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孕期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维生素B1、B12水平的分析

2021-07-05陈秋玲彭冬梅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全血摄入量膳食

陈秋玲 彭冬梅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包括孕前糖尿病(PGDM)和妊娠期糖尿病(GDM)。其中,GDM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计全球约16.2%的育龄期妇女在妊娠期间有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其中86.4%由GDM导致[1]。根据国际妊娠糖尿病研究协会的诊断标准,我国GDM的发病率高达18.9 %[2]。GDM可引起多种母婴不良结局,降低人口质量,全球范围内GDM的发病率也正在增加,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重大的经济负担,因此GDM目前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孕妇孕期膳食结构及体力活动与GDM有关[3,4],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B族维生素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糖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糖尿病、GDM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常存在维生素类物质代谢异常。研究发现在GDM孕妇血液中维生素B1、B12水平较正常孕妇明显降低[5,6]。本实验通过对GDM孕妇孕中期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调查分析,并检测其全血维生素B1、B12水平,为GDM的一级预防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9月~2017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检的孕妇331例。入选孕妇既往及孕期检查均无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史,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在孕24~28周时行75g葡萄糖耐量检查,将检测结果为GDM的60例孕妇纳入GDM组,随机抽取检测结果正常的6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根据《妇产科学》第9版中GDM的诊断标准[7],确诊为GDM。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孕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资料及标本 ①记录入选对象的年龄、籍贯、孕产史、家族史、孕周、体重、妊娠并发症等信息;②进行孕期营养及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用个体营养检测分析仪(NQA-Pplus)根据膳食调查报告,分析孕妇膳食中B族维生素的摄入量;③用EDTA抗凝管采集入选孕妇空腹时的肘静脉血5ml,转存入冻存管后放于-70℃冰箱保存待用。

1.2.2 全血维生素B1、B12水平的检测 本实验在湖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完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全血维生素B1(硫胺素)水平,岛津液相色谱仪LC-20A(带荧光检测器)、色谱柱C18(150mm×4.6mm×5μm)、美国GENMED血液维生素B1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试剂盒(GMS19067.2.2);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全血维生素B12水平,罗氏公司Roche Elecsys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临床资料比较GDM组年龄、体重、孕次及孕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妇临床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孕妇临床资料比较 (±s)

组别例数年龄(岁) 体重(kg) 孕次(次) 孕周(周)对照组6028.02±2.15 53.03±3.23 1.51±0.56 25.60±0.51 GDM组6027.40±2.6556.72±3.38 1.62±0.46 26.50±0.56 t 0.511.230.120.62 P 0.450.150.750.35

2.2 两组孕妇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比较GDM组孕妇喜用小炒、煎炸的烹饪方式,喜食淡水鱼和贝类食物,经常喝咖啡,0点后入睡,孕后需上夜班的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孕妇饮食、生活习惯的比较[n(%)]

2.3 两组孕妇膳食中B族维生素的摄入量比较GDM组孕妇膳食中维生素B1、B2、B6、B12的摄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孕妇膳食中B族维生素摄入量比较 (±s)

表3 两组孕妇膳食中B族维生素摄入量比较 (±s)

组别例数维生素B1(mg)维生素B2(mg)维生素B6(mg)维生素B12(μg)对照组601.43±0.561.28±0.321.49±0.751.86±0.45 GDM组601.26±0.481.07±0.290.51±0.250.08±0.52 t-1.93-2.69-1.34-2.04 P 0.040.010.010.01

2.4 两组孕妇全血维生素B1、B12水平比较GDM组全血维生素B1、B12水平较对照组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孕妇全血维生素B1、B12水平比较 (±s)

表4 两组孕妇全血维生素B1、B12水平比较 (±s)

组别维生素B1(ng/L)维生素B12(pmol/L)对照组15.50±3.84220.10±19.46 GDM组1.59±0.15201.30±20.17 t-3.1932.036 P 0.0010.043

