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立而立,耿介明辨以求知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三十周年记
2021-07-13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一万零九百五十个日夜在这里汇聚沉淀,一百四十九期杂志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墨香。《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一代又一代的办刊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镌刻下厚重的历史年轮,撰写出光辉的时代篇章。恰逢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在影像之光照耀的仁术之途上,回望往昔峥嵘岁月,感念前辈的开拓之功,眺望未来漫漫征程,新一代的办刊人能自信坦然地迎接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筚路蓝缕,拾级而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由南吹向北,广东省立于潮头,生机蓬勃,影像医学的学术平台建设方兴未艾。作为华南地区的最高学府,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不仅汇集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拥有积累了雄厚教学科研与临床成果的数据库,也在繁荣经济的推动下,不断引入世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然而由于学术平台建设的不成熟、不完善,不少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依然面临窘境,难以及时发表研究成果,难以自由进行学术交流。如陈剑魂教授所言,如何在优渥的物质基础上,实现学术进步的最大化,是广东放射学学者的关切所系、责任所在。
1992 年初,在广东省医学会和广东省放射学会的支持下,中山医科大学决定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和第一军医大学,共同筹办一本全新的中文放射医学专业性杂志。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创办专业杂志不仅能够加强广东地区各大医院的技术对话、人才交流与资源共享,还能够提高学科普及度,推动中国影像医学与放射学科的发展。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筹备,由方昆豪教授、陈剑魂教授和刘玉清院士取名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取得创刊号,于1992 年8 月正式出版,为广东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放射学同道,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园地,也创立了一个展示放射学科研成果的良好平台。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的创刊,经历了筚路蓝缕的漫长开拓。虽然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响应和南方医院同仁的慷慨支持,但资金、人员、技术、机遇等多种要素盘根错节,杂志创刊的条件并不理想。当年的资金短缺问题给陈剑魂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金来源是件头痛的事,当时我们靠业务关系联络上几家医疗器械厂家和基层单位的资助,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学术研考会来筹集资金,并且要把一切开支都控制在最低限度。有时候还不得不放下架子,厚着脸皮向人求助”。
在印刷、运输等技术均不甚发达的的九十年代,杂志的日常运转需要大量人工参与。书信审稿、校对编辑、铅字印版、胶片修补、图片翻拍等等。繁重的工作使为数不多的办刊人员捉襟见肘。为了支持杂志工作的进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人民医院和南方医院三所医院的放射科医生们往往身兼数职,在本职科研临床工作以外,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协助。方昆豪教授回忆,“有时他们加班加点干,而且还有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来帮忙,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暨南大学华侨医院也派医生来帮忙,都不用叫,他们主动来。他们对办杂志都有很高的热情”。杂志工作虽然繁冗,办刊人们却依然不辞艰辛、迎难而上,放射科的教授们也往往亲力亲为。有一次临近杂志出版之时,学校印刷厂却出了排版技术差错,陈剑魂教授便陪师傅校对排版直至深夜,又请吃宵夜、说笑逗乐,消除师傅的烦困,终于使这期杂志能保质保量地及时出版。
这是一群缺乏经验,却满怀理想与热情的奋斗者。他们摸索前进,夙夜匪懈,齐心一力,把尚为稚嫩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引领至光明正确的发展轨道之上。“执着、奉献、前进”——陈剑魂教授曾用这三个词高度概括了早期办刊人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匠心与魄力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华,反而在杂志的成长中绵延传承,并不断与新的时代特色结合,成为杂志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
百舸争流,志在头筹
自创刊之初,《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便以质量为立足之基,确保刊登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创新性,是其不变的宗旨。从第一卷起,杂志就开创了论著、经验介绍、讲座、技术交流、病例报告、医学文摘、示教片、有奖阅片等丰富的栏目,力图打造一部质量上乘的学术期刊。随着杂志的影响力提升,来稿日益增多,作者群体也愈发扩大,但杂志依然遵循着严格的筛稿标准,力求每期主题鲜明,保证有1~2 篇内容新颖、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文章发表;在技术要求上,保证文章误差率小于0.1%~0.2%,整体用稿率达到15%左右。这也对文章作者和办刊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勤于思考、细致工作,时刻了解专业动向,把握专业脉搏。
