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生猪产业: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1-07-05石自忠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猪瘟养殖场猪肉

王 芳,石自忠

(1.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一、引 言

“猪粮安天下”,生猪产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持续推动和市场不断拉动下,中国生猪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效率逐步提升,猪肉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解决了中国人“吃肉”难问题。但生猪产业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特别是2015年环保约束的加力和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给生猪产业和猪肉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为应对非洲猪瘟疫情负面影响,国家密集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2019年12月印发的《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生猪生产恢复的目标任务,提出包括基础设施、农机购置、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化示范、复产帮扶、疫病防控、金融保险等在内的诸多政策措施,其中长期困扰生猪养殖业的养殖用地难、不合理禁养限养等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生猪生产恢复形势持续向好,市场平稳运行,能够满足元旦、春节(以下简称“两节”)要求,但需高度关注生猪生产加速恢复后面临的新旧风险挑战,做好相关预案。

目前,聚焦生猪产业发展形势及其风险挑战的研究较多。其中多从定性定量、国际国内等视角系统剖析生猪产业及市场发展形势,研判未来走势(胡向东等,2015;刘小红等,2020)。针对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研究认为养殖效率低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环保压力加大、从业体系不完善等皆造成猪肉产量下滑及猪肉价格上涨(牟笛等,2020)。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产业造成巨大负面冲击,产业布局、流通模式、消费结构、猪肉贸易等随之发生深刻变革,生猪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并呈现时变性特征和双重非对称效应(朱增勇等,2019;石自忠等,2019;石自忠等,2020);须从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健全疫情防控体系、注重产业链延伸整合、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胡向东等,2018;聂赟彬等,2019)。2019年底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生猪生产和流通,成为影响生猪生产加快恢复的重要风险因素(王祖力,2020;朱增勇等,2020)。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诸多探讨了生猪产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风险挑战,但对产业发展最新形势的研判及生猪生产加速恢复后面临新风险的把握不够系统深入。基于此,本研究在系统研判生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生猪生产加速恢复后面临的新旧风险挑战,提出应对策略供政策和生产决策参考。

二、生猪产业发展形势及未来趋势

(一)生猪产能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90%以上

由表1可知,2020年底,我国生猪存栏达40 65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达4 160万头,正常年份(2017年)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分别为44 159万头和4 472万头,生猪产能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的90%以上,恢复势头明显好于前期预期的80%以上目标。生猪生产恢复形势持续向好,但产能加快恢复并不表明产量也表现相同态势。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为52 704万头,猪肉产量为4 113万吨,仅为正常年份水平的75%。与正常年份相比,2020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缺口仍在17 000万头和1 300万吨以上。2020年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依旧保持下滑态势,主要原因在于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生猪产业发展基础,致使生猪及能繁母猪生产率严重下滑。2020年,生猪出栏率下降为129.65%,较2017年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每头能繁母猪年提供的育肥猪头数从2017年15.70头降至2020年12.67头,下降了19.30%。

表1 2017~2020年生猪生产形势

根据2020年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月度增长速度为2.27%和2.54%计算,2021年3月底能繁母猪存栏达4 485万头,4月底生猪存栏将达44 474万头,生猪产能将完全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而要使生猪产量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可通过两种渠道实现。一是快速提升生猪及能繁母猪生产效率,即在2021年使生猪出栏率提升30个百分点,达到2017年近159%的水平。考虑到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种猪短缺和三元母猪留种,短期内要调整生猪养殖结构、推动生产率快速提升面临较大压力。二是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在较低生产率水平下的产量恢复。按照2020年出栏率计算,要使2021年猪肉产量达到正常年份水平,生猪存栏量需保持在54 000万头以上规模;假设出栏率提升15个百分点,生猪存栏量也需保持在48 000万头以上规模。可见,仍需加快推进生猪生产“产量恢复”,使生猪养殖步入调结构、提效率阶段。

(二)生猪市场价格总体呈现回落趋势

2006年以来,中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呈现周期性特征,大致呈现4轮明显周期,其中本轮周期尚未结束,正处于持续回落阶段。造成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因素诸多,其中疫病等不确定性因素扮演重要角色(石自忠等,2016)。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2019年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疫情冲击效应十分明显,生猪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仔猪及活猪价格在2020年8月达到历史最高点,分别为108.64元/千克和37.15元/千克,猪肉价格则在2020年2月达到历史最高点58.89元/千克。随着生猪生产恢复形势持续向好,猪肉市场供需趋紧态势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回落。受“两节”影响,生猪市场价格回落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反弹。截至2021年3月第3周,仔猪及活猪价格分别维持在93.86元/千克和28.51元/千克水平,猪肉价格维持在45.28元/千克水平(见图1)。

