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现况调查和促进因素分析
2021-07-09陈银英陈羡珍郑志阳
陈银英,陈羡珍,郑志阳
(1.漳州市第二中医院 供应室,福建 漳州,363100;2.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350001;3.漳州市第二中医院 内科,福建 漳州,363100)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和血脂异常等,是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的首要疾病之一,缺乏运动、过量饮酒和吸烟等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的主要危险因素[1]。成年人的身体活动主要分为4个类别,分别是休闲类、交通类、家务类和工作类,其中交通类、家务类和工作类身体活动不易被干预,而休闲类身体活动(RPA)可通过健康宣教等方式进行调整[2]。在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中,已将健康生活方式(健身和戒烟等)的养成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对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应加强干预[3]。本研究对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RPA的现况展开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漳州市第二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7~9月在辖区内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选取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73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判定为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心脑血管疾病10年风险为5%~9.9%提示为中风险,≥10%提示为高风险[4];② 认知功能和理解能力均正常;③ 辖区内常驻居民。排除标准:① 因偏瘫或其他情况导致无法正常行走;② 合并精神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身体活动量计算 RPA的运动强度采用代谢当量(MET)表示,步行和中高强度的RPA分别赋值为3.3 MET,4.0 MET和8.0 MET。身体活动量=每天活动时间(min)×每周运动天数(d)×MET赋值,将身体活动量按比值换算成千步当量(1千步当量=0.5 MET-h或30 MET-min),最终以日千步当量对RPA现状进行评价。参考美国全球体力活动问卷分析指南[5]将RPA达标标准定为每周身体活动量≥600 MET-min。
1.2.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和婚姻状况)、生活方式(吸烟和饮酒)、疾病情况(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RPA信念感知[6](感知益处和感知障碍)及身体质量指数(BMI)。① 糖尿病:既往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或空腹血糖≥7.0 mmol/L。② 高血压:既往已经被确诊为高血压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收缩压≥140 mmHg。③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总胆固醇≥6.2 mmol/L或甘油三酯≥2.3 mmol/L。④ 感知益处:认为RPA可控制体重、降低血压、保持精力充沛、改善血脂和改善血糖水平。每项记为1分,≥3分提示患者明确具有RPA感知益处,<3分提示患者不具有感知益处。⑤ 感知障碍:包括对RPA缺乏主动性、无运动场地、缺少运动器材、缺少家人或朋友陪伴一起运动和认为RPA无益健康。每项记为1分,≥3分提示患者明确具有RPA感知障碍,<3分提示患者不具有感知障碍。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呈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RPA的影响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的RPA现状
本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的RPA现状为4.5(1.1,6.7)日千步当量,不同性别、BMI、文化程度、感知益处和感知障碍的患者间RPA现状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的RPA现状
2.2 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RPA达标率的单因素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RPA达标率为11.52%(85/7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BMI、文化程度、糖尿病、感知益处和感知障碍的患者间RPA的达标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RPA达标率的单因素分析
2.3 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RPA达标情况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作为自变量并进行赋值,以RPA达标情况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大学及以上和感知益处均是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行RPA的促进因素(P均<0.05),BMI≥23.9 kg/m2和感知障碍均是行RPA的不利因素(P均<0.05),见表3。
表3 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RPA达标情况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影响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故应对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采取健康管理措施[7]。
《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8]指出,健康成年人每日的身体活动量推荐为6~10千步当量,本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的RPA现状为4.5(1.1,6.7)日千步当量,达到健康成年人的推荐标准,但RPA达标率仅为11.52%,达标率相对较低,提示应对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的生活方式加强干预,提高该人群的RPA现状。本研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大学及以上均是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行RPA的促进因素(P均<0.05)。这可能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水平较高,以及男性日常注重健康管理等原因有关。因此,基层医院对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应加强RPA的宣传教育。BMI是评估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BMI≥23.9 kg/m2是行RPA的不利因素(P<0.05),提示超重或肥胖的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应严格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保证膳食合理,同时加强体育运动以降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感知益处是指个人认为RPA对自身的健康有所帮助,本研究结果显示,感知益处是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行RPA的促进因素(P<0.05)。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对自身的健康情况有所担心,认为RPA对健康有益,进而积极加强自身的运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感知障碍是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RPA的不利因素(P<0.05),提示可通过营造舒适、安全的运动环境,以及提供适宜的运动器材等措施以降低中高风险人群的感知障碍。吴士艳等[9]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高危人群(2 736例)纳入研究,其每日的RPA为0.0(0.0,4.6)千步当量,提示RPA未达到推荐标准,该研究者建议通过创建相对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以改善慢性病高危人群的RPA情况,与本研究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中高风险人群的RPA达标率较低,男性、大学及以上和感知益处是行RPA的促进因素,BMI≥23.9 kg/m2和感知障碍是行RPA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