走进新世纪,《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迎来了第一次发展小高峰。2000 年,杂志实现了铜版纸印刷与图文混排,次年首次刊登彩色图片,从平面的灰度空间进入到三维的彩色世界。2004 年,杂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所收录,正式进入数据库和检索系统。2006 年,杂志申请到工商营业执照开始独立经营,便利于费用发放,也有了充裕的收入来源,推动了杂志的运行和拓展。随着国内影像医学的发展进步,杂志也开始争取扩大发行量、提升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学者积极投稿。在孟悛非教授、方昆豪教授和科室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下,杂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并申请到国际期刊代号向海外发行。同时,杂志还通过召开广泛的学术会议与外界学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2009 年新春伊始,《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确定了“继续教育、面向中基层、图文并茂”的全新办刊方向。作为基层医生的规培基地,中山医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与基层医院联系紧密,每年都会迎来百数以上进修医生,故而结合医疗市场实际情况,杂志在尊重刊物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科学定位,确立了面向中基层的办刊思路。“我们要接地气,就要密切了解我们的受众。”以基层医生的需求为导向,杂志不断收集报道更多学术动态,优先刊登反映医生临床能力的学术成果,为华南地区广大医生所接受和认同。能够在《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发表文章,成为了主任医师晋升考核的重要评判标准,这标志着杂志得到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
同时,《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也实现了工作理念的全面更新:第一,建立快速稿件通道,实现优秀稿件的迅速刊用传播;第二,通过细致编辑服务,实现杂志文章精品化;第三,强化杂志影像特色,采用大尺寸、高清晰、标识明确的图片并精致排版;第四,增加作者服务,延伸“继续教育”——刊登展示海内外影像学研究状况的全面信息,包括全国各地放射学会、学组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欧洲放射学会、北美放射学会研究进展。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10 年杂志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遴选中脱颖而出,首次进入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版。是年,杂志编辑部还精心策划了本刊创刊以来的第一本专刊,集结了近两年具有继续教育意义的精品文章,广受读者好评。杂志目次系统的编排也由单一的论著,改进为按系统分类排列,临床指南、影像学院、图文讲座、影像英语阅读、港澳台之窗等新栏目的纷纷创建,是杂志在栏目创新上的不断尝试。
执着笃行,勤勉耕耘,经廿载风雨历程,在先人前辈的不懈努力下,《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从黑白铅字印刷发展为图文彩印,从季刊拓展至双月刊,从最初的48 页内页逐渐增加到2009 年的56 页、2010 年的64 页、2012 年的80 页,从简单的一本纸质杂志,进化为多传播渠道共存的新型媒体。杂志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期刊品质与发行量也持续提升,终于拓垦开荒、蓬勃发展,由华南地区走向全国海外,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筚路蓝缕的艰辛岁月里,无处不是办刊人们对期刊的热爱、对理想的坚守,无不留存着前辈独有的匠心和辛勤的汗水。潮头登高再击桨,在全新的多媒体大数据时代,我们依然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医者使命,坚决肩负新使命、追求新作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步迈向意气风发的壮年期。
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2010 年以来,多媒体大数据时代的浪潮使网络阅读骤然兴起,而在公众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变动的背面,是则传统纸媒的式微与衰落。《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的新征程随之开启,如何建设数字化期刊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并解决长久以来人力资源支绌、经济效益有限的问题,既是杂志所面临迫在眉睫的重要挑战,同时也是全新的发展机遇。在现任放射科主任杨建勇的带领下,杂志社大胆果断地启用工作于医疗一线的年轻专家,为杂志注入年轻力量,成功培养出一支朝气蓬勃的办刊人才队伍。他们继承了早期办刊人员的奋斗意识、奉献精神与学术理想,又富有饱满的热情、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其矢志创新之下,《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以纸媒为依托,积极刷新办刊理念与办刊思路,主动投身互联网联合新媒体的浪潮之中,终于实现数字化转型、全媒体发展和多元化拓展的焕然新生。
多元推广——在兼顾学术性的同时,杂志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提升国内和国际知名度。一方面与企业开办合作专刊,对特定的、先进的技术产品进行专门宣传,为学术发展注入经济动力,形成了相互促进、互助共赢的有利局面。另一方面积极筹办学术会议,在推动行业交流的同时,扩大杂志本身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的学术影响力。“杂志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一定要走出国门、向国际接轨。”在影像科的医生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杨建勇主任都会要求他们留心关注北美放射学会、欧洲放射学会的最新学术动态,在杂志里传递给读者,引领杂志风向朝学术前沿看齐。
