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产生的因素分析
2021-07-10吕元红周雀云刘惠
吕元红 周雀云 刘惠
医源性皮肤损伤(iatrogenic skin injuries,ISIs)是指在医疗过程中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表皮破损、角质层缺失、撕裂伤、压力性损伤等[1,2]。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弱,一旦产生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或其它功能异常[3]。目前对于新生儿ISIs 尚缺乏必要的研究与重视,因此了解导致ISIs 的因素有利于避免非必要的临床损伤。本研究拟对危重症新生儿ISIs 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其产生的因素,旨在规范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降低或避免ISIs 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资料收集表包括:(1)基本资料:住院号、性别、入院时间、入院日龄、诊断、出生体重及孕周等。(2)机械性皮肤损伤:肤温探头的使用、气管插管、管道压伤等。(3)药物外渗性皮肤损伤及药物名称。(4)ISIs 情况:伤口大小、颜色、处理措施、预后等。本研究共纳入337 例危重症新生儿,其中男190 例、女147 例,出生胎龄(33.68±0.22)周,住院时间为(10.38±0.80)d,出生体重为(2814±46.67)g,包括肺炎47 例、高胆红素血症80例、新生儿窒息10 例、感染12 例、败血症12 例、先天性疾病11 例、早产儿21 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 例及其它134 例。
1.2 方法入院后,由专职护士进行一般情况及全身皮肤的评估、记录,并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按2次/d 进行全身皮肤评估,包括肤色、弹性、厚度、湿润度、完整性等[4]。所有检查均在在光线良好的条件进行,并做好观察、记录及资料留存。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8.0 进行χ2检验,P<0.05 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危重症新生儿ISIs 的发生率及原因分析见表1。
表1 危重症新生儿ISIs 的原因分析(32 例)
2.2 导致危重症新生儿ISIs的因素分析见表2。
表2 危重症新生儿ISIs 的因素分析
3 讨 论
新生儿皮肤是非常大的器官,占体重的13%,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5]。近年来,新生儿皮肤的护理越来越细致,但ISIs 仍不断发生[6],发生率约为8%-17%[3,7]。由于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且基底膜疏松[8],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的医疗器械易导致ISIs 的发生。同时,新生儿的疾病防御能力弱、屏障系统不完善也直接影响到ISIs 发生率[3]。
本研究中,337 例危重症新生儿ISIs 发生率为9.5%,低于国外发生率,与国内报道相近,导致ISIs 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医用粘胶、医疗器械、外科手术、尿布皮炎、药物外渗等,与以往研究相一致[7]。有研究报道,广泛应用于各类导管固定的医用粘胶可导致ISIs[9],是NICU 患儿皮肤损伤的首要因素。由于患儿角质层较薄,暖箱或辐射增加胶布的粘性,撕拉皮肤胶布易导致表皮屏障受损[7]。新生儿皮肤表皮及角质层薄、各层细胞较密,PICC 置管需用PICC 贴膜将导管固定于皮肤表面,且肤温探头的使用亦需用医用粘胶及医用胶布等固定,扯拉贴膜或胶布或长期黏附于新生儿皮肤表面,易导致皮肤破损,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另有研究报道新生儿使用医疗器械(如气管插管)导致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约为50%。本研究中,使用医疗器械引发的皮肤损伤约为12.5%,主要是由于NICU 患儿年龄小,病情重,临床侵入治疗和管路压迫易导致皮肤压力性伤害,引起ISIs。除医用粘胶和医疗器械引起的损伤外,本研究发现尿布性皮炎也是NICU 患儿ISIs 的主要原因之一,约为9%左右。当大小便浸湿尿布后,尿液中尿素被粪便中的细菌分解,从而对其皮肤形成刺激作用。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臀部温、湿度较高且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皮损程度加重。本研究注意到导致危重症新生儿ISIs 的原因可能与皮肤温探头的使用、PICC 置管以及气管插管相关,这与Meszes 等[7]研究一致。而危重症新生儿住院时间长短也与ISIs 的发生相关联,这与杨童玲等[1]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由此可见,肤温探头的使用、PICC置管、气管插管以及住院时间均可能是导致危重症患儿ISIs 的高危因素。
综上所述,ISIs 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患儿自身因素及治疗护理过程中操作不当所导致的,皮肤损伤会减弱新生儿的皮肤屏障功能进而增加感染风险。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取一些常用的防治措施对新生儿皮肤损伤进行风险评估,但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未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ISIs。因此,应加强临床医生和护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或避免ISIs 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