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动脉参与病灶供血的咯血介入栓塞治疗
2021-07-13严海涛施海彬黄祥忠葛坤元刘圣卢光东祖庆泉
严海涛 施海彬 黄祥忠 葛坤元 刘圣 卢光东 祖庆泉
咯血经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治疗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责任动脉的漏栓[1-3]。虽然咯血常见的责任动脉为支气管动脉,但30%~50%的咯血患者可同时存在病变的非支气管系统动脉(non-bronchial systemic arteries,NBSAs)供血[4],如锁骨下动脉分支、肋 间动脉、内乳动脉、食管动脉及膈下动脉(inferior phrenic artery,IPA)等[5,6]。相较于支气管动脉,NBSAs 的种类、起源更加多样及复杂,术中遗漏的可能性更大。在常见的病变NBSAs 中,IPA 可占术中漏诊的NBSAs 数量的30%[7]。漏诊IPA 可直接导致术后短期内的咯血复发,患者则需要再次栓塞治疗。因此,对咯血患者病变IPA 术前诊断和术中识别及栓塞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回顾51 例IPA参与病灶供血的咯血患者资料,总结该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期降低责任IPA 的漏诊率;再者观察该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估IPAE 在咯血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2015 年1 月~2020 年6 月因咯血而接受动脉栓塞治疗的577 例患者的诊疗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18 岁;(2)术中造影确诊病变IPA;(3)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术前无CTA 评估者;(2)技术失败者;(3)临床失败者;(4)后续失访者。共有53 例(9.2%)存在病变IPA的咯血患者,排除技术失败者1 例和失访患者1例,最终入组51 例。
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肺部基础病、咯血程度、咯血病史、高血压病史、BAE 史及肺叶切除病史。咯血程度分为轻度(<100 ml/d)、中度(100~300 ml/d)及重度(≥300 ml/d)。术前CTA 图像分析着重于肺部基础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胸膜增厚情况、肺损毁和所有疑似责任动脉的起源、数目、位置、直径及走形情况。术中DSA 图像分析着重于责任动脉的起源、直径、走行、体循环-肺循环分流、IPA 供血的肺部病变位置等。
2.栓塞过程
术中常用的造影导管有5-F Cobra、RLG、MIK(Cook 公司)。首先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经股动脉通路对可疑血管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并使用2.7F Progreat 微导管(Terumo 公司),2.4F麦瑞通导管行超选择插管,避开脊髓动脉等危险分支后予以栓塞。如有下列情况则行IPA 造影:(1)术前CTA 怀疑IPA 为责任动脉;(2)病变位于肺下叶或与胸膜接触;(3)首次BAE 未能控制出血或常规栓塞后仍有咯血。责任动脉栓塞适应证:(1)血管管径增粗、走行迂曲、分支增多紊乱;(2)对比剂外溢;(3)体-肺分流(systemic-pulmonary shunt,SPS)。确认病变血管后,则行超选择性末梢栓塞。栓塞材料为聚乙烯醇颗粒,直径300~500 μm,(polyvinyl alcohol,PVA,Cook 公司)或栓塞微球500~700 μm(Merit 公司)。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双下肢活动等情况。
3.疗效评估及随访
技术成功,指术中发现的责任动脉均行栓塞治疗,栓塞后复查造影原病变分支不显影;临床成功,指术后24 h 内临床观察咯血终止,或咯血量较术前显著减少。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指需要持续监护并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的并发症[8]。通过门诊、电话对本组患者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 年10 月。随访内容有:术后咯血有无复发、咯血复发时间、复发咯血量、治疗方式、患者生存状态、死亡患者的死亡时间及原因。咯血复发的定义为栓塞临床成功后再次出现咯血量大于30 ml/d 或因咯血再行介入栓塞、肺叶切除术及因咯血死亡者[9]。
4.统计分析
整理入组患者基线资料、术前CTA、IPA 血管造影、栓塞材料及随访资料。连续变量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频率和百分比表示。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 曲线分析术后累积咯血复发率。P<0.05 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 果
本组病例年龄(64.2±15.9)岁,咯血病史1 天~40 年,中位时间2.5 年(表1)。11 例(21.5%)有既往BAE 史,其中3 例于既往BAE 术后1 个月内复发。
