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动小学生语文基础能力发展的多样化策略
2021-07-13熊元阳
熊元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更加艰难的挑战,小学语文老师必须格外注重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才能够在现代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推动学生语文各项基础能力的发展,为小学生长期的语文学习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多样化策略
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使得语文教学也不再是以提升学生的卷面成绩为目的,而是转变为以提升学生各项能力为教学指向和最终目标。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切实落实这一目标,真正做到打牢小学生语文基础目的。
一、推动学生基础能力发展的教学切入点
(一)教师应当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是整个小学生语文学习阶段最基本之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加以重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知识的夯实能够使小学生走得更远、走得更高。想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的引导帮助下,学生才可以有资本进行语文能力的升华。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拔苗助长”并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要在阶段帮助学生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基础知识的不断夯实,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后续的能力塑造做好铺垫。并且,科学的方式还可以在学生后续的学习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这样,在能力塑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到游刃有余。
(二)教师应当从多角度考虑,采取多种策略
在当下来说,应试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主流,虽然在卷面上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种类几乎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能力的塑造角度可以是片面的。纵观现代语文考试的题目来说,大多数都是考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将许多知识点杂糅到一起,只有小学生能够充分的学习透彻语文基础知识,才可能取得卷面高分。语文能力的种类是多样的,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利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各个方面进行学习,自身的能力也得以全面性的培养和提升。教学策略需要教师结合所培养的能力种类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思考后予以制订,这样才可以实现因材施教、有效教学。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转变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在理念上形成了固有化,这种固有化的教学理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教学理念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的日常实际教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上文中提到,教育新时期的来临代表着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远超过学生卷面成绩的提升效率,但是很多教师仍旧沉浸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因此,老旧的教学理念至今仍然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不能符合当下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成为了学生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改进
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虽然可以跟上教育时代的前进步伐,但是在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却有待改进。部分教师认为某些教学方法用习惯了就不必更改,因此在课堂上仍旧套用“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模式,或是一直应用某一种教学策略并不加以转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逐渐降低,在学习惯性的驱使下重复无意义的学习动作。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采用多样、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的塑造。
三、推动学生语文基础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采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有效巩固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保障所在,也是学生后续语文学习之路的奠基石,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实现事半功倍式学习。虽然语文知识点难度并不高,但是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点都具备系统性与区分性,在学生的学习思维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些知识点想要牢固掌握且熟练应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来开展日常的基础知识教学,以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捋顺学习思维脉络、清晰区分知识种类,尝试以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记忆。
比如,教师可以将常见的偏旁部首通过导图的形式教授给学生,并将学生学习过的汉字以偏旁部首进行分类,分别填制在思维导图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导图向学生解释偏旁部首的由来以及带有不同偏旁部首汉字的实际意义。同样,拼音也可以效仿此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仅凭借一张导图便可以高效、全面地记忆相关知识,以此来夯实语文基础。
(二)积极创设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之一。但是很多教师往往会不加重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塑造,认为学生所处的交流环境已经足以帮助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不需要在课堂上花费多余的时间进行专项练习。这种理念是存在偏差的,学生需要在语文课堂上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是为了具备交流的技巧、语言的美感以及合适的口语搭配能力,而并非是“一般的对话交流”。这一点需要教师予以重视,并且利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塑造此能力。教师可以从课文寻找创设情境的突破口,并将学生引入情景之中开展交流练习,教师从中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可以起到有效的能力塑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课文進行延伸练习,让学生将自己带入到“如果我是小蝌蚪,我应当如何与蝌蚪妈妈以及其他小动物沟通?”这一情景问题之中,并且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开展交流练习,教师可以及时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礼貌用语、正确的口语搭配方式等知识,帮助学生开展练习。
(三)采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在各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学生的日常练习频率与考试分值占比中即可体现。阅读能力的塑造代表着学生自身观察理解、情感感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学生由于在语文基础学习阶段适应了依赖教师进行“被动阅读”这一模式,因此在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仍旧无法摆脱这一习惯,导致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这一现象就给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教师需要意识到在阶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较为推荐教师使用“小组交流探讨”这一模式来逐步塑造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带着“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文章中的主要线索有哪些?”“通过阅读我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几个核心问题进入自主阅读,并且随后带着问题与答案投入到小组交流之中,通过组员的交流讨论与思维碰撞,对本文进行更加深入的自主探索,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小组合作有助于查漏补缺,让学生能够弥补自己自身的不足,学习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增强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激发团队精神。
(四)结合课后作业,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与阅读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教学项目。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项难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迎难而上,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之后,自身的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对于的学生而言,完整的一篇作文写作自然无法完成,因此教师需要从短文写作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与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巧妙布置来推进学生基础写作能力的塑造。
例如,教师在安排课后作业时,可以将“日记”作为作业中的一项来开展初级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记录入手进行初级写作练习。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应付”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循环日记”的模式进行改善,即让学生在同一本日记本上进行轮流记日记,在循环模式中,每个同学一个月之内只有1—2次的写作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格外重视日记写作,在每一次日记写作中都可以认真规划内容与结构。并且循环模式可以让学生看到他人的日记成果,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品鉴他人的日记作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现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是语文知识的意义体现形式之一。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培养更加坚强的语文基础实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语文能力的锻炼,并由此在實践中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具备充足的语文实践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脱离课堂模式之外也具备提高语文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尝试应用语文思维。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开展实践的活动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全民读书”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问卷调查、街头采访以及家庭讨论等方式来了解社会大众的阅读量、阅读趋向,并且让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最终得出基本的“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情况”的结论。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让学生以广度的思维来看待社会的阅读现状,并且经过综合评价来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加重视日常的阅读练习,一举两得。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促进能力塑造的黄金时期,教师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以至于小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能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李灵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探讨[J]. 学周刊,2022,(12):109-111.
[2]苏成明.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 学周刊,2022,(12):118-120.
[3]郁晓霞. 基于生活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22,(12):121-123.
[4]郭海燕.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复习中的运用问题及对策[J]. 学周刊,2022,(12):124-126.
[5]杨温玲. 简析我国传统的汉字童蒙识字教学[J]. 学周刊,2022,(12):154-156.
[6]路召琳. 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22,(1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