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选择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方法完成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1-07-08吴祖领
吴祖领
( 河池市南丹县人民医院 , 广西 南丹 547200 )
胸腰椎骨折属于最常见的脊柱损伤,是指由于受到一种或多种外力作用使胸腰椎骨质受到连续性破坏,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1]。临床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为该病症的基本治疗方法,后者则多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较为严重或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等[2]。有研究报道[3],对于椎管侵占在30%以上且椎体压缩在50%以上的患者,手术治疗可更快速恢复脊柱高度和曲线,预防伤后畸形及神经病损。本研究纳入于我院就诊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2例,探讨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选择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方法完成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2例,纳入均经临床确诊为胸腰椎骨折患者且临床有明显腰背部叩击痛或活动痛,患者意识清晰,具备基础认知及表达能力,观察组患者手术耐受且对术前麻醉所用药物无禁忌证或过敏反应;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骨折前已丧失自理能力者,合并椎体畸形者,有椎管占位超过30%者,对照组伤椎高度压缩百分比超过50%者,拒绝或无法参与或不能全程参与本研究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6例;年龄29-65岁,平均(45.16±10.33)岁;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9-64岁,平均(44.89±10.37)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2 方法:2组均在治疗后接受定期复查。其中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具有如下:取俯卧位,于胸部下方垫上软垫,并采用布条于患者两侧腋窝绑定患者,其后固定患者双踝并牵引5分钟左右(由上向后),再确定患者伤椎位置,根据患者病情实际将脊柱后突畸形予以复位;复位后取仰卧位卧床约14天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接受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具有如下:取俯卧位,并保持腹部悬空状态,行全身麻醉,同时进行常规消毒,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病灶,并于伤椎上下椎处应用克氏针标记投影区域,并沿标记于正中线旁作4处长约1.5cm的切口,沿切口入路至关节突及横突(期间钝性分离多裂肌与最长肌),通过投影图像于椎弓根进针(穿刺角度选择向内倾斜10°-15°平行穿刺),并穿刺针穿刺至椎体内骨质内(投影显示针尖未突破内侧皮质),确认其与终板平行后再继续穿刺操作,直至椎体后缘前方处,取出穿刺针的内芯后将导丝插入,沿导针钻孔并置入空心椎弓根钉。用上述方法依次置入4枚椎弓根钉后应用空心攻丝扩大钉道,通过导丝用椎弓根钉固定椎体后取出导丝,并利用C形臂X线机透视确认椎体内固定情况,其后于椎弓根钉处依次将固定棒置入钉尾槽内并固定,再应用撑开器复位,恢复椎体至满意高度;术后常规冲洗并将切口予以缝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常规抗感染。
3 观察指标:疗效评价标准:以复查时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伤椎完全愈合,且临床症状完全消退,活动能力完全恢复者视为显效;以复查时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伤椎的形态及外观基本恢复,且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活动能力获得明显改善者视为有效;以复查时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伤椎畸形未获得恢复且疼痛等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仍然存在者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和有效例数之和/总例数×100%。2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时测量计算椎体压缩率和矢状面Cobb角,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14天时应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该方法评估标准如下:于白纸上取一直线,长度为10cm,应用数字0-10标出疼痛强度等级(0表示无痛,10表示最严重的疼痛),为患者讲解数字0-10所代表的意义后让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于直线上取一点标记,0端到记号处的距离表示患者疼痛的强度。
5 结果
5.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21/22),其中显效16例,占比为72.73%(16/22);有效5例,占比为22.73%(5/22);无效1例,占比为4.55%(1/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14/20),其中显效9例,占比为40.91%(9/20);有效5例,占比为22.73%(5/20);无效6例,占比为27.27%(6/20);2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5.2 2组治疗前、后椎体压缩率比较:2组治疗前椎体压缩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椎体压缩率比较,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1天、3个月、6个月椎体压缩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椎体压缩率比较
5.3 2组治疗前、后矢状面Cobb角比较:2组治疗前矢状面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矢状面Cobb角比较,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1天、3个月、6个月矢状面Cobb角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矢状面Cobb角比较
5.4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不同时段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后1天矢状面Cobb角明显高于治疗后14天,差异显著(P<0.05);同时段组间比较,对照组治疗后1天矢状面Cobb角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讨 论
胸腰椎骨折是指脊柱受到交通意外事故伤等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脊柱损害。对于老年人,胸腰椎骨折多由于跌倒、滑倒等低暴力损伤;而对于青壮年群体,其致伤因素则多为交通意外事故、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该类患者往往合并神经功能及其他脏器损伤,给临床治疗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临床常见病灶处压痛或局部剧烈疼痛,也有部分合并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或大小便失禁,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感觉运动丧失,合并多种损伤者还可能出现休克、意识障碍等表现[4]。有研究表示[5],胸椎由于生理后凸,在受到相对垂直的压缩负荷时可引发终板破坏导致椎体压缩;而椎体受到屈曲暴力时也会在椎体后缘产生张力,还会压缩椎体及间盘前缘,进而可能引发撕脱性胸腰椎骨折。此外,在胸腰椎骨折中还有一类常见损伤创伤性前滑推,其主要病理机制与屈曲-旋转作用相似,其作用力临床称之为剪切[6]。
有研究指出[7],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应解除脊髓压迫并通过复位、固定等多种手段重新恢复脊柱稳定,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骨折复位及恢复患者脊柱生理弧度及高度方面效果良好。本研究以保守治疗为对照,分析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更显著。进一步深入探讨发现,治疗后2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证实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均良好;而治疗后1天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14天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后1天,则说明在近期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方面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更颇具优势;不过2组治疗后1天、3个月、6个月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这2种治疗方法在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相似。陈宇等[8]在相关医学领域研究中也指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时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在患者预后改善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较保守治疗更显著,在近期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方面也更颇具优势,不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上述2种治疗方法在缓解疼痛效果方面也趋于相似,而且两者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的临床治疗效果也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