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1-07-06张琳郭理想
张琳,郭理想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新疆 克拉玛依)
0 引言
老年人口基数增大,老年人继发心血管病变概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以慢性心衰为首疾病发病率激增,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慢性心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室重构,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多半有心室房颤,互为恶性循环,加重心功能衰竭,危害老年患者生命安全[1]。现代医学针对老年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方案尚无统一阐述,考虑老年患者机体耐受度较低,对临床药物选取安全性具有较高要求,探究适配治疗药物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2,3]。现研究笔者于老年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于胺碘酮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归脾汤,现特针对其疗效及安全性开展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均为笔者医院(中医科)门诊收治老年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共计18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参照组90例,男性49例,女41例,年龄区间46-76岁,年龄中位数(65.17±4.39)岁,心衰病程1-13年,病程中位数(6.17±0.73)年,经NYHA心功能分级提示Ⅱ级患者23例,Ⅲ级患者67例;观察组90例,男性51例,女39例,年龄区间44-77岁,年龄中位数(65.21±4.43)岁,心衰病程1-12年,病程中位数(6.14±0.75)年,经NYHA心功能分级提示Ⅱ级患者21例,Ⅲ级患者69例;统计两组慢性心衰合并房颤老年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依据临床症状对症治疗,选取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40mg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1次/d,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1次/d,20mg螺内酯片,1次/d,1g氯化钾缓释片,2次/d,0.125mg地高辛片,1次/d,12.5mg卡托普利片,1次/d;参照组患者联合胺碘酮治疗,0.2g胺碘酮,1次/d;观察组患者于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基础药物处方包括,20g党参、20g酸枣仁儿、15g当归、15g黄芪、10g木香、10g白术、10g茯苓,10g红花,10g远志,10g陈皮、10g龙眼肉,10g甘草,6g大枣,6g生姜,针对喘息严重患者,增加10g紫苏、款冬花;针对胸闷严重患者,增加10g瓜蒌、丹参;针对水肿严重患者,增加10g猪苓,上述药物水煎煮,每日2次。
1.3 评价标准
于患者治疗前后予以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患者右心房内径(right atrial diameter,RA)、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右心室充盈(right ventricular filling,RV)、左心室充盈(left ventricular filling,LV);计算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评估患者心功能;观察药物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房充盈、舒张期心室充盈指标对比
治疗前RA、LA、RV、LV指标具有一致性(P>0.05);治疗后,两组RA、LA、RV、LV指标较比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RA、LA、RV、LV指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房充盈、舒张期心室充盈指标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房充盈、舒张期心室充盈指标对比(±s)
组别 时间 RA(mm) LA(mm) RV(mm) LV(mm)观察组 治疗前 62.14±4.17 55.96±4.01 46.38±3.85 66.02±5.69(n=90) 治疗后 48.58±4.03 44.28±3.65 35.92±2.69 54.47±5.16 t 22.183 20.435 21.128 14.265 P 0.000 0.000 0.000 0.000参照组 治疗前 62.17±4.21 56.03±3.99 46.42±3.91 65.92±5.71(n=90) 治疗后 56.92±4.19 49.93±3.72 41.05±3.76 61.82±5.48 t 8.385 10.608 9.391 4.915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F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指标具有一致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指标较比治疗前升高,观察组LVEF指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F指标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F指标对比[(±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90 40.85±3.14 53.69±4.27参照组 90 41.01±3.09 45.92±4.13 t 0.345 12.408 P 0.731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慢性心衰合并房颤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要受众,患者发病后伴有明显水肿、气端、呼吸困难、胸闷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我国传统医学将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纳入到“心悸”“胸痹”等范畴内,认为疾病基础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阳虚、血虚、气虚为疾病之根本,以淤血、痰湿、水饮为疾病之标,临床需采用标本兼治方式,给予患者化痰理气、益气养血、除湿温阳为首选治疗方案[4]。现代医学针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多选用胺碘酮为首选治疗药物,作为临床常用广普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药物具有较长半衰期,可有效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缓解心室传导障碍等情况,以改善心脏肌力,缓解心脏泵血功能,恢复局部血液灌注,以缓解心室重构,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情况发生[5,6]。本研究笔者于胺碘酮基础治疗上联合使用归脾汤进行加减治疗,方中选用党参、白术、黄芪、甘草滋补气血、滋阴补气,选取龙眼、当归、大枣益气养血,选用红花、桃仁活血通络,选用远志、茯苓、酸枣仁镇静宁神,选用陈皮、木香行气,诸药联合使用,共奏健脾、养心、益气、行血之疗效[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