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21-07-08蒋亚芬
蒋亚芬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对学生身体、思想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深入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结合语文教材上的汉字、文本等,进行教育方式的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042-002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改下的教育追求,也是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后应当具备的品质。然而,在语文课堂上,仍旧有许多教师坚持传统教育方法,较少针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开展语文课程的教育活动,致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呈现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所以,在现阶段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地关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并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學生进行指导,以便学生在提高学习质量的同时,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发展。
一、做好识字教学,发展语言能力
对汉字进行识读和书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试想,如果学生对基础汉字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当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时,也会出现含义表达不准确、信息传递失误等问题。所以,为了做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生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设定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以便学生主动地进行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逐步提高汉字的积累量,从而为之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根基。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的汉字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制作汉字卡片,创建游戏活动,使学生透过动手实践和游戏的形式,提高对本节课汉字的识记效果。首先,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捉”“条”“爬”等本节课的汉字,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汉字的读音、笔画和含义。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卡片进行裁剪,并在卡片上书写“捉”“条”“爬”等本节课的生字。在学生制作了卡片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述游戏的基本规则:学生两人为一组参与游戏,当一名学生拿出带有生字的卡片后,另一名学生做出迅速的反应,并说出这一生字的读音和含义,学生进行身份的调转,重复上述活动。紧接着,教师按照上述规则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以便学生在反复参与游戏中,加深对“捉”“条”“爬”等生字含义的印象,提高语言的积累量。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在组织学生学习生字词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学生设定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能够优化学生的语言积累方式,以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利用问题引导,强化思维品质
问题是语文课堂上的常用教育工具,在传统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问题检验学生建构语文知识的质量,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为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以便学生在健全知识体系中,增强学习语文知识的质量。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做出了思维品质方面的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逻辑思维等,而问题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主动地赋予问题新的价值,利用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问题贯穿在课堂的始终,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对本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随后,围绕文章中的题目,教师向学生提出“种子将植物称作什么呢?”“‘植物妈妈指的是怎样的植物呢?”等问题,使学生在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中,对文章的题目有一个清晰的解读。之后,围绕文章的细节,教师继续向学生提出“文章中介绍的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哪些?”“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小节?”等问题,让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在思考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理解。
可以看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多样化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以便学生在不断探究和分析中,实现思维的有效锻炼,从而落实思维品质素养的培养。
三、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审美素养
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拥有的特殊素养,具备审美情趣的学生能够直面文本之中的语言魅力,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然而,语文教材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当教师单纯使用口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介绍时,学生会因为所学内容过于抽象,而降低理解的质量。所以,在信息技术开始进入语文课堂后,教师应当主动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可视化优势,为学生呈现直观化的学习内容,以便在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受中,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黄山奇石》这一课来说,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体验,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介绍黄山石的奇特之处,很难让学生形成深刻体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和秀美。所以,教师可以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直观的学习环境,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体验。具体来说,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介绍黄山的视频,使学生透过动态的视频,浏览黄山的自然风光。基于视频上的内容,教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介绍黄山中奇松、怪石、云海等景色,使学生细细品味黄山的魅力。随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并为学生提出“文章中介绍了哪些奇石?”“文章中对于仙桃石是如何进行描写的呢?”等问题,并为学生展示“仙桃石”的图片,以便学生结合文字内容进行理解,认识到文章中描绘的精彩世界。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开辟了新的方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文本知识的呈现方式,能够有效变换学生的学习模式,在提高学生的理解中,让学生发现语言的魅力,实现审美素养的发展。
四、挖掘文化元素,增强文化素养
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也强调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当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其中的文化基因。所以,在讲解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地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便学生在提高学习质量之余,可以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曹冲称象》这一课中,以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出发,为学生揭示了华夏子孙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优良传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善于培养学生这一品质,使学生延续我国的文化基因。在课堂上,教师先简单地为学生介绍故事背景,并向学生提出“如果是你,你会如何称象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主动地思考称象的方法。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并让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步骤,使学生体验到曹冲的聪慧。
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教师挖掘教材上的传统美德,并指导学生进行感知和体会,能够强化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促进传统美德的内化,从而有效发展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简单地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落实的,因此,在之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继续围绕语文课程的教育特色,进行教育方法的优化和调整,以便在打造优质学习模式中,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