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研究*

2021-07-05田万慧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耦合度子系统耦合

田万慧

(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兰州730101)

一、引 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确定的两大国家战略,脱贫攻坚着重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本质在于通过济困帮扶等措施,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问题,实现稳定脱贫;乡村振兴着重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本质在于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变为现实,实现致富(杨海青,2018;王志章等,2020)。我国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基础上要接续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高质量稳定脱贫重要路径(郭晓鸣等,2020)。由此,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二者间相互关系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焦点。深度贫困地区是国家确定的脱贫攻坚之坚,也是乡村振兴重点区域,贫困程度深,自然生态条件差,致贫因素复杂,脱贫摘帽后能否持续稳定脱贫将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户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省份,巩固甘肃省脱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将是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因此,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是当务之急,本文基于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机制的研究,以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实地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评价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践层面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关系、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学者普遍认为,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动力和提升(施敏等,2018;徐晓军等,2019;郭远智等,2019)。故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渡期准备,实现二者有效衔接,推进其协同发展是当务之急,学者就此提出了实现路径和措施,主要观点为:在继续总结、运用并推广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做法基础上,以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为抓手,推进脱贫与振兴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政策措施协同(边慧敏等,2019);优化升级产业扶贫,激活要素资源,推动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发展协同(边慧敏等,2019;左停等,2019;蒋和平等,2020),构建脱贫后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徐晓军等,2019);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满足农户多样化需求,实现农业生态与乡村发展目标协同(甘文华,2019);优化升级文化扶贫,不断改善乡村发展文化软环境,重构乡村人际关系和村民精神风貌,为实现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实现乡风文明发展协同(傅国华等,2017;郭远智等,2019);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组织工作协同;促进从输血扶贫到自主发展升级,实现人才振兴协同;推动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跨越,实现易地扶贫协同(边慧敏等,2019;左停等,2019)。

同时,诸多学者阐释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背景、意义、内涵、内在逻辑等问题(郭远智等,2019),但鲜有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研究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文献,王志章等(2020)通过构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度模型实证研究二者统筹衔接程度;高静等(2020)通过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采用交互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两者统筹衔接现状。而未见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文献,本文依据耦合协调理论,构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三、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耦合机制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我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点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旨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边慧敏等,2019;甘文华,2019)。稳定脱贫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可持续性脱贫,在脱贫基础上重点考查贫困户收入来源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贫困户真脱贫,防止返贫。因此,无论是稳定脱贫还是乡村振兴,均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目的均是解决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存在高度耦合协调关系(甘文华,2019;冯丹萌,2019)(见图1)。

一方面,稳定脱贫是乡村振兴主要内容。乡村振兴要通过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完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稳定脱贫要通过发展建设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提高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真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从内容上看,二者均包含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活富裕等主要内容,目标均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富裕。从时间上看,乡村振兴前提是摆脱贫困,稳定脱贫是乡村振兴主要内容,乡村振兴是在稳定脱贫基础上接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同时也为稳定脱贫创造条件,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因此,二者在内容上高度耦合。

另一方面,稳定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稳定脱贫的巩固提升。决战决胜农村脱贫攻坚,实现全面稳定脱贫,如期建成小康社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稳定脱贫重点关注贫困地区的人、环境、产业、文化及收入稳定性,努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具有局部性特点。乡村振兴立足于稳定脱贫成效,从全局性角度对经济、农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基层治理、乡风文明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重点关注人、环境、产业、文化及治理。乡村振兴首个阶段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将有利于实现脱贫目标和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同时,乡村振兴在产业、环境、文化、乡村治理、人民生活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将为稳定脱贫注入新动能,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夯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巩固脱贫成效。可见,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一前一后共同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新起点上重塑城乡关系,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中国梦。因此,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前后接续,在发展中具有较强耦合协调性(徐晓军等,2019;边慧敏等,2019;张改平,2019)。

四、研究设计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稳定脱贫及乡村振兴主要内容,借鉴相关文献资料,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可行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两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表1中稳定脱贫子系统主要包括发展能力、物质水平、收益水平、权益保障4个状态层16个指标,反映稳定脱贫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乡村振兴子系统主要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状态层21个指标,反映乡村振兴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边慧敏等,2019;郭远智等,2019;高静等,2020)。