表1 入组患者基线资料
术前CTA 示所有患者均以肺下叶病变为主,其中单侧肺下叶26 例;双侧肺下叶25 例。同时受累的肺叶仍有左肺舌段1 例、肺上叶3 例,右肺中叶7 例。48 例(94.1%)可见病变周围胸膜增厚征象,47 例(92.2%)存在异常IPA。
术中IPA 造影结果与术前CTA 评估结果一致(图1)。术中造影共发现206 条责任动脉,其中IPA 58 条,支气管动脉94 条,肋间动脉29 条,内乳动脉13 条,食管动脉6 条,锁骨下动脉分支6条。45 例(88.2%)患者肺部病灶由IPA 和其他责任动脉共同供血,余6 例责任动脉仅为IPA。58 条IPA 异常造影征象包括管径增粗[(3.8±1.1)mm,58/58,100% ]、走行迂曲(55/58,94.8%),分支增多紊乱(54/58,93.1%)、膈下动脉-肺循环分流(28/58,48.3%)。术中所有IPA 均予以成功栓塞。
图1 男,73 岁,右肺下叶支气管扩张,咯血8 年。a)术前CTA 肺窗示右下肺多发囊状支气管扩张;b)CTA 重组示右IPA(箭)主干增粗、迂曲,参与右肺下叶病灶供血;c)术中造影证实右IPA(箭)参与右下肺病灶供血;d)采用PVA 进行彻底栓塞,术后2 年的随访未出现咯血复发 图2 本组栓塞术后咯血累积复发率。随访过程中,13 例患者出现咯血的复发,术后1 个月、1 年、3 年和5年的累积咯血复发率分别为5.9%、20.0%、25.9%和41.7%
栓塞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5 例,上腹部疼痛3例,对比剂过敏1 例,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中位随访时间15.7 个月(1~68 个月)的随访周期内,共13 例(25.5%)咯血复发,术后1个月、1 年、3年和5 年的累积咯血复发率分别为5.9%、20.0%、25.9%和41.7%(图2)。复发患者中9 例经保守治疗好转,4 例行再次栓塞治疗。再次造影示复发原因包括支气管动脉漏栓(1 例)和侧支循环形成(3 例)。
讨 论
虽然支气管动脉为咯血的常见责任动脉,但部分患者仍存在NBSAs 供血情况。在一项57 例咯血患者的研究中,造影发现98 条异常支气管动脉和59 条病变NBSAs,其中肋间动脉30 条(50.8%)、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14 条(23.7%)、内乳动脉12 条(20.3%)、甲状颈干分支2 条(3.4%)及IPA 1 条(1.7%)[10]。作为非常重要的责任NBSAs 之一,本研究中IPA 参与咯血的发生率为9.2%。既往行BAE 的11 例患者中有3 例因漏栓责任IPA 出现早期复发情况。将IPA 及其他责任动脉完全栓塞后,术后3 年累积咯血复发率低于30%,与既往研 究结果一致[1,8,9]。因此,IPA 的漏诊是咯血栓塞治疗术后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术前、术中及时识别、栓塞责任IPA 是咯血患者良好预后的重要前提。
既往研究表明NBSAs 供血与肺部基础病的性质和病变肺叶的位置有关[11-13]。本研究中肺部基础病主要为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后遗症。其次,所有患者肺下叶均受累及且48 例(92.2%)患者存在邻近胸膜增厚情况。迁延不愈的肺下叶炎症和邻近胸膜增厚为IPA 参与病灶供血提供了条件。IPA的起源较为复杂,其通常起源于胸12 椎体和腰2椎体之间的腹主动脉或腹腔干,也可从肾动脉、肾上腺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肝动脉等发出[14]。IPA 既可为责任动脉的一支,也可是病灶的唯一供血动脉。本研究中约90%患者存在IPA 与其他责任动脉共同供应病变组织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存在肺下叶病变且邻近胸膜增厚的患者,即便造影已探查到异常支气管动脉或其他NBSAs,也应仔细寻找IPA 并造影明确其是否为责任动脉,从而尽可能降低病变IPA 漏诊概率。
栓塞过程中除了血管管径增粗、走行迂曲、分支增多紊乱等常见造影征象,需重点关注膈下动脉-肺循环分流情况。因为分流一方面增加了术中异位栓塞的发生概率[15],另一方面也是栓塞术后咯血复发的危险因素[1,16,17]。本组患者膈下动脉-肺循环分流发生率将近50%,虽然低于钱元新等[18]研究中84.4%的概率,但是仍高于一般分流30%的发生比例[19,20]。考虑到肺内分流吻合口最大直径约325 μm[21],Baltaciolu 等[15]推荐使用粒径为350~500 μm 从而减少分流导致的并发症。但是在本组膈下动脉-肺循环分流的患者中,考虑到患者分流量较大,遂使用500~700 μm 栓塞材料对分流供血动脉及其分支行完全栓塞。本组术中未发生严重的栓塞并发症,术后1 年、3 年和5 年累积咯血复发率分别为20.0%、25.9%和41.7%。因此IPA 栓塞在咯血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研究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并且样本量较小。其次,因为术中未对每位患者行特异性IPA 血管造影,所以临床中IPA 参与咯血的实际发生率可能超过9.2%。再次,本研究未设置对照组,未对无IPA 供血的咯血患者进行分析,所以仍需对照研究进一步确定影像学表现的特异性。
从本研究结果看,对于肺下叶病灶伴胸膜增厚的咯血患者,术前、术中明确IPA 是否为责任动脉并予以栓塞治疗是良好预后的重要前提。IPA栓塞在咯血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