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和康复质量的影响

2021-07-09康月明陈超丽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尿管预见性尿路感染

康月明,陈超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福建 福州,350005)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死率达30%~40%,存活患者仍可能伴有运动、认知、心理及情绪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脑出血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术中需留置尿管,且管路留置时间较长,尿管对尿道、膀胱黏膜的刺激,以及对尿路正常环境的破坏,均使尿道在抵御细菌、病毒入侵方面的能力明显下降,进而引发尿路感染。因此,有效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对于促进其尽早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预见性护理强调基于循证证据及临床经验对护理期间常见的风险因素予以提前干预,以降低风险事件、提高护理质量[2]。本研究比较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对脑出血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和康复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6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纳入标准:① 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3];② 符合手术指征;③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6分;④ 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⑤ 术后留置导尿。排除标准:① 合并恶性肿瘤、认知障碍或行为异常;② 伴有动静脉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均由同组医师完成,术毕均留置尿管。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从入院干预至出院。① 管路护理:留置尿管期间护理人员每日以1:4碘伏对会阴部进行消毒,定期检查导尿管状态。每日以0.9%氯化钠溶液250 mL冲洗膀胱,每隔7 d更换1次尿袋。② 卧床指导: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预防脑水肿。待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稳定,协助其开展床上功能锻炼,每日2~3次,训练时间每次5~10 min,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适当延长,每次持续时间<40 min。③ 营养支持:鼓励患者多食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刺激性强、高脂肪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给予无法主动进食的患者经胃管鼻饲流质饮食。

1.2.2 预见性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从入院干预至出院。

1.2.2.1 风险事件汇总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实践经验,护理人员汇总脑出血患者在护理期间常见的风险事件,如尿路感染、肌力下降和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等。针对风险事件收集循证依据,制订预防和护理计划。

1.2.2.2 预见性护理方案实施 ① 预防尿路感染:对置管人员的留置尿管技术进行严格培训及考核,确保其充分了解插管区域的解剖结构,插管前充分暴露尿道,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尿管留置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标准落实,一旦发现尿管污染则应重新消毒并更换尿管;最后,插管时保持操作轻柔、缓慢,避免尿管对尿道黏膜、膀胱造成损伤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同时护理人员督促患者床上活动期间注意尿管保护,并保证每日饮水量1 500~2 000 mL。鼓励患者积极开展膀胱功能锻炼,先收缩肛门,后收缩尿道和上提盆底肌,同时维持大腿、腹部肌肉放松,每日锻炼3次,每次15~30 min。② 抗菌药物使用:遵医嘱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按照使用指征给予抗菌药物,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③ 个体化护理:针对患者个体化差异实行对应的护理策略。对于留置尿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强化尿管护理,将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时间缩短至3 d内;对于存在高危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风险的患者,嘱其每日增加饮水量,确保每日饮水量超过2 000 mL。

1.3 观察指标

① 对比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和菌尿发生率。尿培养可见菌落即判定为菌尿,菌落数≥105CFU/mL判定为尿路感染。② 记录2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③ 分别于术后1 d、术后7 d,评估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总分为100分,评分高表示自理能力佳;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6]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分为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总分为100分,评分高表示运动能力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7]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总分为42分,评分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8]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为49~245分,评分高表示生活质量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尿路感染情况及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和菌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期间尿路感染情况及恢复情况比较

2.2 2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比较

2组在术后1 d的ADL、FMA(上肢和下肢)评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在术后7 d的ADL、FMA(上肢和下肢)评分均较术后1 d升高,且观察组的ADL、FMA(上肢和下肢)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ADL及FMA评分比较分)

2.3 2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

2组在术后1 d的NIHSS、SS-QOL评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在术后7 d的NIHSS评分均较术后1 d下降,SS-QOL评分均较术后1 d升高,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4。

表4 2组NIHSS及SS-QO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进展迅速和病情危重的特点,致残率、致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患者经救治后存活,也会伴有多种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均带来巨大负担[9]。因此,如何促进患者早期康复、降低脑出血后并发症风险一直是临床及护理工作关注的重点。

在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最为广泛,术中需留置尿管,易引发尿路感染。对于男性而言,尿路感染对精子生成、运输及活力造成影响,引发少精、无精及不育;对于女性而言,尿路感染易影响盆腔功能,增加生殖感染疾病发生风险。此外,尿路感染所致尿道狭窄、尿道炎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因此,降低尿路感染发生风险在脑出血患者留置尿管护理中尤为关键。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强调基于危险因素及患者个体特点开展护理,从而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留置尿管的脑出血患者而言,侵入性操作、长时间管路留置、年龄、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均被证实与尿路感染有关[11]。预见性护理在明确尿路感染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护理操作,实现尿管合理化和规范化留置,不仅能够保证尿管留置的有效性,也有助于提高尿管留置的安全性。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接受预见性护理后的尿路感染和菌尿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且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印证了预见性护理在降低患者尿路感染、加快其康复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在术后7 d的ADL、FMA(上肢和下肢)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说明尿路感染发生率的下降能够促使患者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术后康复锻炼,故其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随之改善。同时,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术后7 d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更优(P均<0.05),可知预见性护理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苏丹等[12]的研究发现,对脑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其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脑出血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缩短其康复时间,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尿管预见性尿路感染
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护士主导的尿管拔除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全麻术后患者超早期拔除尿管的临床研究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女性多喝水尿路感染风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