(二)研究方法

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动力和提升,稳定脱贫是可持续性更高层次的脱贫。因此,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两者间应形成有机协调的复合系统。本文通过构建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和分析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水平,具体步骤如下:

1.构造原始评价矩阵

设原始评价矩阵为:X=(xij)m×n,(i=1,2,…,m;j=1,2,…,n)。其中,m表示评价的子系统个数,n表示评价指标个数。为避免指标量纲不同影响计算结果,利用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形成标准化矩阵P=(pij)m×n。标准化处理过程如下:正向作用指标标准化值负向作用指标标准化值其中,max(xij)、min(xij)分别表示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评价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

2.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为避免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臆断性等问题,采用客观赋权方法——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依据信息论基本原理,指标信息熵越小,该指标信息量越大,综合评价作用也越大,其权重越高。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为(高香玲等,2009):

式(1)中,Wj为第j个指标权重,Hj为第j个指标信息熵,

3.计算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设U为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为第i个子系统的权重;U1表示稳定脱贫子系统发展水平(0≤U1≤1);U2表示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水平(0≤U2≤1)。

4.计算耦合协调度

度量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为:

式(2)中,D表示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T表示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的综合调和指数,0≤T≤1;a,b为待定系数,a+b=1,此处认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同等重要,故取a=b=0.5;C表示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耦合度,C∈[0,1],C值越大表示两者协调状态越好。借鉴学术界相关研究,将C划分为6个阶段:C=0为无关联状态;0~0.3为较低水平耦合阶段;0.3~0.5为拮抗阶段;0.5~0.8为磨合阶段;0.8~1.0为高水平阶段;C=1为良性共振耦合(董文静等,2020)。同时,使用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方法,将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为极度失调、初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等10个等级(李志龙,2019;龚勤林等,2020;林宣佐等,2020)(见表2)。

表2 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

(三)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9年甘肃省74个行政村、560个农户的实地调查,该样本是甘肃省2017年12月18日发布的《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中明确的23个深度贫困县区、40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行政村和农户(陇南市扶贫办,2017),基本涵盖各县区及乡镇深度贫困村。该调查采用问卷及访谈结合形式,包括入户问卷和村情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及产业水平、居住条件及生态环境水平、乡风文明、社会治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34份,问卷回收率为93.53%,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06%。实证分析中,剔除不符问卷,最后将21个样本县(区)调查数据纳入运算,这些县(区)分布于甘肃省河西干旱区、陇东地区、陇中地区、高寒区和陇南山地区5个区域(依据气候、水分和土壤条件等不同划分),代表甘肃省各类深度贫困地区,评价结果可反映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

五、实证评价与结果分析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8年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21个样本县(区)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见图2)。

(一)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1.子系统发展水平

从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看,各样本县(区)的两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均较低:稳定脱贫子系统综合得分在0.12~0.26;乡村振兴子系统综合得分在0.16~0.39。总体呈现稳定脱贫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普遍低于乡村振兴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且部分县(区)差距较大(见图2),如舟曲县、天祝县、岷县、环县、庄浪县、武都区及张家川县,其中舟曲县差距最大。说明脱贫攻坚工作的快速稳步推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此点突出体现在贫困程度较深、扶贫力度较大地区。同时反映出地方政府急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忽视了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推进现象。

2.分类指标发展水平

测算结果显示,稳定脱贫子系统中4个分类指标综合得分依次为:发展能力(0.0665)>物质水平(0.0436)>权益保障(0.0402)>收入水平(0.0377),乡村振兴子系统中5个分类指标综合得分依次为:乡风文明(0.0775)>生活富裕(0.0522)>产业兴旺(0.0512)>生态宜居(0.0477)>治理有效(0.0391)。反映出大力推进产业、教育、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措施在提高贫困户发展能力、物质水平上发挥显著作用,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发展基础,尤其在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方面效果突出。