图文设计——杂志利用新时代的新技术,使平面媒体的展示效果更加丰富多元。充分考虑到当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杂志精心设计每一期刊物的排版,努力调适图文比例,做到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并举。“我们会有局部跟整体的对照,比如超大图片,满幅图片以及分段排版的多图片展示。”这些改动都是为适应读图时代下读者快速阅读习惯的需要,让读者不会因长篇大段的文字而丧失阅读兴趣。在一以贯之的经典蓝白封面上,杂志也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封面故事”的巧思,采用每期刊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图像为封面,既认可、褒奖、激励了作者的学术创作,也丰富了杂志的文化意涵。此外,杂志还创作了很多专家的水印图像,以富有趣味的形式展示了专家们的形象,拉进了专家与读者距离。
媒体发展——除了纸质媒体革新外,杂志社还开辟了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等新媒体宣传渠道,杂志文章经过缩减调整后在公众号刊登,扩大了读者群体,也便于读者阅读。围绕着适用和实用的主题,杂志创造性地开设了影像英语阅读、临床指南、影像学苑、图文讲座、港澳台之窗等等特色栏目,尽力满足新时代基层医护工作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2014 年,杂志成功申请国际期刊名称代码(CODEN),2015 年被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收录。2016 年,杂志社完成官网搭建,正式启用由中国知网技术支持的采编系统,为审稿专家及投稿作者搭建了更便捷的网络平台。
杂志编辑部主任关键认为,杂志内容远比形式重要,但在保障内容的前提下,杂志社也愿意花心思钻研更多有趣的、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让形式为内容增光添彩。而正是这份专注与用心,使杂志在网络媒体时代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喜爱。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始终与时代同步,也在多渠道改革的同时,始终不忘坚持学术价值的初心。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科学期刊杂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带有社会属性的文化产品,作为华南地区第一本放射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在诞生之日起,便主动担负起了时代和学术所赋予的重要责任。第一任杂志总编辑方昆豪教授在1992 年的创刊词中,诚挚地表达了以此刊物推动中国影像医学发展的美好愿景;1997 年开始担任总编辑的许达生教授,也在忆起创刊初期情景时语重心长地表示:“既然邓小平同志把我们作为一个试点,那我们就有必要把我们试点中所产生的东西尽快推广出去,不管是到省内,还是到国内,甚至国外”。循着始终清晰的定位指引——侧重临床、贴近实际、关注医生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后教育——办刊人三十载春秋的精勤不倦、不忘初心,终于将《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打造为中国广大基层放射科医生的优质学术经验交流平台。
在刊物内容层面,杂志一如既往地以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为标准筛选文章,以严谨的学术要求保证学术品质,力求充分融合先进性、实用性、可读性与教育性,因而坚持稿件审查的专业、客观、严格与规范,是杂志始终秉持不变的宗旨。为此,杂志以“双审”为审稿制度核心,“专业归类”为基本保障,并“让专家们放手去做决定”,避免管理层的干预,保证评判标准的公开透明和学术的严肃性。“这些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很重要的法宝。把这些传承下去,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在学科发展层面,学术刊物和学科繁荣之间联系紧密,学术产出与社会进步之间一脉相连,每一代《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办刊人都时刻以促进学科发展建设为己任,以推动科学繁荣昌盛为最高追求。早在创刊伊始,编委会会议就已开始将审稿工作与疑难病例的交流会诊相结合,使杂志建设不再限于文字工作,而是逐渐成为了各医院间联系交流的纽带和影像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杂志搞得好不好,是衡量我们科研工作的重要尺度”,杨建勇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创性地将杂志工作与科组建设相结合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使有能力、有意愿的科室医生积极参与杂志工作,在解决人力资源匮乏问题的同时保障杂志学术先进性。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的专业医生团队,杂志所刊登的高端学术研究与最新学术动态文章与日俱增,科室医生的临床与科研能力,杂志的学术质量与学科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三者相互促进、彼此提升、共荣共赢。
三十年间,协助学术交流、发挥学术导向、培育学科人材的责任意识,在《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中薪火相传,凝聚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办刊人,成功打造了广东地区的特色影像学杂志品牌。鲜明的办刊风格,不变的学术品质,使《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能够在全国众多科学杂志中脱颖而出,以高质量、高标准的办刊成绩获得业内的广泛认可,并在放射学界多年屹立、勇立潮头。
披覆荣光,砥砺前行
三十年筚路蓝缕,三十年栉风沐雨,斐然的成绩凝聚着过去三十年的笑与泪,也彰示着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自2010 年起,《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连续10 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各项学术指标,包括核心总被引频次和核心影响因子等数据逐年攀升高位。2017 年,杂志被评为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奖;2018 年荣获地区接广东省优秀期刊提名奖;2020年在广东省第五届期刊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亦斩获多个奖项。截至2019 年11 月,杂志已经成功跻身中国核心科技期刊综合总排名1000 名内。近年来,《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主动承办、参与了多个国内、国际放射学学术会议和论坛,包括2020年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三节粤港澳大湾区介入论坛、影像医学科研设计及论文写作网络论坛等等。风风雨雨三十载,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却仍然执着坚守在放射学这片广袤的学术领域,秉承着对历史、对社会的使命与担当,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坚定。
