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1-07-08马琼

科教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马琼

摘 要 大学生人文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四种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面对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何创新大学生人文教育的路径,增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文知识竞赛可以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有益实践,更是突破目前人文教育困局的一项可行之举,能够提供诸多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教育 人文知识竞赛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2.001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which is also an urgent need to enhance confidence in the socialist path, theories, system and especially confidence i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education, we have problems like how to innovate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education? How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education? As a good pract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education, the humanities knowledge contest can be a feasible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current dilemma and provide some meaningful experienc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education; the humanities knowledge contes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何谓人文教育,在学界仍然存在不同见解,比较常见的理解有三种,一是将人文教育特指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二是将人文教育等同于以人文学科内容为基础的教育;三是将人文教育理解为关于“成人”的教育。本文采用第三种理解,认为人文教育,是一种教育学生如何为“人”的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它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实践,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实践是外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与着力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文的教育,担负着培育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应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为目标追求。正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种关于德行与为人的人文教育,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四种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1 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1.1社會风潮影响导致实效减弱

当今时代,大众娱乐文化风行,各类思潮暗流涌动,价值选择多元。放眼整个社会大的舆论生态环境,由“耻言利”转向“耻言义”,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折射出不少人际关系之冷漠,精神世界荒芜,道德生活贫瘠等社会症候。一些言论,经过网络的传播与放大之后,变化了味道,偏离了方向。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受一些消极错误思潮影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爱慕虚荣,受挫心理薄弱、依赖性强、诚信度低。“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环境的熏陶对人格的塑造,进而对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在客观上都远远超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化形成期,特别容易受到社会风潮的影响,在这些功利思潮的冲击下,人文教育也被冠以“无用之用”,备受大学生冷落。

1.2大学生自身特点带来效果弱化

“0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具有较强的怀疑、批判精神,在他们眼中没有所谓的经典、标准,例如理想、精神、信念、信仰,常被他们贴上“大而空”的标签,认为这些词宏大而抽象,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他们并不认同“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眼见为实的“功效”才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此外他们个性独立,追求利益解放、个性解放,也让“原子化生存”成为普遍状态。他们中的一些人被钱理群教授称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更多追名逐利,奉行实用至上,一切选择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为旨归,这些特点也导致大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弱化。

1.3人文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革新

当前我们的大学中,浮躁的情绪和功利的价值依旧还很普遍,它不仅仅是某种现象,也是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一些高校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人文氛围,职业教育的色彩浓厚。一些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求职就业,或者更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技能化的学习更受欢迎,而无法在短期内体现出明显效果的人文教育自然不受欢迎。一些学者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文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单是人文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教育学生如何为“人”的教育,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实践的综合提升,重在塑造人的精神人格,逐步引导向“全人”发展。

1.4人文教育内容及途径有待创新

人文教育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有着无可比拟和替代的作用,是高校教育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北师大为例,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文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不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与之前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给予了大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和发挥余地。可长久以来,人文教育已形成固有模式、固定内容,同时也存在着“重文轻理”“人文教育方式方法局限”“人文类活动内容及活动做载体缺乏新意”等问题。这使得人文教育缺乏内生动力,进而缺乏吸引力。甘阳曾说:“在我国大学现行体制中,由于通选课在目前实际上只是本科生主要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因此在教学体系中实际多被看成是额外的、次要的、可有可无的、最多是锦上添花的课(理工科院系尤其如此),这些课因此大多没有任何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往往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或最多增加点课外兴趣的课。”

总之,近几年大学生人文教育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并解决。如何创新大学生人文教育的路径,增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各高校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依托学科优势,贴近学生兴趣,以“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为主题,连续九年举办北师大人文知识竞赛,该活动已成为北师大人文爱好者的重要节日,也成为北京各高校学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重要平台,成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实践。

2 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理念及思路

2.1创新人文教育载体

教育的效果体现在知识、能力、价值观三重维度的统一。所以要使得大学生人文教育有实效,就需要让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化为人文精神,外化为人文实践,而基础则在于人文知识的积累。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知识竞赛题型设计一开始就秉持这一理念,从文史哲领域核心经典出发,古今中外无所不涉及,从人文知识出发,但落脚点在人文精神的体悟。比如初赛是闭卷答题,题型包括选择、填空、传统说理论文、命题作诗(古体诗),以此向传统致敬;决赛为团体赛制,通过有趣好玩的人文类题目设计,挖掘日常生活以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中人文节点,兼顾文理,横贯中西,以趣味性和大众性来彰显人文精神的魅力以及包容性。北京市赛中更是设置了人文演绎的环节,通过剧本创作、戏剧演绎以及综合运用各类舞台艺术表现对于传统人物及事件的理解,高度实现了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2.2贯通人文教育一二课堂通道