3.发展水平空间差异

根据21个样本县(区)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3类:U1、U2∈[0.10,0.19]为发展水平极度弱;U1、U2∈[0.20,0.29]为发展水平非常弱;U1、U2∈[0.30,0.39]为发展水平弱。由图2可知,两大系统在综合发展水平上存在区域差异性。稳定脱贫子系统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极度弱或非常弱,且以极度弱为主,有13个县(区)发展水平属于极度弱类,占样本县(区)的61.94%。多数位于陇南山地区和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山大沟深、道路通畅性差、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难度大,加大了稳定脱贫难度。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极度弱、非常弱和弱3个类型,且以非常弱为主,弱次之,分别占样本县(区)的52.38%和38.10%(见图3)。客观反映出这些地区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了在脱贫攻坚基础上的巩固提升,测算结果显示,稳定脱贫子系统中发展水平处于极度弱的地区,在乡村振兴子系统中基本上均提升到非常弱的发展水平,由此形成相互促进作用。

(二)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1.总体耦合情况

总体而言,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21个样本县(区)两大系统耦合度均高于耦合协调度,耦合度C值在0.44~0.50,整体处于拮抗阶段,趋向由较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的磨合过渡阶段,表明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良性耦合互动发展,二者协同发展基础条件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D值在0.28~0.38,平均值为0.33,整体呈轻度失调状态。因深度贫困地区受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等影响,稳定脱贫任务艰巨,目前正处于乡村振兴初级阶段,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定脱贫的基础需进一步夯实,二者间存在错综复杂的拮抗作用,影响两大系统协调发展,表现为轻度失调状态。

2.空间耦合情况

由图2可知,21个样本县(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差异不大,在0.44~0.50波动,耦合度最高县比最低县仅高0.06。8个县(区)的耦合度值在0.49水平上,占样本数38.10%;9个县(区)的耦合度在0.50水平上,占样本数42.86%。说明各个地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相互影响作用差距不大,在二者统筹衔接、融合发展方面的实力基本持平。样本县(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在0.28~0.38间波动,呈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状态(见图4)。其中,麦积区、文县、岷县属于中度失调,其余各县(区)均属于轻度失调。这三个地区多为山地,尤其是文县和岷县,贫困程度深、道路通畅性差、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户对接市场难度大,致使农产品商品率低下,农户难以稳定脱贫,制约乡村振兴发展,致使二者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两大系统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稳定脱贫子系统发展水平,说明乡村振兴对稳定脱贫的推动作用大于稳定脱贫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体现出乡村振兴引领作用。从两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看,资源禀赋较好、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受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影响,呈现两大子系统区域发展不均衡,且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大于稳定脱贫子系统的差异,统筹各区域间均衡发展是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键。

2.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

样本县(区)两大系统耦合度普遍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低于耦合度发展水平,普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二者由低水平耦合走向良性耦合,由失调走向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二者互动融合发展,使其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系统,有序推进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迈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阶段,实现协同发展。

3.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呈现较低空间差异性

整体看,样本县(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差异稍大于耦合度。样本县(区)耦合度呈现拮抗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状态,资源环境条件、交通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等较好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较落后地区。主要受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差异影响,导致扶贫成效及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性,由此造成二者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性。

4.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呈较强的交互耦合关系

测算结果显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耦合协调度也较低,反之较高。可见,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随着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提高,二者交互耦合关系增强。

(二)政策建议

1.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夯实二者协同发展动力基础

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主抓手,是促进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深度贫困地区要依据地区资源禀赋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文化、生态、特色、创意等为引擎,充分挖掘地区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较高经济效益的区域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业、休闲康养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带动当地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可持续生计能力,提高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有效推进二者协同发展。

2.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筑牢二者协同发展环境基础

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快速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高度重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造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以绿色产业、绿色人居、绿色意识、绿色环境、绿色政策为支撑点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走向更高水平的健康有序协同发展之路。

3.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贫困户权益保障,夯实二者制度基础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提高政务村务公开度及农民参与度,畅通民主评议及村民监督渠道,积极吸取群众意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实现政令畅通、村民互通,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医疗卫生、网络、养老和文化事业,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农民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为推进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4.统筹推进各区域均衡发展,提升二者协同发展空间耦合基础

一是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区域自身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二是统筹考虑各地区资源条件、农业经济基础、区位条件等差异,通过向落后地区倾斜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式缩小地区间差异,促进各地区融合发展,整体提升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猜你喜欢

耦合度子系统耦合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基于子系统级别法的车门下垂调整设计仿真分析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浅谈中职学校新型模块化机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