3 讨论

GDM是妊娠期最常见的代谢紊乱,我国GDM的发生率达18.9%[2]。GDM不仅增加了母婴不良结局的风险,还增加了孕妇分娩后远期发展为2型糖尿病、后代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8],研究显示宫内高血糖状态增加子代发生糖代谢异常的风险,GDM是子代发生糖耐量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9];2018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妊娠期高血糖影响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健康,可能形成近远期全球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代谢紊乱的负担,构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10]。2016年我国特别强调GDM的防治“以预防为主”改善人民健康;因此,做好一级预防,减少GDM的发生意义重大。

GDM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无遗传因素的GDM孕妇,其发病与膳食结构及体力活动量等可控因素密切相关[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成为GDM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常导致维生素类物质代谢异常。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种子的外皮及胚芽中,在米糠、麸皮中含量丰富;食物加工及烹饪方式不合理,如煎炸食物,煮饭丢弃洗米水、进食精细米均可导致食物中维生素B1丢失过多,过多摄入富含硫胺素分解的食物(如生食淡水鱼、贝类以及蕨类植物)或富含抗硫胺素因子的食物(如茶、咖啡、槟榔等)可引起维生素B1缺乏;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鱼肉、肉类、蛋类等食物中,饮食单一、食物储存不当、烹饪破坏、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引起维生素B12的缺乏。本实验调查分析发现GDM孕妇喜食淡水鱼、贝类食物;喜用小炒、煎炸的烹饪方式;GDM孕妇作息不规律,0点后入睡、孕期仍需上夜班的人数较正常孕妇多;分析孕妇膳食维生素的摄入,发现GDM孕妇维生素B1、B2、B6、B12的摄入量均较正常孕妇明显降低;同时检测GDM孕妇全血B1、B12水平较正常孕妇明显偏低,其原因可能是GDM孕妇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导致B族维生素摄入量减少。

B族维生素是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重要辅酶,其中维生素B1(硫胺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必须从饮食中摄取,它是调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氨基酸代谢关键酶的辅助因子,其缺乏可降低对葡萄糖的利用。在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中,补充硫胺素可改善细胞内高血糖所致损伤,预防晚期并发症的发生[11],还可降低链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胆固醇[12],也可预防或减缓血糖调节障碍患者的血糖升高,改善患者对葡萄糖的耐受性[13],研究证实1 型和2 型糖尿患者血浆中硫胺素分别降低了75%和49% 左右[14],目前,有关于GDM并发硫胺素代谢异常的研究尚不多见。妊娠期硫胺素的需求增加,代谢异常进一步加重了GDM,本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另有研究还显示孕妇孕中期血浆硫胺素调节与BMI、空腹血糖及服糖后1h血糖呈负相关[15]。

维生素B12(钴胺素)是DNA甲基化过程中的重要辅酶,维生素B12缺乏会以5-甲基四氢叶酸的形式捕获叶酸,从而抑制DNA的合成[16]。肥胖人群线粒体DNA的减少被认为与胰岛素抵抗有关[17],妊娠期的维生素B12低水平可改变脂肪来源的循环微小RNA,这可能介导脂肪生成和胰岛素抵抗[18]。Henderson等[19]报道给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补充维生素B12可影响成年雌性子代的代谢健康,这与母体饮食对后代β细胞的影响有关。国内有研究显示,维生素B12的高表达可降低中国孕妇GDM的发病率[6]。

目前国内外有少量文献报道维生素B2、B6与GDM的发生相关,本实验对GDM孕妇膳食中B族维生素摄入量的分析发现GDM组孕妇维生素B2、B6的摄入量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因实验设计的不全面及经费问题,未对上述两类B族维生素进行检测。这是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在后续的研究中若能检测维生素B2、B6水平及DNA甲基化的相关叶酸、同型半胱氨酸将能更全面深入阐述B族维生素与GDM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全血维生素B1、B12与GDM有着密切的关系,孕期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与GDM相关的可能作用机制是影响维生素B1、B12摄入量。孕期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合理指导、适当补充维生素B1、B12,必要时监测孕期全血维生素B1、B12水平以预防GDM的发生。

猜你喜欢

全血摄入量膳食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膳食纤维对母猪肠道的作用
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
膳食纤维不是越粗越好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营养与健康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