考虑到2021年上半年生猪产能将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且近两轮“猪周期”为3~5年,本轮“猪周期”预计从2021年进入产量持续恢复阶段,猪肉价格将在2021年“两节”期间小幅波动上涨后一路下行,2021年第二季度末猪肉价格将回落至30元/千克左右(见图2)。若生猪生产继续扩张,下半年猪肉市场供需偏紧问题将缓解,猪肉价格进一步下滑。随着产能加快恢复和扩张,猪肉价格下滑趋势不可逆转,但受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区域流通不畅、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谨防猪价过快下滑造成新一轮“猪贱伤农”。从长远看,生猪产业或步入高产能、高成本时代。

(三)猪肉进口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由图3可知,2000年以来,中国猪肉进口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2016年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162.02万吨。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9年起国内猪肉市场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叠加中美经贸协议等因素驱动,2020年猪肉进口量增至439.22万吨,较上年增加了120.25%。同时,进口渠道多元化趋势明显,进口量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为西班牙、美国、巴西、德国和加拿大,进口占比为21.70%、16.18%、11.17%、10.74%和9.54%。猪肉出口依旧保持下滑态势,出口量从2000年5.28万吨降至2020年1万吨左右,主要销往中国香港和澳门。随着生猪生产加快恢复,猪肉市场供需趋紧态势持续缓解。但2020年猪肉产量只是正常年份水平的75%,猪肉市场供需趋紧状态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未来猪肉进口高位运行态势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

三、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旧风险挑战

(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从资源约束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致使土地供给呈现偏紧态势,土地问题成为生猪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瓶颈因素。在现有土地资源条件下,“猪粮争地”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养殖场建设占用耕地、口粮与饲料粮争地等。同时,生猪产业对劳动力特别是高质量劳动力吸收能力不足,致使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成本高企,未来“谁来养猪”亟需重点关注。从环保压力看,2015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水十条”“土十条”及环境保护法等政策举措,致使生猪养殖面临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张利庠等,2020)。2019年生猪产能较上年下降27.5%、较2017年下降29.7%,除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外,环保约束加强也是重要原因(李鹏程等,2020)。国家虽开始调整畜禽养殖环保政策,一定程度“解绑”,但生猪养殖环保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中小规模养殖户对“环保风暴”依旧有所顾虑,对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信心不强,影响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键要素对外依赖度高

饲料原料的充足供应是生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中国饲料原料供缺口巨大,进口长期保持高位,大豆尤为明显。中国玉米、大豆进口量分别从2000年0.03万吨和1 041.91万吨增至2020年1 129.39万吨和10 032.7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69.14%和11.99%(见图4)。根据饲料原料进口量折合成耕地面积看,仅大豆净进口量相当于利用国外7亿多亩耕地,国内显然难以实现如此大规模耕地供给(马晓河等,2012;倪洪兴,2014),生猪饲料原料长期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现状短期内难以转变。同时,我国生猪种质资源对外依赖度高,“洋三元”成国内市场主流,市场份额在80%以上(王明利,2018)。虽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种业攻关,但要实现生猪种质资源自给自足的目标任重道远。考虑到逆全球化及贸易保护主义依旧盛行,若生猪产业成为第二个芯片市场,后果不堪设想,须高度警惕核心要素长期对外依赖度程度带来的安全风险。

(三)外部不确定性增强

从外部环境看,自特朗普政府实施“美国优先”战略以来,美国加快推动与中国“脱钩”,逆全球化及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国际潮流”。中国猪肉及饲料原料进口不确定性仍将持续。从重大突发事件看,2019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全球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猪肉等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伴随着疫情传播风险,未来猪肉进口谨慎态势可能会加大。同时,考虑到拜登执政后疫情防控措施或将加大,美国作为目前重要猪肉进口来源国进口力度会受到影响。

(四)生产成本保持高位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受政策驱动和市场拉动影响,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大规模养殖场户生猪生产恢复积极性高。养殖场户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扩建养殖场,增设防疫、环保等设施设备,付出了高额财务成本,且现有养殖场户基本高价位进猪。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0年8月仔猪价格最高达108.64元/千克。特别是高峰时期三元母猪也被作为种猪高价收购。同时,近期玉米价格持续上涨,推动饲料成本不断攀升,2021年3月第3周玉米价格维持在2.99元/千克,同比上涨41%。考虑到生猪养殖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若依托政策手段短期内压低生猪市场价格,势必导致大量养殖场户利润下滑,打击生猪养殖积极性。如何在统筹考虑需方利益情况下,科学引导生猪市场价格回落、稳定养殖场户效益及积极性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五)生猪区域流通不畅

2015年环保约束持续加力以来,中国生猪产业传统布局逐步打破。部分地方政府不愿承担生猪养殖带来的环保问题,采取“一刀切”方式关停大量养殖场户,或迫使生猪养殖不断向“山上”“楼上”发展,许多生猪养殖大县变为“缺猪县”“无猪县”,生猪产业及猪肉市场区域不平衡问题异常突出。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生猪产业及猪肉市场区域不平衡更明显。截止目前,生猪市场价格分化持续存在,2021年3月28日,外三元生猪省际间价差维持在4.76元/千克,内三元生猪省际间价差维持在6.90元/千克。生猪及猪肉区域间流通不畅必然推升冷链物流等运输成本,且未来大区域疫情防控可能继续深入,如日前广东已明确加强生猪“点对点”调运管理,生猪区域流通受限,制约全国猪肉价格平稳运行,也影响产区生猪养殖积极性提升。

