议。②排除标准:CT增强扫描造影剂过敏、精神障碍或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研究方案于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下施行。
1.2 检查方法 全体患者均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流320 mA、管电压120 kV、层厚5 mm、重建层厚2 mm、重建层间隔2 mm。检查前1 d,予以患者流食;检查时,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采用CT全面平扫其盆腔、腹部;经肘前静脉注射碘普罗胺注射液,速度维持在2.5~3.0 mL/s,行静脉期、动脉期扫描;对患者的扫描数据进行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由本院经验丰富的肿瘤科诊断医师通过盲片阅读方式进行影像学诊断。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将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直肠癌T、N、M分期结果的诊断金标准,统计分析16排螺旋CT的检查结果,并计算其检查直肠癌侵犯范围(T)、淋巴结转移(N)、远处转移(M)分期的合计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经术后病理学诊断,68例直肠癌患者中,T0期有14例、T1期有31例、T2期有23例,N0期有11例、N1期有33例、N2期有24例,M0期有52例、M1期有16例。
2.2 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
2.2.1 T分期结果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16排螺旋诊断的T分期合计准确率为88.24%。见表1。
表1 16排螺旋CT检查、病理诊断的T分期结果(n=68)
2.2.2 N分期结果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16排螺旋诊断的N分期合计准确率为75.00%。见表2。
表2 16排螺旋CT检查、病理诊断的N分期结果(n=68)
2.2.3 M分期结果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16排螺旋诊断的M分期合计准确率为97.06%。见表3。
表3 16排螺旋CT检查、病理诊断的M分期结果(n=68)
3 讨 论
直肠癌在其术前分期的诊断中,CT属于主要的诊断方式之一,且有研究表明,其具有准确判断患者病变位置、体积大小及侵犯范围等优势,能够有效评估直肠癌,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2-3]。
本研究对直肠癌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时后,取得了如下结果:16排螺旋CT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合计准确率为88.24%、N分期合计准确率为75.00%、M分期合计准确率则为97.06%;16排螺旋CT诊断直肠癌T、M分期的合计准确率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上述诊断结果的产生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晚期直肠癌侵袭性较强,加之其解剖位置特殊,即直肠癌位置较低,且深入盆腔,临床诊断难度会有所加大;但16排螺旋CT通过薄层连续扫描,能够全面显示病变情况,将病灶范围、形态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立体呈现出来,进而提高诊断准确性[4]。第二,16排螺旋CT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较小的病灶及组织结构,提高较小病灶的密度测量结果;同时,还可通过三维重建操作,有效重建病变及相关血管,从而为直肠癌T、M分期的定性诊断提供帮助。第三,16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极快快、图像分辨率较高等优点,能够得到更多有效信息及数据,进而增加其诊断直肠癌的准确性;此外,16排螺旋CT还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其通过连续、快速容积扫描及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直肠癌病变组织的诊断效果,清晰显示病变周围侵犯范围及生长特征,弥补以往诊断方式信息获取不足的缺陷,进而利于直肠癌病变的诊断,提高T分期、M分期的合计准确率[5-6]。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在直肠癌诊断中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对T分期、M分期的合计准确率极高,可较好地显示直肠癌病变情况及病灶结构,从而为临床制定治疗或手术方案提供相关参考依据,以免延误患者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