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在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化学药物治疗的血液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7-09戴雨薇雷婷姜南苑杨菲
戴雨薇,雷婷,姜南苑,杨菲
(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 血液科,江苏 南京,211800)
血液疾病是目前临床发病率高且治愈率较低的一大类疾病,因其具有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明显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血液肿瘤以长期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控制肿瘤繁殖和生长。化疗药物对人体伤害性较大,并且频繁静脉穿刺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2]。风险护理管理作为一种预见性护理模式通过文献查阅和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评估治疗和护理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从而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3]。本研究旨在探究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在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的血液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得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的104例血液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风险护理管理模式,52例)和对照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护理,52例)。纳入标准:①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血液疾病[4];② 接受化疗;③ 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输液港置入时间≥1个月,预计生存周期≥12个月;④ 无凝血功能障碍;⑤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慢性或急性感染;② 伴有严重内科疾病;③ 存在消化道穿孔或恶液质等治疗禁忌证;④ 合并认知功能障碍;⑤ 处于妊娠期、哺乳期。2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护理 对照组患者予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护理,干预至第2次化疗结束。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其肩部适当垫高,使其头部转向对侧。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通过超声引导对其行颈内静脉穿刺,并将导管植入静脉中,直至导管末端到达患者的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输液港放置于皮下组织,并将其与导管连接后,进行缝合和固定。手术结束后,采用X线片检查明确导管处于正确位置。术后每隔3周冲洗导管1次,密切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出院时,告知患者下次化疗及复诊的时间,每隔2周电话随访1次。
1.2.2 风险护理管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予以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干预至第2次化疗结束。
1.2.2.1 风险护理管理小组 由肿瘤科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6名护龄>5年的资深护士担任小组成员,组长负责制订风险护理管理计划,组员负责实施风险护理管理措施。
1.2.2.2 评估风险 小组每周开展学习和讨论会,学习内容包括风险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基本知识、输液港的日常护理、不良反应识别和预防,以及如何处理不良反应。总结既往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方式、合理用药、护理措施和不良反应。组内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分析讨论并优化护理措施。所有成员定期学习并进行规范化培训,均熟练掌握优化后的护理措施和操作规范。
1.2.2.3 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和临床医师咨询设计出适合本研究患者的风险评估表,评估表的参考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合并慢性疾病、病程、疾病类型、植入式输液港置入时间、穿刺位置情况和导管情况等。风险等级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由小组成员每日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当风险等级达到中度及以上时,则立即启动风险预警,立刻停止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使用,并告知主治医师和小组成员,针对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2.2.4 针对性护理措施 ① 心理护理:小组成员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告知其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式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优势,消除其因对疾病和治疗方式不了解而产生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接受输液港植入。② 输液护理:每次输液压力控制在25 kPa或以下,且冲管时使用10 mL的0.9%氯化钠溶液。并且为避免药物出现沉积现象,每隔4 h冲管1次。当患者胸肩内收时会压迫注射座导致输液不畅,小组成员应协助其平展胸肩部。③ 并发症护理:针对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患者,应时刻关注穿刺位置有无肿胀、液体渗漏等。为防止皮肤过敏,每周为患者更换1次透明膜。④ 随访:出院时,告知患者下次化疗及复诊的时间,每隔2周电话随访1次。
1.2.2.5 总结经验 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寻找出根本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 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干预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导管脱落、导管移位、过敏、导管堵塞、静脉炎和静脉血栓。② 于第2次化疗结束时采用自制护理质量调查表评估2组的护理质量,从护理纠纷、风险意识、护理态度和基础护理4个维度进行评分,每个维度为0~100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③ 于第2次化疗结束后根据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5]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该量表分为躯体、情绪、疼痛、社会功能和角色5个维度,共28项,除疼痛评分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其余维度评分均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2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质量比较分)
2.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第2次化疗结束时,观察组的QLQ-C30(躯体、情绪、社会功能和角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QLQ-C30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作为一种完全植入人体内部的输液设备,可为化疗患者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以便于药物输入、输血等,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频繁穿刺对患者的影响,而且通过导管将化学药物直接输送到人体中心静脉处,可降低对静脉的损伤[6]。相较于常规静脉穿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明显更高。因此,选择专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静脉输液港患者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风险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干预模式,其通过组建风险护理管理专业小组,评估、预见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至第2次化疗结束后的QLQ-C30(躯体、情绪、社会功能和角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刘斌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表明,风险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疼痛程度。原因是风险护理管理模式结合临床经验和病例查阅设置风险预警机制,一旦达到临界值,立即采取对应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8]。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与陈红娟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提示,风险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减少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分析原因为,风险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参考患者年龄、合并慢性疾病、病程、疾病类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入时间、穿刺位置情况和导管情况等因素,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多方面评估风险原因,并提出优化措施,进而可以有效降低导管脱落、导管移位、过敏、导管堵塞和静脉炎等的发生率[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护理纠纷、风险意识、护理态度和基础护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吴金荣等[11]的研究结果相同。这是由于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寻找出根本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可进一步改善护理效果[12]。
综上所述,风险护理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的血液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而且可以明显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