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仿到创造

2021-07-11朱群辉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小学美术

朱群辉

[摘 要] 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参与美术活动,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并以审美带动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以促成美感的内化,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促进学生审美与创作能力的协同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美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美术创作能力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培养路径。

[关键词] 小学美术;创作能力;培养路径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想象力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美术教学现状却呈现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能力不相协调的情况。笔者主要通过对小学中高学段美术校本课例“自画像”的教学实践研究,探讨小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小学生创作能力缺失的表现

(一)思维固化

构思画面时,先前经验会对绘画步骤、方法和内容形成心理定式。若思维灵活性不足,已有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当前主题的构思,诱发学生潜意识里存在的思维惰性和盲目模仿,进而影响其创作能力的发展。

(二)表现形式和内容模式化

小学中高学段学生,他们的绘画表现开始追求物象的真实性,绘画发展进入“低谷期”。由于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加之技法表现上的不足,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乃至评述的思维方式会随着教师的标准取向而模式化。

(三)评价盲目化

评述绘画作品时,大部分学生尚不能恰当地运用绘画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与学习资源,学生自我认知的局限性,促使课堂评价呈现出盲目化、公式化的样态。

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重新审视示范画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绘画语言进行美学判断?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二、小学生创作能力存在缺失的成因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先次序模糊化

传统美术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知识创新,以致想象力培养与技能提升发生割裂。在教学目标上,没有突出想象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想象力与技能的关联性;在示范引领上,用统一的标准约束学生的想象创造,没有明確示范画的作用。这些成因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想象力的培养,从而无法唤起学生的自主想象和创作表现。

(二)想象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凭经验教学,存在着想象力培养的非系统性和非科学性。教学计划中提出的关于想象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若未能适时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将错失想象力培养的契机。同时,因缺乏对想象的构图引导,想象构图的乐趣和创作表现欲望也难以生成,学生创作的主动性或自觉性将难以调动。

(三)认知能力与绘画表现发展不平衡

根据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中高学段学生正处于从图示期向写实期的转型阶段,即“转型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与绘画心理发展不同步,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对表现绘画对象的真实性欲望不断增强,但还没有掌握足够的绘画知识技能,属于典型的“眼高手低”状态。他们具有创作的意识,但是由于审美认知和绘画表现能力的偏差,导致课堂上学生的创作能力因人而异。

三、小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引入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画像”一课中,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我设计了课前自学任务:准备儿时和现在的个人照;观察镜子中的自己,画自画像。“儿童的创造性要有感性经验的积累。”经初次绘画体验,学生对人物画有了感性认知。课上,将学生收集的个人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随机抽取了本班几名学生的生活照,并对五官、发型、配饰等部位做了相应的遮挡,接着让学生根据残缺的画像猜想“我是谁”,以突出人物外貌特征。精心设计指向性明确、精炼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人物外貌特征,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形成最初的创作意识。

(二)注重想象引导,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既是教学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教学工具。教学中适时开展想象活动,引导学生发散思考,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提升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自画像”中,学生总结归纳了表现人物外貌特征的要点,随后我顺势提出问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过去、现在,也将会有一个不同的未来,你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跨过时空的界限,对未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和小组同伴之间的互助,帮助学生打破了自身想象力的壁垒,也为后续独立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图像素材。想象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需要个体与自身、自然、文化、社会进行频繁的互动,使得儿童时期头脑中模糊意象逐渐规模化、符号化、系统化、条理化。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给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视鉴赏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创作离不开大量的观察和鉴赏。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为创作提供良好的审美根基。根据罗斯菲德理论,“转型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视觉感受和逻辑思维在迅速增长,他们对事物的观察逐渐深刻、明确化。涂鸦式的儿童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喜好,转而追求“成人化”的绘画作品,却又受到技巧的束缚而力不从心。这一阶段的授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欣赏课的价值,带领学生走近艺术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自画像”中,我先后展示了毕加索、弗里达等艺术家的人物肖像画,结合艺术家的生平经历、个性特点和创作风格作讲解,使学生从感知人物肖像画夸张的表现手法,转而深入作品内涵的体验和理解,进而获得深度的审美体验。美术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点、线、色等美感元素,探讨艺术家创作的思路,感受艺术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情感,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升艺术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示范引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示范教学要具有针对性,示范的内容要紧扣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的示范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实践的机会,示范时侧重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画像”一课,在对艺术家的人物画法进行分析归纳后,教师以学生为模特进行了写生示范,直观展示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人物。示范法作为美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除了现场示范讲授外,还可以结合微课视频进行示范,为学生创设一个多角度的、综合的学习情境。正如“自画像”的第二课时,我结合了微课来讲解刻线版画复杂的绘制步骤,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积极参与美术创作实践。

(五)多元创作形式,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创作表现环节,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工具、新材料和新技法,感受画面偶然形成的效果,触发创新意识。儿童的创造性要有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美术的创造性体现为独立和独创的方式。当“自画像”进入独立创作阶段,我提供了多种纸版画的制作方法、材料和工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技法。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逐渐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主题拓展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呈现出一个个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自画像”。从模仿到创造,孩子们迈出了一大步。

綜上所述,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固然有赖于学生自身不断地自我发现,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贯彻落实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关注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儿童的想象世界,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突破的思维障碍,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江瑜常.小学生绘画发展的U型“低谷”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4:47.

[2]余小波.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114.

[3]马菁汝.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30.

[4]张晓阳.想象教育论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123.

[5]马菁汝.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30.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小学美术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