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局与破局

2021-07-11戴世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材料

戴世锋

[摘   要]如何用好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尝试以“困局与破局”为主题,设计开展《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教学。

[關键词]核心素养;主题设计;任务驱动;两宋时期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01-05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组织开展2020年广东省“三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简称“三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示范培训项目。笔者应邀与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的温欢雪老师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进行同课异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围绕“困局与破局”这一教学主线,帮助学生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以及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学习精要】

宋初统治者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制定了一整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中有三大原则,一是收权原则,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二是分权原则,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三是崇文抑武原则。通过这三个原则,两宋三百多年都没有出现过地方割据的情况,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素养分层】

水平1:能够从空间上辨识“北宋、辽、西夏”和“南宋、金、西夏”对峙局面的形成;能够辩证分析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水平2:能够认识示意图和文献资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如能依据材料分析出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原因,说明其影响;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够在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尝试从多方面说明导致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水平4: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

【课前任务】

请结合初中所学,用1~2个关键词来描述对辽宋夏金元这一历史时期的印象,并简要说明理由;预习第9课,提出一个你感兴趣的或是感到疑惑的问题。

教师展示课前任务后,随即呈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部分目录和中外史家评述北宋的一些观点。

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目录(部分)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链接:中外史家评述北宋

观点1: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观点2: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观点3:11、12、13世纪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观点4: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观点5: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设计意图:教师在导入环节,从初高中教学衔接角度出发设计了“课前任务”,并呈现了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目录,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两宋时期”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为后续教学提供支撑。与此同时,通过呈现中外史家评述北宋的观点,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探究活动】

学习任务一:了解北宋初期的“困局”(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

——《宋史·陈亮传》

材料三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

材料四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思考:宋太祖最担心什么问题?

解析:北宋初期统治者面临的困局(问题)主要包括分裂割据、地方权力过大、武将权力过大等。

学习任务二:分析北宋的“破局”(变革)

变革1:实现统一

材料一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新五代史·一行传》

材料二   五代十国的政权建立,多来自有实力的将领发动兵变、篡位为王……此时期也没有出现一个绝对的强权势力,因此割据政权间的你争我夺,始终未能平息。直到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利用后周幼主即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终于成就出大一统的局面,建立宋朝。

——雷敦渊、杨士明《用年表读通中国史》

北宋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的第一个变化)

变革2:集权与分权

夺其权(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制钱谷(财政):设转运使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收精兵(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思考:这些措施有哪些特点?(文官政治、强干弱枝、守內虚外)

解析:钱穆先生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学术动态:

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又提高御史台、谏院等监察机关的权力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变革3:崇文抑武

材料一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竟达300多人……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张建伟、张学强《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材料二    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苏轼的兴趣同样广泛,在艺术领域卓有建树。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思考:简述唐朝至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北宋开创帝王与士大天“共治”天下的措施。

解析:科举制创立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宋。宋朝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止科举考试作弊的措施,如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和别试制度。至此,科举考试的作弊之风才被基本遏制,再也没有唐、五代那样明目张胆。与此同时,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北宋开创了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政治上的第二个变化)

学习任务三:评价宋初制度变革的效果

阅读材料(教材50、53页),结合所学知识,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宋初制度变革的效果。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 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二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三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材料四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如何看待这次制度革新的?材料三和材料四又是如何看待这次制度革新的?以上两种看法矛盾吗?为什么?

解析: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需要从两方面进行。

积极方面: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维护国家安定,强化中央集权。

消极方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北宋政府逐渐出现了“积贫”“积弱”局面。

学术动态:

从宋代开始,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在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中,可直接窥见其端倪。

——余蔚《完整性与分离性: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

学习任务四:探究两宋时期的“新困局”(新问题)

积贫:内有朝堂财政之困

材料一    北宋的募兵政策

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达到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的目的,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 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材料二

——朱国庆、陈海涛《宋朝经济发展浅议》

材料三    (宋王朝)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积弱:外有辽夏虎狼之师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表2。

材料一    虽每岁增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胡焕庸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和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思考:

(1)概况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多个政权并立;民族矛盾突出;民族交融是歷史主流)

(2)宋代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观点一:不可取。这是一种屈辱的和平,加重了北宋的经济负担,加剧了财政困难,并且也不是长久之计。

观点二:可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使北宋与辽金之间维持了较长久的和平、安定的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    这一时期(辽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交融,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交融的表现。

解析: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经济上相互依存;政治文化制度趋同。

学术动态:

宋代在历史上其实一直处于有限的分裂之中,北有契丹、西辽,西有党项,西南有大理。靖康之耻之后,南宋朝廷偏安临安,政权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宋代国内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澶渊之盟中,作为战胜国,宋真宗以财物换和平,宋辽边境百余年无大战。

——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学习任务五:两宋时期的“新破局”(再变革)

庆历新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王安石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强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三舍法。

神宗熙宁二年,变法。凡其政令九,贸易国营者三,新税者三,户籍管理三。此数令者,其旨在充裕国库,增加税收。或抑民间自由贸易,收归国有;或抑民间贷款,以国库出资借贷。

——苏轼

思考: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导思想。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主导思想是国家主义主导下的强国之术。

材料一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材料二     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生。非宽养民生,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攻速效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王安石传》

思考:上述关于评价王安石的三则材料,你赞同哪种观点?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

解析: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操之过急、头绪过多,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使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链接:“世界时间”里的变法(图7)

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到。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学术动态:

在经济史,乃至整部国史上,王安石变法都是一个转折点……变法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国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是一个敢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变法以后的中国,就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国家,一个更愿意闭关锁国的国家,甚至国民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总之,宋朝建立后,鉴于前代的教训,采取了崇文抑武、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的措施,但也带来了“积弱”的不足,在与其他并立政权的斗争中常常处于下风,给后人留下许多反思。

附:教学设计示意图(图8)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少莲.上好高中历史课:中外历史纲要(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2]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材料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DIY手工风铃
材料
如“黑洞”般神奇的超黑材料
摇摇鹅
章鱼
热闹的小蜜蜂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