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2021-07-05李素英臧传锋付译鋆张海峰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科新工科专业课程

张 瑜,张 伟,李素英,臧传锋,付译鋆,张海峰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2005年教育部设置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非织造专业),目的在于培养非织造行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直接决定着走什么样的路。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适应新形势行业需求的专业能力,更要具备引领新时代行业未来发展的责任和担当[1]。具有新工科、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时代特征的非织造专业,10多年来为我国非织造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更为2020年的全球抗疫防护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新时代非织造“新工科”人才,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面向现代非织造行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个回归”,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 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2019年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是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具体说来,就是以课程教学的形式,利用课堂主渠道,实现学生思想的提升和人生价值的引领,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增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同效应,以德为先,德育和智育共同提升,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新工科”要求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2. 建立通专融合新模式,将思政工作贯穿整个专业教育教学过程

“新工科”专业课程都具有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即在专业课程中加入通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实现通专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使学生在引领中塑造,在感悟里成才[3-4]。为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设置通识课程已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共识,但目前通识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级,专业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大四年级,出现了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纯通识课程又脱离学生专业、对专业支持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因此,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并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的楔形模式(如图1所示),成为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保障。

图1 通专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二、 挖掘非织造专业课程思政要素,构建专业整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1. 深入理解“新工科”建设内涵,挖掘非织造专业课程思政要素

非织造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纤维结构材料加工技术,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适应行业高速发展、专业知识快速更新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面向世界、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统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内涵,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中充分挖掘非织造专业的思政资源,形成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思政融入点(如表1所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提升非织造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效果,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表1 非织造专业教学的思政融入点

2. 构建课程思政点、线、面,建设非织造专业整体课程思政体系

“新工科”理念体现了树人与育才的特征要求,需要开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全人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因此,作为学科交叉的非织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中依托“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性,整体上以非织造技术支撑学科知识点的融合为主线,以“非织造学”核心课程建设带动课程群规划建设,充分梳理纺织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支撑学科的交叉节点,确定涉及物理、化学、力学、工程、材料、信息的专业基础课程和非织造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工程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从共性到个性的整体思维方式。同时,加强校内外思政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工程教育、企业实践等情景化教学中接受思政教育,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兴行业高速发展机遇,培养符合现代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力和引领新时期行业发展的素质。虽然非织造专业学科交叉的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但通过构建大思维、大境界、大成效的课程思政体系,使思政教育形散而神不散,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全程、全方位融合。非织造专业整体课程思政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构建专业整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 加强匠心育人的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

1. 课程思政是教学环节的核心内容,任课教师应有担当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德育功能。教师应自觉地将课程思政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所有专业课程都发挥德育功能,把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让立德树人贯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保证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2]。

在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崇尚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把非织造领域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优秀校友作为教学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讲好专业与人生这堂鲜活的思政课。

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立业之本。育人的关键在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也在教师。专业教师必须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形成自身“充电”常态化,通过言传身教、匠心育人,将思政教育的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细节中,汇集教书育人的正能量,激励和熏陶学生成才。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四、 建立具有示范性的思政实践基地,在情景化教学中体验感悟

1. 构建自主式非织造实验教学体系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需要具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理论和原理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成为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非织造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非织造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工程实践训练过程中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还潜移默化地得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引领,能够应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在创新创业中增强专业自信,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成为追求卓越的创新者、“时不我待”的担当者、“强国之梦”的践行者。

2. 建立示范性思政实践基地

在现有校外协同创新育人实践基地中,依托产学研合作,精心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思政实践基地,营造互动式、情景化实践环境,通过企业专家的指导,将工程师价值观和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实践[5]。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亲身体验的同时,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明确职业定位[6]。

五、 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确保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

非织造行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非织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既具有行业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教育部“新工科”理念完全符合。通过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从非织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导向,明确学生毕业标准和要求,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制定并实施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建设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确保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实现。

1.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增强自信,勇于担当

我国非织造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非织造第一生产大国,给非织造专业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广阔舞台。特别是非织造材料的生产为2020年全球抗疫作出了突出贡献,增强了学生中国道路自信和对非织造专业的信心。但是,非织造产业发展还不平衡,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新时代大学生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担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苦练本领,奋发有为,为加快建设非织造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二:传承文化,彰显特色

南通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学校创建人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确立了“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成为南通大学百年育人特色[6]。非织造专业是基于学科交叉、新技术推动的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培养新时代行业急需,具有高尚品质、创新卓越、学以致用的“新工科”非织造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传承文化显得特别重要。南通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彰显文化育人的特色。

3.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三:匠心塑造,通专融合

过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会导致学生发展的潜力不足,难以实现培养人才适用行业、服务行业的初衷,更谈不上引领行业发展。新业态需要大格局、大思维的引领,需要工程能力、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通专融合成为“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通过“专”与“通”的深度融合形成知识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4.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四:辩证统一,知识融通

非织造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加工技术多样和产品解决方案个性化的特点。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坚持共性(纤维—成网—加固非织造基本原理)与个性(不同成网技术、加固技术形成的非织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差异和产品特点)的统一,注重前后课程、实践环节之间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他们善于总结和比较,把握课程的知识构架,并加强与其他教学环节的知识点形成链接,实现知识融通。

六、 结语

非织造专业人才培养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支撑,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层面上,同时体现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上。思政教育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需要因势利导、情感共鸣,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使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把“冷冰冰”的公式与工程融入“活性剂”,把左脑的逻辑思维拓展为全脑的科学思维,把“硬教学”的工科模式转化为融合人文精神、道德素质教育的人才成长、思政教育的模式。

猜你喜欢

工科新工科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