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下的家校联系平台建设探索
2021-07-11蔡俊娟
蔡俊娟
摘 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提高教书育人成效。从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实际出发,遵循“三全育人”工作要求,探索在互联网+下构建家校沟通联系平台的方法。
关键词:家校联系;互联网+;工作方法
一、“互联网+”下教书育人工作呈现新特点
当下,抖音、微信、QQ、快手、瞩目、腾讯、钉钉、云拓课等在教育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促使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互联网+”下教书育人信息化
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与运用,使原有的板书教学被多媒体教学所代替,原有的纸质教材演变为有声像的电子教材,原有的固定场所教学衍生出虚拟教室网上教学,原有的面对面教学衍生出网络直播。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新知识,而是转变为探索快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互联网+”促使教育信息化,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不断改革变化,原有的教书育人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互联网+”下学生工作智能化
以往的校园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多数由值日干部、轮值教师、值班学生干部、学生班主任、保安人员等负责管理,由班主任负责具体的跟踪并落实到每一名学生,采取的是学生之间“人盯人”、老师与学生之间“人管人”的管理模式和手段,每学期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或不定期家访等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现代的校园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借力于新科技手段,通过监控摄像、人脸识别、刷卡进出校门等管理学生在校情况,通过班级微信群或QQ群、家长微信群或QQ群、班级或者年级腾讯会议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互联网+下学生工作智能化,更加有效落实了“三全育人”工作要求。
(三)“互联网+”下家校沟通快捷化
早期的家校沟通,往往是通过家访、书信、信息、电话、电子邮件等完成,当出现微信、QQ等交流软件之后,班主任一般会建立起一个班级的家长群、学生群,及时在群里公告信息、布置任务、落实工作等,或者就某一个具体问题与某个学生、家长进行点对点的沟通联系。这种基于互联网+下的家校沟通联系非常方便、快捷、直接、有效。
二、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平台构建奠定基础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13.65亿户,固定宽带用户3.22亿户,移动宽带用户10.4亿户;全国新增4G用户1.18亿户,总数达到8.88亿户,占比达65.1%。另据艾媒网数据统计,我国人民日均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2018年为115分钟,2019年为134分钟。由此可见,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我国已经相当普及。目前,各行各业各单位推出微信公众号、办事小程序,又进一步促进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逐渐形成了信息化时代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依赖。
因此,学校要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密切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就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构建起基于“互联网+”下的家校联系平台,通过开发大数据信息系统、智能手机应用小程序,或者利用现代人们生活中较流行的沟通交流软件,进一步改进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与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家校沟通工作质量,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立足新起点,迈上新台阶,达到更高的工作目标。
三、“互联网+”下家校联系平台建设工作要求
根据调查,目前家校联系沟通主要由各班主任负责。班主任一般通过建立一个微信群,将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家长拉进群里,构建一个沟通联系的“大家庭”;针对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在微信群发布各种信息和通知。各位学生家长通过微信群收看信息,了解孩子所在班级情况,配合班主任处理与自己孩子有关的各种学生管理工作,对班级管理工作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总体上看,这种微信群平台互动交流是分散的、个体的、直接的;优点是方便、简单和快捷,缺点是学校难以统一管理、控制和监督。为了加强管理,提升质量,全面构建好新型的家校联系平台,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统筹和谋划。要从学校层面整体统筹和总体谋划家校联系平台的开发,例如,明确选择何种平台,应用平台中学校、年级、班级的管理权限划分,与现有学生家校联系工作如何衔接等。
二是制订标准和要求。要对班级群制订统一的标准,提出建设、使用、管理、監督等工作规范要求,不能由班主任一人去完成,或者放任自流和疏于监管。
三是突出特色和文化。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体现学校工作特色,展示先进文化,传播正能量,做到正确引领,发挥对学生家长凝心聚力的作用。
