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标及教材比较对教学的启示

2021-07-11周恩辉黄丽元莫彦涵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标比较高中地理

周恩辉 黄丽元 莫彦涵

[摘   要]地理教材和课标分析是地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前提。文章选取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中“农业的区位与发展”这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不同时期的课标、教学大纲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对地理教材内容的选取、组织和呈现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得出几点结论:课标彰显时代特点,突出素养;教材内容贴合课标,讲究精简;教材体例结构有新意,知识结构显整体;教材内容呈现图文搭配,合理生动,方式多样,活泼直观。基于地理教材内容的变化,高中地理教师要研读课标,吃透教材;转变“填鸭式”教学,关注学生;巧用情境,升华情感;注重教材的多元开发,落实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标;教材;比较;农业区位;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81-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和区位选择呈现出“二八现象”,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农产品生产提出了高质、高量、高速的要求,农业相关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而高中地理教师只有对教材中有关农业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才能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地理教材是开展地理教学的“物质基础”,地理教材分析是科学设计地理教学方法和过程、实现地理教学目的的前提[1]。同时,地理教材也是学生顺利开展地理学习的重要媒介,因而进行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教师有效开展地理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笔者对新旧教材(新教材指新課改后依据课标编写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旧教材指新课改前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应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对教材内容的选取、组织和呈现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法归纳不同时期地理教材的特点,得出地理教材内容变化对教学的启示,从而帮助高中教师更好地把握并使用新教材。

一、课标及教材内容选取的变化

(一)课标彰显时代特点,突出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地理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了修改。下面以“农业的区位与发展”这一章节内容为例,分析不同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发生的变化(详见表1)。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几个时期的课标或教学大纲都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行为动词看,“理解—分析—说明”的变化,反映出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低—高—低”的波浪式改变,原因在于2003年以前,教学大纲更多地要求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学科性、系统性。2003年课标强化了对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此内容的要求进一步提高。2017年课标进行了全面的深化改革,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有所降低,旨在满足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需求,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达到学业水平的要求。

从整体内容看,课标的要求条目有所减少,2017年后减少为1条,且对“农业的地域类型”这一内容不再作要求。2003年课标还提出了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要求,重视人地协调发展,2017年课标对此没有明确的要求。这似乎表明2017年课标要求降低了,实质却恰恰相反,对学生的要求由掌握知识到训练能力再到具备素养,其实是往更深层次提出了要求。如同驾车上路,要求驾驶员注意礼让行人,语句虽然简短,但实现这一目标却包含了拿到驾照前对驾驶员许多的学习要求,如果驾驶员能做到礼让行人,说明其驾驶素养形成了,而形成良好的驾驶素养比前期的学习要求更难。

(二)教材内容贴合课标,讲究精简

不同时期的教材内容都以课标为指向,选取符合时代要求、具备地理特色、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素材(详见表2)。

结合表2可以总结出教材内容选取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精简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能力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农业的教材内容逐渐减少。2003年教材内容概念多,文字篇幅大,知识结构复杂,而2004年和2019年教材文字更精炼,总结概括性更强,课文理解难度明显下降。如2003年教材用一小节的篇幅详细解释了“农业生产活动”,而2019年教材对于此基础知识只有一句话介绍。这就要求学生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增强对有用事物的敏锐性,主动收集身边的地理信息,对于基础知识不再是简单、直接地从地理教材中获取,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不断地收集积累,从而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

2003年教材内容以陈述、罗列地理知识为主,2004年和2019年教材通过典型的案例与活动,极具针对性、逻辑性地设计探究问题,使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得,在获取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典型案例,彰显核心素养

2003年教材在知识的陈述中融入了大量的案例,但多数案例并未深挖,只是停留在表面。2004年教材精减了案例的数量,并对其中的三个案例结合翔实的文字材料,适当地设计切合主题的问题,使案例得到更深层次的剖析和应用。2019年教材把详细案例的数量缩减到两个,并结合时代的发展替换了一些案例,增加了每个案例的问题数量,增强了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例如,2019年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的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设计的四个问题依次为“1.根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上述问题与现实中国的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设问大多涉及“亚洲水田农业”,相互之间关联性强,可检验学生的区域认知。问题难度层层递进,由条件限定向开放性转变。第1、第2问考查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第3问考查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第4问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逻辑性强,可检验学生的综合思维。因此,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2019年教材中已经渗透深远。