铅衣白衣,孔入洞见;当立而立,耿介明辨。在《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循着前辈的足迹,回顾过往三十年的光阴岁月,再次感念先人之功,并勇敢迈向三十年的新起点。在未来的新时代,我们必将继续服务于广大的基层影像工作人员,打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学术互动平台,力争从区域领衔,发展为行内知名的全国一流学术期刊。
秉持专业,求真务实,是我们经年不变的办刊宗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动力源泉。牢记初心使命,不负时代韶华,三十年后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也将披覆荣光、继往开来,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附:《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30 周年大事记
1992 年8 月创刊(图1),季刊,胶版纸印刷,正式标准刊号:CN44-1391/R,广东医学会和广东省放射学会支持,中山医科大学主办,广东省人民医院和第一军医大学协办,第一任总编辑为方昆豪教授(图2)。
1994 年,获国际出版刊号ISSN1005-8001。
2000 年,改为大16 开本,更换封面(图3),铜版纸印刷,实现图文混排。杂志作为文字与图片的载体,其封面形式更加简练、精美,内容也日益丰富。
2001 年,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杂志主管由卫生部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次进行彩色图文混排,图片版式凸显影像期刊特色(图4),从平面的灰度空间进入到三维的彩色世界。同年,杂志进入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2005 年,再次更换封面(图5)。
2006 年,杂志改刊期为双月出版。
2009 年,初次呈现以影像科工作场景图为虚化背景的崭新封面,诠释着杂志对办刊思路的探索与求新(图6)。内页加至56 页;第6 期封面右下角添置以IR 字母为主体元素设计的LOGO,使杂志被赋予极具学科特质的学术形象符号。
2010 年,内页加至64 页。10 月,为贺中华放射学全国学术大会召开,编印首版专刊(图7)。同年,杂志脱颖而出,首次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图8)。
2012 年,内页增加至80 页。《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创刊二十周年纪念册重温了杂志二十载“凭影像之光,耀仁术之途”的成长历程(图9)。11 月,在广东东莞举办了隆重的庆典活动,现任常务总编辑杨建勇教授(图10)在杂志周年庆典上致开幕词。
2014 年首期,开辟了以医学影像最高级别国际会议(北美放射学会大会)为中心的论著专栏-RSNA 专栏;采纳以封面文章为亮点的全新封面版式,使之更接近国际期刊的风格设计(图11);12 月,为提升杂志国际标准化,向美国国际期刊名称代码(CODEN)服务部申请了国际刊名代码号为YZYJAA(图12)。
2015 年,正式成为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来源期刊,逐步提高了本刊的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分值。同年,先后与万方数据、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超星等多家有影响力的文摘和引文索引型数据库签订收录合作协议(图13、14)。
2016 年官网域名yxyjr.com 完成注册以及备案,域名持有者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图15)。完成并完善了官网搭建、采编系统设置,正式启用由中国知网技术支持的采编系统,倾心为审稿专家及投稿作者搭建更便捷、灵通的网络平台(图16)。
2017 年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运营(图17、18),名称: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微信号:yxzdyjr。媒体融合背景下,积极借助微信平台,促进杂志精品和学科信息传播,更新内容保持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树立杂志与学科的学术形象与口碑。
2017 年荣获“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图19),彰显我刊戮力同心,探索以栏目创新为特色取得的可喜进步,从诊断和研究不同的角度介绍经验,尝试给读者一些新的启发,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写作指导和思维能力训练,为科技期刊特色栏目的创新体验做了认真的积累。
2018 年的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中,本刊首次入围,荣获“第五届广东省优秀期刊提名奖”(图20)。
2014 年(2013 年统计结果)在统计源期刊中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1891 名,2019 年(2018 年统计结果)为第912 名,五年间前进将近1000 名(图21),位列医学影像类杂志中游,已和部分老牌影像杂志指标非常接近,正朝着国内优秀医学影像学专业学术期刊迈进。
2010~2020 年连续十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图22)。
2020 年“第五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获奖:2019 年第1 期“RSNA 专栏”获优秀栏目策划类一等奖(图23);2020 年第1 期杂志封面获优秀封面设计类二等奖(图24);2019 年第4 期“影像医学英语阅读栏目”获优秀栏目策划类三等奖。
2021 年,杂志创刊3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