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颅内肿瘤患者心理弹性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1-07-09张文静巫秋霞邱璐璐
张文静,巫秋霞,邱璐璐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神经外科,广东 广州,510080)
颅内肿瘤为脑部常见的疾病,其好发于脑膜、脑组织和垂体等,多为原发性颅内肿瘤[1]。患者在发生颅内肿瘤后,其颅内压将会升高,预后相对较差。颅内肿瘤切除术是当前治疗颅内肿瘤的理想手段之一,但绝大多数患者在围手术期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伴有抑郁、紧张等负性情绪,以及存在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2]。应激系统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对挑战、威胁等应激源做出应答的综合体现,该理论在脑卒中等疾病或突发事件中均已发挥重要作用,可有效降低个体的应激反应水平[3-4]。本研究分析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颅内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颅内肿瘤切除术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颅内肿瘤;② 年龄>18周岁;③ 意识清晰,且能够正常交流。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② 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2组间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优质护理 给予对照组患者优质护理干预,从入院干预至其出院。医护人员为患者和家属开展与颅内肿瘤切除术有关的知识健康讲座,帮助其了解手术内容,纠正其对颅内肿瘤的错误认知。与患者充分沟通,叮嘱其通过放松心情、听舒缓音乐等途径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叮嘱家属倾听患者的诉求,提升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1.2.2 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 给予观察组患者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从入院干预至其出院。
1.2.2.1 健康教育 护士为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以帮助其尽快适应,向其讲解颅内肿瘤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疾病相关知识,还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LED投屏等形式强化健康宣教。
1.2.2.2 心理干预 护士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对于患者的合理诉求,应尽可能满足以帮助其排解内心的紧张、焦虑等情绪。
1.2.2.3 放松疗法 ① 根据患者的个人爱好选取合适的音乐,音乐的声音不宜过大,以其感觉舒适为宜,倾听时间可由其自行决定,但不建议其选择过于动感或安静的音乐以免加重负性情绪。② 指导患者放松心情和放空大脑,闭上眼睛感受周围空气的流动和自身呼吸的变化。③ 督促患者行腹式呼吸联合肌肉放松训练。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口呼气,保持呼吸缓慢而深长,深吸气3~5 s时鼓起肚子,然后屏息1 s,之后缓慢呼气3~5 s,将肚子回缩,最后屏息1 s。肌肉放松:放松顺序依次为面部、颈部、右侧臂膀、左侧臂膀、胸部、背部、腹部、双侧下肢和足部,伴随腹式呼吸一起,15~20 min/次,1~2次/d。
1.2.2.4 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 与患者家属沟通,嘱咐其鼓励和陪伴患者,耐性倾听患者的诉求。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及同事、朋友间的互动,缓解自身与社会的脱轨感以尽快回归社会生活。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弹性水平 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5]对2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行评价。CD-RISC共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乐观性(4个条目)、力量性(8个条目)和坚韧性(13个条目),记为0~4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提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1.3.2 睡眠质量 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6]对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PSQI主要包括7个方面,每个方面0~3分,评分范围为0~21分,评分越低说明提示睡眠质量越佳。
1.3.3 生理应激反应 分别于干预前后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水平以评价生理应激反应。
1.3.4 心理状态 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2个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提示对应的抑郁和焦虑程度越严重[7]。
1.3.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2组患者在干预期间脑脊液漏、脑水肿、颅内血肿和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心理弹性水平和睡眠质量比较
2组间在干预前的CD-RISC和PSQ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后,2组的CD-RIS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SQ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CD-RISC和PSQI评分比较分)
2.2 2组生理应激反应比较
2组间在干预前的NE和Cor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后,2组的NE和Cor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但观察组的NE和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NE和Cor水平比较
2.3 2组心理状态比较
2组间在干预前的心理状态(SDS和S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后,2组的上述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P均<0.05),见表4。
表4 2组SDS和SAS评分比较分)
2.4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P<0.05),见表5。
表5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头昏等,多采用颅内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李卫华等[8]指出,肿瘤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易使其抑郁等情绪加重,直接降低手术治疗效果。有研究[9-10]发现,应对方式、认知评价、应激反应和应激源均是影响患者应激水平的重要因素,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干预可以从以上多种途径帮助患者减轻应激反应。
心理弹性是指患者在面对重大疾病、逆境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心理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弹性水平对于缓解心理压力和促进身心健康均具有积极作用[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CD-RISC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提示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覃斯虹等[12]指出,基于应激理论的心理及认知干预能够改善骨肉瘤患者的睡眠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干预后的PSQ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提示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干预能够使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分析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在于:患者接受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等,改善了其心理弹性水平,使其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在应激状态下,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促使NE和Cor水平上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后的NE和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生理应激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护士主动关心患者,为其介绍病房环境和科室情况,可帮助其缓解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此外,对患者和家属加强关于颅内肿瘤临床表现和治疗相关的健康宣传教育也可减轻患者的生理应激反应。赵秀珍等[13]也发现,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降低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的生理应激反应也具有积极作用,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究其原因,患者听喜欢的音乐可帮助其放松心情和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而缓解其焦虑等负性情绪;家属的陪伴和社会的支持也有助于患者改善不良情绪。颅内感染、颅内血肿等均是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P<0.05)。究其原因,患者接受放松疗法可帮助其降低交感神经冲动,缓解不安、焦虑等情绪,提高脑啡肽水平和人体应激反应的耐受阈值,进而帮助患者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颅内肿瘤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和睡眠质量,减轻其生理应激反应和负性情绪,并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