二、地理教材内容组织的变化

(一)体例结构有新意

新教材栏目有所调整,2004年教材在2003年教材基础上增设了《读图思考》这一栏目,2019年教材把此栏目名称更改为“思考”,并要求随图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读图或对图像内容进行延伸思考[2]。2019年教材把2004年教材中的《案例》栏目更改为《活动》,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此外,还把《问题研究》改成了《自学窗》,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2019年教材在2004年教材基础上新增设了“情境导入”“圆形蓝色标识”和“本章要点”,选取了生动典型的素材,在开篇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并提出与主题相关、有依据、可解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知识结构显整体

从表2可以看出,2003年教材和2004年教材本章节的内容丰富,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点,而是具有地理逻辑的知识链,构成“农业”这一知识整体。而2019年教材对应此部分只有“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内容,实际上是与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构成一个整体,即“产业区位因素”,这一整体不再局限于“农业”的知识范畴,也为选择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在学习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中的“结合实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三、地理教材内容呈现的变化

(一)图文搭配,合理生动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教材如果过多使用文字表述,比较难体现学科特色,特别是生涩的文字表达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2003年教材文字篇幅大,图片占比小,2004年后,教材缩减了文字,适当地增加了图片数量,使图文搭配在整体上更合理。由于摄影技术的进步,2019年教材选取的图片更清晰,尽量使用色彩鲜艳、生动形象且貼近生产生活的图片,选取角度多样,内容丰富饱满,结合简洁的文字叙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新教材在知识点的表述上,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地理性,也增强了文字的可读性。

(二)方式多样,活泼直观

2019年教材内容和栏目包括情境导入、图片、图表、正文、《思考》、《活动》、《自学窗》等,呈现方式多样,使课文主题更活泼、内容更直观。教材安排的情境导入与活动,表现出了对地理问题探究的重视,通过此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新内容的学习当中。少数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极具开放性,为教与学留下了思考空间。

不同时期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农业的区位与发展”章节的内容及栏目设置比较如表3所示:

四、地理课标及教材内容变化对教学的启示

(一)研读课标,吃透教材

2017年课程标准历经众专家四年的潜心研究,汲取了步入21世纪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并融入了最新国际课程改革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而新教材的修订严格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突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认识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把课标和教材紧密联系起来,扎实把握两者的区别与共性,领会新教材的设置理念,熟悉新教材的内容设置,巧学活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新教材的价值。

(二)转变“填鸭式”教学,关注学生

教师在利用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选取和过程的分析,彻底改变“填鸭式”教学,用智慧积极寻找引导学生的方式,在分析规律和原理的过程中注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间的差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巧用情境,升华情感

新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地理特色的情境素材,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也可以结合乡土地理自主创设真实的情境。如在教授本章节内容时,可以搜集广西横县茉莉花茶的相关素材,从种植、养护、采摘、制作、销售和饮用等方面,创设贯穿茉莉花茶“一生”的真实情境,并逐层设计出有特色、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农业的生产过程,学会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体会农民的艰辛与幸福及农业生产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案例中发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升华情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注重教材多元开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对新旧教材的比较,笔者发现2019年新版教材呼应课程标准中提倡的“问题式教学”,如课前阅读中以“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配合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图和江西省千烟洲的立体农业示意图分别设置了“思考”的部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升他们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落实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变化迅速,促使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的变化。相比旧教材,2019年新版教材中增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的内容,并利用现代化的温室蔬菜大棚、内蒙古乳产业生产基地建设、三江平原水稻品种改良、长江中下游平原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为支撑,说明技术、交通运输条件、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影响,这需要学生与时俱进,了解时代发展特征,拓宽视野,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辩证看待地理现象的变化发展。在探究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五、结语

高中地理教材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变化而与时俱进,分析教材和课标是地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前提,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不同时期的地理教材和课标进行纵向比较,有利于把握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和迁移变化,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性与有效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时要研读课标,吃透教材;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巧设真实的情境,升华学生的情感;要注重教材的多元开发,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高俊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修订内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7):4-9.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课标比较高中地理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同曲异调共流芳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