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个案护理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1-07-09于冉赵艳沙培
于冉,赵艳,沙培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创伤急诊外科,江苏 徐州,221000)
髋关节疾病不仅引发疼痛,也伴随关节畸形、稳定性下降及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对于多数患者而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关节活动[1]。然而,患者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也直接影响其近远期恢复质量。因此,优化护理手段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个案护理强调对患者个体状态的评估,满足其全方位的护理需求,从而实现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目的[2]。在此基础上,结合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开展康复护理,对于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康复质量有着积极意义[3]。本研究拟基于ERAS理念开展个案护理,并就其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标准:① 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② 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指征[4];③ 单侧病变,初次行髋关节手术;④ 具备配合研究的能力及意愿。排除标准:① 近期有髋关节感染史或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② 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器官功能障碍。按照奇偶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均为49例。2组间年龄、疾病类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资料对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及个案护理 2组患者均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康复须知手册和讲解康复训练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案护理,持续至患者出院。① 个案评估:护理人员在护理前对患者的病情、疾病知识了解程度、社会支持状态和心理状态等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对护理及康复的需求。② 个案制定和执行: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个案的制定过程,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入院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和康复锻炼指导,确保护理流程符合个体化需求。③ 个案优化:个案护理期间,定期评估患者的健康行为、健康认知状态,根据其状态变化调整健康教育及干预的内容,促使其积极遵守健康行为并参与康复训练。护理期间按照“个案评估-个案制定和执行-个案优化”循环持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优化护理服务。
1.2.2 基于ERAS理念的个案护理 观察组在个案护理的基础上,将ERAS理念融入护理流程,持续至患者出院。① 术前:在详细告知患者手术方法、术后转归和治疗费用的前提下,邀请麻醉师向其讲解麻醉方法、麻醉部位、麻醉风险、麻醉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全面回答患者的疑问;邀请营养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基于患者的情况设定营养支持方案,确保其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邀请心理咨询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其排解负面情绪,鼓励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并参与术后康复。术前1 d 给予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于术前12 h嘱患者口服5%葡萄糖溶液1 000 mL,术前禁食、禁水时间分别缩短至6 h、2 h,取消机械性肠道准备。② 术中:对患者采取多种模式进行镇痛,将空调温度调至适宜范围维持室温恒定,给患者加盖保温毯以维持患者体温,限制输液量。③ 术后: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其50~200 mL饮用水,密切观察其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逐渐增加饮水量,并按照流食、半流质食物、普食的顺序逐渐恢复饮食。术后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预防留置导管变形、挤压或回流。卧床期间鼓励患者进行呼吸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同时行踝关节屈伸练习,由床上坐起、床旁站立、床旁行走、辅助行走、负重行走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维持适度的训练量。
1.3 观察指标
① 计算2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关节挛缩、关节移位、出血和感染等;比较2组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② 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使用Harris评分[5]评估2组的髋关节功能变化,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Harris评分的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越佳。VAS总分为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③ 分别于术前1 d、术后7 d,使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HSMSRS)[7]评估2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变化。AHSMSRS包括自我管理认知(14个条目)、行为(14个条目)、环境(10个条目)3个维度,各条目评分为1~5分,评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术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对照组为10.20%(5/49),2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615,P=0.433)。观察组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2 2组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较
术前1 d,2组间Harris和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1 d、3 d及7 d后,2组的Harris评分均较同组术前1 d升高(P均<0.05),VAS评分均较同组术前1 d降低(P均<0.05)。观察组在术后1 d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 d、术后7 d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在术后1 d、3 d、7 d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Harris和VAS评分比较分)
2.3 2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术前1 d,2组间AHSMSRS各维度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7 d,2组的AHSMSRS各维度评分均较同组术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AHSMSRS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AHSMSR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髋部疾病所致的髋部疼痛、畸形和活动受限是导致老年人群住院就医的常见病因,也是造成患者残疾的重要因素[8]。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在髋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每年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超过100万人次,其中中国占比超过20%[9]。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普遍住院时间较长,其原因一方面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与护理工作不到位导致患者下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康复锻炼意识差有关[10]。
李金利等[11]提出,个案护理可提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质量,该方案通过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等流程实现资源协调与运用,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念并提高其康复依从性。该护理模式有助于发现影响患者康复质量的潜在问题,并通过积极干预予以解决,其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护理的感性认知转变为健康行为及信念执行的亲身实践,从而促使患者由护理配合者转变为康复参与者,对于保证其康复依从性、提高手术效果均有积极意义。ERAS理念强调通过减少手术、麻醉及心理应激所致的机体反应,实现控制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恢复的目的。本研究将ERAS理念融入个案护理中,发现观察组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均<0.05),说明基于ERAS理念的个案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究其原因为,患者缩短术前禁食和禁水的时间,能够缓解其因长期禁食和禁水所致的口渴、饥饿、焦虑等不良反应,并减少术中体液丢失,对于预防其术后发生肠麻痹等并发症、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至关重要,从而加速了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12]。同时,ERAS理念强调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不仅有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还可促进其机体新陈代谢,进而缩短卧床时间,为康复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得益于上述优势,观察组在术后3 d、7 d的Harri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即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更为理想。同时,观察组在术后1 d、3 d、7 d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意味着多模式镇痛、控制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方面有积极作用。此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术后7 d的AHSMSRS各维度评分均更高(P均<0.05),意味着ERAS理念的融入使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参与度,也能够促使其通过科学、规范的术后康复训练,获得更为理想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ERAS理念的个案护理能够进一步缩短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恢复质量,减轻术后疼痛,并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能力,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