凡是教育,重在学以致用。大学生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也是以学以致用为前提。高校人文类教育课程更多地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要完成知识的内化,再次输出,则需要依靠第二课堂来实现。人文知识竞赛使得第一、二课堂实现无缝对接,讓大学生在专业一课堂中日积月累习得的新知,在人文知识竞赛舞台中得到释放升华,并且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形成人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此外,极富观赏性的人文知识竞赛比赛模式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学通过观赛了解到人文知识的丰富内涵和生动趣味,产生了解人文知识、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和自觉性,在日后的学习中主动汲取,形成文化的自觉性。

2.3打造校园“大人文”氛围

凡是教育,贵在育人。大学生人文教育落脚点即要以文化人。通过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以此增强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并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大任。这是一系列有机联动的过程,但需要以人文教育落到实处为根本。人文知识竞赛正是通过比赛这种载体,实现了人文精神的传承,在一年一届,一期一会的比赛中,北师大人文爱好者齐聚一堂,有剑拔弩张的时刻,也有握手言和的时刻,汇聚成了一场人文盛会,极大地浓郁了校园人文氛围。赛前赛后都会有大批人文爱好者切磋交流,涵盖文理各专业,实现了朋辈互动。同时,人文知识竞赛的评委以及日常指导老师,都是文史哲相关专业的任课老师,更有精通诗词格律、中国文化的名师大家进行专题讲座,由此实现了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

2.4塑造人文教育有效互动模式

人文教育,胜在潜移默化,但需要有效的互动教育模式。依托人文知识竞赛这一平台,在北师大校内形成了朋辈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其中朋辈互动又可以细化为同学科互动与跨学科互动。大批的理工科学生同样被人文知识竞赛吸引,甚至可以从比赛中胜出,与人文学科学生同台竞技,实现人文教育的文理有效互动。

北师大人文爱好者更是走出校园,与首都其他高校学子同台竞技,相互交流,这种交流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竞赛外的更广泛更深入更及时的人文探讨。诗词歌赋,天文地理,人文事件,无所不包,真理愈辩愈明。大家通过比赛形成的跨校人文交流圈,实际已经形成一个知识场域,实现人文教育的跨校互动。

3 实施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成效

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通过人文知识竞赛,面向全校师生,旨在吸引、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近人文经典,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从而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至今已举办了九届,每年吸引文学、哲社、历史、信科、数科、环境、心理等10余个院系的近200名同学参加选拔。近年来,逐步形成了“1+3”的有机格局,即以人文知识竞赛为基点,辐射出一批兴趣组织,培养出一批人文尖兵,凝聚了一批人文爱好者。从而形成了第一、二课堂互动、师生互动以及朋辈互动的大学生人文教育立体模式。

3.1辐射出一批人文类兴趣组织

即以北师大人文知识竞赛为基点,辐射出一些人文类兴趣组织:同文馆、同文剧社、北京高校人文知识竞赛学工组。其中同文馆,是以人文知识竞赛历届参赛选手为主体,辅以人文爱好者的人文类兴趣社团,日常活动以沙龙、讲座、读书会的形式展开,主要内容围绕人文学术交流与探讨;同文剧社则以“戏剧是自由的”为宣言,以戏剧的形式实践多元的人文艺术,曾推出过国内高校首部浸没式纪录戏剧《我叫XXX》;北京高校人文知识竞赛学工组,是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各参赛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各校互通有无,交流切磋,实现了日常跨校的人文互动。这些组织通过不同的功能实现着对于人文精神的传承,同时又汇聚带动了更多的同行者加入这一行列,实现了多元的人文实践。

3.2培养一批人文尖兵

培育了一批基本功扎实,人文素养深厚的学术新芽。他们当初因为热爱而参与到人文竞赛中来,紧张枯燥的备赛后,已经体验到知识之外的人文之美,由此热爱人文的初心也更加坚定。经过校赛选拔、市赛洗礼,成绩之外,他们的人文之旅并没有止步,而是在参赛、备赛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自己的学术志向。他们中有远渡重洋、负笈游学者,也有坚守传统、继续在人文社科专业内深耕细作者,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学术之路上不忘初心、笃定前行。

3.3形成一批人文爱好者

由一场比赛,衍生出的三个兴趣社团组织,由此就汇聚了一批人文爱好者。比赛带给大学生的改变,是找到了兴趣相似的小伙伴儿,发现了更多的同道中人,也打破了专业的界限,实现跨学科跨界交流。这些人文爱好者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但都怀有纯粹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底色。他们将在热爱与传承之路上继续前行。

总之,人文知识竞赛可以看作高校人文教育的有益实践,更是突破目前人文教育困局的一项可行之举。它以第一、二课堂互动、师生互动以及朋辈互动的大学生人文教育立体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真正落地扎根,落细落小落实,让人文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让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一种自然生发。

参考文献

[1] 李伟群,朱白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中的高校人文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9).

[2] 白显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几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3] 邓福庆,孙慧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4] 熊丙奇.功利化 人文教育的大敌[N].北京晨报,2016-03-22.

[5]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6]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