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7-08曹望华

科教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课程思政

摘 要 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遵循“理念—思路—方法—手段”的课程思政四维度设计,展开“微观—中观—宏观—动态”的课程思政四方面融入。在课程教学中,借助思政教学案例融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理论与实践、线上线下的教学过程中。課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程思政参与度、满意度,提高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对高校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课程思政 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2.044

Abstract There is a natural coupling between the general cours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 of the curriculum. The general courses of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focuses on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trinity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follows the four dimensional design of "idea, thought, method and means", and integrates the four aspects of "micro meso macro dynamic" in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ses, ful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nd run thr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proces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gener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eneral courses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从理论来看,课程思政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理念,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构成,通识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能集中地体现出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相比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工具性,通识教育往往更容易“将深藏于知识的表层符号和内在结构之下的道德与价值意义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生命体验建立深层关联,通过转化促进学习者个体的精神发育”。[1]从实践来看,课程思政最集中体现在高校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观成为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新进路。[2]“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是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该课程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哲学智慧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创新素质,实现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1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融合设计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坚持“以生为本、过程考核、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的融合设计上,遵循“挖掘思政元素,充实融入内容;以产出为导向,创新融入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宽融入渠道;注重课程反思,增强融入特色”的思路。在课程思政的融合方法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取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重教学方法,通过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超星尔雅平台和学习通智慧教学工具为主,辅以多媒体、QQ群、腾讯课堂、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慕课资源,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建立课程网站,建设课程题库,推行线上作业和在线考试,有效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遵循以上课程思政理念、思路、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微观层面,借助教学内容,实施直接融入;依托小组任务,实现任务融入;依托个人创意作品这一项目,实现项目融入;二是中观层面,实现章节内容与思政教育的齐头并进;三是宏观层面,借助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管齐下,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入;四是从动态层面,借助结课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总之是充分发挥哲学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充分挖掘“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课程的通识育人功能,贯彻大思政和大通识理念,把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本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育才协同并进的关键课程,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即认识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学科特点,领会天人之辨、辩证思维、实事求是、道义论等哲学智慧,掌握创新思维的概念;二是能力目标,即学会反思,熟练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批判性思维、平行思维等思维方式,能展开批判性阅读;三是素质目标,即培养具有哲学素养和思维习惯技巧的宽基础、高素质、重人文、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精选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论部分,介绍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二是哲学智慧部分,主要阐释中国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和道德哲学智慧;三是创新思维部分,主要介绍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思维导图及其绘制、创新的人格特质与情境因素、批判性思维及其标准、平行思维与包容性思维等内容;四是创意作品展示与交流部分,采取优秀创意作品个人和小组展示、生评生讲、教师点评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为了更好的达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还创新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占比60%)和终结性考核(占比40%)相结合的混合式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线上章节测验50%、线上提交作业10%、课堂表现10%、签到10%、个人创意作品10%、小组创意介绍5%和剧本创作5%,合计100分;[3]终结性考核是依托题库在线随机组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设计了12讲共24学时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2环节和9专题,即第1讲导论和第12讲创意作品展示与交流一前一后2个环节,以及中国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道德哲学智慧、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思维导图及其绘制、创新的人格特质与情境因素、批判性思维及其标准、平行思维与包容性思维等9个专题。每讲内容都设计和融入了思政教学案例,呈现出浓厚的思政元素(见表1)。

3“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经过四年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同行的肯定。选课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给予高度评价,以2020年秋季选课学生为例,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予以普遍认可,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对自己哲学智慧的认识和培养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有学生在课程评价中写道:“老师讲课通俗易懂,课程内容丰富,并且结合了很多我们熟知的小例子来教学,每节课都能收获很多新的知识,老师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并分析问题,课堂学习氛围浓厚,特别是创新小作品和小剧本更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分均超过94分,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分为4.9分(满分5分),该学期共330名选课学生,考核成绩优秀率达71.43%,优良率高达96.4%。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本校2020年秋季选课学生为例进行,并与 2019年秋季选课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成果评估。问卷设置了5个有关课程思政教学的题目,分别从课程思政参与度、课程思政满意度、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度、课程思政教学优缺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最终得到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的教学成效数据。参与调查的学生共330名,结果显示学生课程思政参与度达到了98%;而问卷中对于课程思政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秋季学生比 2019年秋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增加了50%,达到了九成以上的比例;受本课程影响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的比例明显提高,由2019年秋季的40%提升到2020年秋季的70%。

4 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遵循“理念—思路—方法—手段”的课程思政四维度设计,展开“微观—中观—宏观—动态”的课程思政四方面融入。在课程教学中,借助思政教学案例融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理论与实践、线上线下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创意作品制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印证与完善,从而提升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度与创新性,完善“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程思政参与度、满意度,提高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哲学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可以为其他通识课程乃至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2017GXJK065);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20JGXM061);2020年度广东海洋大学本科教學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哲学通识教育课程群教学团队”(校教务[2020]64号)

参考文献

[1]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5):54-60.

[2] 董博.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课程思政”进路研究[J].江苏高教,2020(12):95-99.

[3] 曹望华,李永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以“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21(1):21-26.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