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急诊介入治疗措施探讨

2021-07-08杨文勇李明玥

大医生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源性球囊休克

杨文勇,李明玥

(吉林市化工医院急诊科,吉林吉林 132021)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是一类临床高危疾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1]。目前,临床中常使用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最大可能地挽救患者生命,必须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故需采用急诊治疗措施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有效控制病情恶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为有效的手段,但仍有较高的死亡率,主动脉球囊反搏通过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使冠状动脉灌注增加,更有效地挽救濒死心肌[2-3]。因此本文探讨对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措施的救治效果,探究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预后提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吉林市化工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5~59岁,平均(45.18±6.22)岁;合并2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11例,高血压2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外周血管病史6例,卒中史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35~59岁,平均(45.16±6.19)岁;合并2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4例,高血压2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外周血管病史5例,卒中史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合并其他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关于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者;认知正常者。排除标准:2周内出现新发脑出血者;有溶栓、介入治疗禁忌证者;患有其他恶性疾病或家族遗传疾病者。吉林市化工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此项研究,且患者或家属已签署本研究的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等,给予患者面罩吸氧,静脉注射盐酸多巴胺,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以保持患者血压平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实施急诊介入治疗方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根据患者身高选择球囊反搏导管,选择股动脉为穿刺点送入导丝,送入主动脉球囊反搏鞘管,并送至左锁骨下动脉和肾动脉之间,选择1 ︰ 1心电触发模式进行反搏。术中使用100~150 U/kg普通肝素,若手术时间超过2 h则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追加肝素,维持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300 s;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血栓抽吸,术后对穿刺点给予局部加压包扎,术后用药(阿司匹林:100 mg/d,噻氯匹定:250 mg/d),维持4周。就诊至第1次球囊扩张时间均应控制在120 min内,罪犯血管血流恢复至Ⅱ~Ⅲ级为手术成功。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疗后休克纠正,尿量增加,患者意识清醒且行为自控为显效;治疗后休克纠正,尿量有所增加,患者恢复意识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评估心脏功能,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7 d评估肺毛细血管契压(PCW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③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肾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临床总有效率与并发症总发生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PCWP、LVEF、CI)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观察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心脏功能 治疗后两组患者PCW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LVEF、CI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PCWP:肺毛细血管契压;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I:心脏指数。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PCWP(mm Hg) LVEF(%) CI[L/(min·m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5.63±2.46 19.53±2.84* 30.45±2.63 39.45±2.48* 1.76±0.31 36.89±7.15*观察组 40 26.85±3.14 13.45±1.67* 31.62±4.51 47.62±4.15* 1.78±0.24 45.12±6.28*t值 1.934 11.672 1.417 10.688 0.323 5.47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并发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有关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临床研究尚未明确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但多数认为其是动脉梗死而导致的急性外周循环衰竭,并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5-6]。

临床中以常规药物治疗和扩容疗法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疗效不佳,患者死亡率高。主动脉球囊反搏是利用机械辅助技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泵功能,提高患者舒张压,减低心肌的耗氧量,使患者组织中的血液灌注增加。与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联合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患者血运重建的成功率有所提高[7]。有研究认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治疗中需准确把握治疗时机,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方案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手术方式复通梗死动脉,从而有效改善外周循环衰竭情况[8]。据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CWP低于对照组,LVEF、CI高于对照组,提示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急诊介入治疗方案效果更佳,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安全性和有效性兼具。主动脉球囊泵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缓解心肌缺血的同时,还可保持身体各主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减少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障碍,从而降低了患者死亡风险[9-10]。

综上,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心脏功能,并提高其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治疗取得重要突破,本研究由于研究病例不足,故仍有不足之处,有关急诊介入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分析仍需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心源性球囊休克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与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糖尿病是猝死“黑手”
怎样远离心源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