四是目标高效和赋能。家校联系平台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深化“三全育人”,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家长就学生管理进行有效沟通处理的问题;因此,平台的建设应当体现高效和赋能,方便老师和家长使用,不能过多增加老师和家长的负担,不能造成或产生负面影响。
四、“互联网+”下家校联系平台建设方式选择
“互联网+”下家校联系平台的建设,学校可以开发管理网络大数据系统或者开发家校联系工作小程序,也可以应用现在流行的社交平台软件。
基于学校现有信息系统平台和技术开发力量,构建学校管理网络大数据系统,可以方便学校整合信息资源,更加高效统一和集中管理家校联系工作。例如,通过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把学生考勤、表现、学习、在校生活等情况,以描述的方式一一记录下来,当数据汇总后可将某一个学生的情况集中展示出来,做到精准无误。但是,这种建设方式的资金投入量大,信息技术水平要求高,对于一般学校是很难做到的。
依托学校现有技术力量或委托社会力量,单独开发家校联系工作的电脑版或者手机版小程序,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提供一个交流小平台,对家校联系进行全面管理,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且可靠的建设方式。这种方式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技术要求不太高,能促进家校联系工作规范化,也方便学校日常监督管理。但是,一成不变的小程序难以适应科技进步、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需要,很快就会变得落后,甚至被淘汰。
应用现在流行的社交平台软件开发家校联系平台,开发简单、难度低、易掌握、吸引力强,还可以节约开发成本,跟随流行软件的发展和变化,方便学校在老师、家长中推广使用。但是,社交平台信息量大、应用面广、使用人员多、社会影响力大,并不是学校能够监督和管理好的。
五、“互联网+”下家校联系平台的管理制度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习近平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准确把握好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加强家校联系,是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以法治校,推进校园治理,就要建设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各项权力的运行机制。“互联网+”下家校联系平台管理,同样需要有制度支撑,让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在有效的制度管理框架下开展活动。一般来说,要建设和完善以下制度。
一是家校联系平台的开发制度。家校联系平台开发要基于某种特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数据管理架构,要采用现时相对流行的技术开发软件,从而使平台达到实用、方便、高效的目标。同时,家校联系平台要满足信息安全的要求,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保护好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信息数据。
二是家校联系平台的登记制度。一方面,家校联系平台是学校众多管理平台中的一个单元,要按照信息化项目管理要求,登记报备,接受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从系统运行安全管理的角度考虑,要建立使用日志,对使用者在后台自动登记“留痕”,从而强化对信息数据的工作责任。
三是家校联系平台的注册制度。平台的使用者一般有系统管理员、学校分管领导、责任部门领导、级长、班主任(或辅导员)、家长、学生等。除平台的系统管理员外,其他使用者均应当先注册,经审核、授权后方可正常使用,达到排他性的管理目的。
四是家校联系平台的信息发布制度。学校一般设有专门的信息发布员,统一负责学校的信息发布工作,家校联系平台中的信息发布同样要遵循学校信息发布制度的有关工作要求。
五是家校联系平台的应急处置制度。家校联系平台是一个对家长、学生和学校相关管理者开放的应用性平台,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应急处置制度,以便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
六、“互联网+”下家校联系平台的使用管理
如果学校建设和应用基于“互联网+”下的家校联系平台,那么在使用管理上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平台使用者的分权设置。平台的系统管理者应当根据使用者的不同性质,按照安全、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来设置用户和分配权限。例如,学校分管领导、责任部门领导赋予高级权限,对全校性范围内家校联系平台的信息可读、可写、可维护;级长赋予次高级权限,对本年级范围内家校联系平台的信息可读、可写、可维护;班主任(或辅导员)赋予一般权限,对本班级范围内家校联系平台的信息可读、可写、可维护;家长和学生赋予低级权限,对家校联系平台中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可读或可写。
二是平台使用的日常管理。家校联系平台可以是一个小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制作成手机上安装的APP程序,由用户自行下载和安装,在经过有效注册、审核通过后就可以登录使用。在日常管理中,家校联系平台应当由班主任(輔导员)负责本班工作群的构建、家长与学生信息审核以及工作群内信息的维护等工作。
三是共享信息数据的管理。基于智慧校园的“互联网+”下的家校联系平台,应当是一个数据共享的信息管理小系统。学生在校的相关信息,例如,进校时间、离校时间、每天在校表现记录、课程成绩等数据,在符合信息公开制度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可以点对点地向学生家长投送,以便学生家长及时掌握其子女在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