(六)市场竞争日益加大

就组织结构而言,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产业出现新一轮“大洗牌”,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更高。小规模养殖场及传统农户多属风险规避者,害怕遭受“二次伤害”,在生猪生产恢复中持观望态度,无生猪复养及补栏积极性;大中规模养殖场具备生猪生产恢复的技术、资金等优势,积极性相对更高。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53%,较2017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20年前三季度9大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达2887万头,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重达8%,较2017年全年占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生猪产业集中度不断上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大企业具备更高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影响猪肉价格走势,也挤压小规模养殖场及传统农户生猪养殖空间和积极性。

四、对策建议

(一)严守猪肉供给安全保障底线

2018年以来的非洲猪瘟疫情反映出,猪肉供应呈增加不影响经济属性发挥,而减少则会使猪肉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及负面影响暴露无遗,须统筹协调猪肉产业多重战略属性,通过夯实供给保障基础多让猪肉经济属性发挥作用。考虑到猪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重要战略地位,须把保障猪肉安全与保障口粮安全置于同等重要位置,把猪肉列为绝对保障性农产品,发展目标即保障“绝对安全”,自给率水平长期坚守在接近甚至超过100%水平。生猪生产恢复不能仅盯生猪存栏,要谨防过度重视生猪存栏恢复正常水平而淡化猪肉产量绝对安全和生猪产业质量效益及竞争力提升的风险。同时,科学把握“进肉”与“进粮”关系,在强化国内饲料粮供给保障能力基础上,把饲料原料进口作为重点,尽可能减少猪肉进口。强化中美、中巴等双边贸易合作,定期发布进口需求信息,稳定饲料原料进口来源国市场预期。在提升渠道掌控与风险防控能力基础上,加大对俄罗斯、中东欧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投资与布局力度,拓宽进口来源渠道。

(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猪价合理回归

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实现制度化法制化,加大生猪产业金融保险支持力度,稳定生产者市场预期和养殖信心,政策支持向生猪产业质量效益及竞争力等关键环节倾斜。2021年下半年开始,生猪生产应考虑重点控制生猪及能繁母猪规模扩张,从生猪存栏结构优化、能繁母猪性能提升、生猪生产率提高等方面努力。构建现代化生猪养殖体系、加工流通体系、猪肉储备和市场调控体系、粪污治理体系,夯实生猪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基础。重点补齐生猪核心种源等关键技术短板,打造现代化猪肉市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稳健的猪肉价格回归机制,科学引导猪肉价格回落,防止短期内价格大幅下滑挫伤生猪养殖积极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价格调控作用。完善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调控预案,统筹把握生猪出栏、储备肉投放、猪肉进口等调节手段,稳定关键时点猪肉供需及市场价格。

(三)统筹把握产业合理布局与疫情防控

生猪产业布局需统筹考虑消费需求、资源禀赋、环境容量、流通成本、疫情防控等关键因素,不能简单以防控疫情为由,大范围阻断生猪和猪肉流通。在强化疫情防控基础上,搭建生猪流通“专线”,畅通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在努力提升销区自给水平基础上,引导生猪产业向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区域集中,配套建设生猪及其制品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强化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广泛推介疫情防控高效模式,健全防疫风险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稳步推进非洲猪瘟疫苗科研攻关。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生猪疫病防控人才队伍建设,攻克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夯实重大疫病防控科技基础。

(四)系统谋划事前监测预警与事后响应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能各自为战,应充分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急事难事,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监测预警机制。凝聚农业经济、信息技术等领域专业人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智能技术,科学编制并及时公开发布国际国内生猪全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实时模拟并构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警预案,确保政策制定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依托及时、有效、高频、免费的信息和预案科学决策,增强产业和市场应对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疫情等重大突发应急事件为契机,依托制度化法制化手段加快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生猪生产、流通、贸易等应急响应机制,增设临时性、过渡性、特殊性政策,确保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时可及时有效保供。

(五)科学引导生猪养殖业态与模式创新

推动生猪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优化,为生猪养殖者开展业态与模式创新提供良好政策与市场环境。支持养殖者探索育繁养加一体化等发展模式,打造闭合式产业链供应链,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附加值的同时,确保养殖场户降低“猪周期”、市场震荡等负面影响。鼓励养殖场户合理控制养殖规模,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杜绝盲目扩大和无序扩展。推进养殖者科学把握出栏节奏,避免市场大起大落时养殖场户盲目跟风,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建立健全生猪养殖行业联盟机制,充分发挥联盟服务产业特别是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作用,着力提升养殖场户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打造生猪养殖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创新发展“公司+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保障中小养殖场户特别是传统养殖(户)切身利益。

猜你喜欢

猪瘟养殖场猪肉
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常见问题及对策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猪肉价格连续回落 肉价仍将震荡下行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韩49处养殖场检出“毒蛋” 当局下令一律回收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