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2021-12-07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专业课程思政

宋 军

(东华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可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各类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提升,更应该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形成立德树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大思政格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落细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现阶段工作难点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自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学界一直致力于对其内涵的探讨。高德毅等[3]认为,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一种课程观,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邱伟光[4]提出,作为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课程思政以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在高校各门课程中发挥着思政教育作用,强调在传播知识过程中凸显价值的导向作用。闵辉[5]指出课程思政是整体的课程观。陆道坤[6]认为,课程思政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政理论课携手,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张鲲[7]强调课程思政是对现有高校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课程质量的提升,是全面育人的课程观。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于课程教学各环节、各方面的系统化教育模式,即以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方式,实现隐性思政——专业课程的浸入式价值培育与显性思政——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协同育人。具体而言,课程思政通过在价值传播中凝练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授中凸显价值引领,构建融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教育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育人工作理念。课程思政立足课程在专业课程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育人视域关照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价值目标,即课程的价值性与工具性的统一[8]; 发挥各类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对各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底蕴进行深挖、提炼,即将各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因子、价值范式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具体的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递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引领,以此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及文化素养[4]。

2. 课程思政现阶段工作难点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工作路径,强调推动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深度挖掘高校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解决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配合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效,构建全面覆盖、类型多样、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并针对总体建设目标提出了“四个一批”,即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研示范中心[9]。然而,在高校课程思政推进工作的具体落实中仍遇到不少问题,如全课程育人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师中尚未深入人心,专业课程教师不能妥善处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专业教师对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关系的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合力尚未形成,学科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挖掘不深、不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尚未明晰,考评制度有待建立等。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中面临的障碍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课程思政理念陈旧。其一,不少专业课程教师没能正确认识本学科的潜在德育功能,习惯性将思政教育看作是思政教师的工作,而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知识,即智育,导致忽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重智育、轻德育等教育理念的偏颇,进而无法妥善处理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关系,重教学、轻育人。因此,思政教育、学科教育“两张皮”现象没能根本改变,思政教育“孤岛”困境难以突围。其二,一些专业课程教师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问题认识不够、认知不清,片面强调学术自由应以授课自由为前提,甚至在课堂上夸大国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对学生 “四个自信”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

(2) 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受限。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科或课程知识特点、教学规律,挖掘、提炼专业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育人资源。这对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授课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如针对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特点的无缝衔接、有效融合,以及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因素等。这些挑战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进一步增强育德意识,提升育德能力;对所授课程重新规划,用心设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术素养、家国情怀等价值元素,找准术道结合的切入点、突破口。然而,专业课程教师受教学精力、交流方式、认识能力、疏于训练等现实困境的制约,很难在短期内找准学生思想需求的具体特点、发展规律,因而难以做到自然巧妙地将思政话语与学科话语糅合于同一课堂,从而做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

(3) 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缺失。专业课程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两大类别。因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存在显著差异,课程思政建设应统筹规划以实现对专业思政推进工作的具体化、体系化指导,从而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另外,现有的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多为普适性、理论性认识的探讨,针对不同类别专业课程建设的个性化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探索亟需加强。再者,现行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专业建设指导文件对专业或学科范畴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缺少细致明晰的指导和规划。具体而言,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虽然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教学指南,但在教学目标、内容设定等具体规定中,偏重课程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提升,忽视学生价值体系的有效构建。这些缺失增加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随意性、主观性,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开展。

(4) 课程思政有效评价缺位。现有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是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调动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学评价指标单一。在专业课程教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薪酬激励机制上,育人能力和育人效果未有明确体现。专业课程教师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且不违反师德的前提下,科研考核仍在众多诸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师德评价、社会评价等综合考核中占主导地位。综合评价指标往往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多维度、立体化评价的实效,因此也不能实质性地鼓励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力量——专业课程教师在实际育人施教过程中分配更多时间、投入更多精力,深入思考、大力创新道术相融的有效路径,因而不利于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教学宗旨的根本性回归。二是量化评价方式的不适用。一般以量化指标为主要依据对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上的表现进行评判,如课时数、科研成果等。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思政素质的养成等难以量化的教学成效在实际操作时则采取象征性、选择性评判。具体而言,课堂教学效能评价大多侧重课堂教学方法、学科知识、技能传授能力的评判,对教师在思政育人方面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存在规定不明晰、执行力不强甚至严重缺位的问题。

二、 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定位和优势分析

1. 学科定位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从而满足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10]。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向学生传授单纯的英语语言技能,更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使命——在掌握英语语言能力以及学习、了解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强调英语学习“对国家语言实力的增强,对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播,与各国人民广泛交往的促进,以及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上的人文素养价值和博雅教育使命[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程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更能帮助他们在跨文化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比较、认识各种文化所蕴含的制度、信仰、价值、道德等层面的差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理性、主动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华文化精髓。这种通过思辨做出比较以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引导,正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价值及功能所在。

2. 大学英语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的班级规模普遍较小,以我校(东华大学)大学英语课程的班级设置为例,每班学生人数最多30人。这种小班授课有助于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开展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对思政话题进行深度且高效的沟通,从而促成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其次,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教师在学生语言技能、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适切融入。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通过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积极引导和在语言课堂中的有机糅合,提升课程自身的厚度与温度,从而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再次,大学英语课程指导文件《指南》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制定目标,与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一致,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供了指导。《指南》强调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国际意识、综合素养的培养,规范了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师发展等一整套明晰、系统的发展纲要,既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的育人路径提供了层次分明、健全完善的体系保障。最后,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是融合各校自主评价与第三方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于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是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师发展的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及时、立体、高效的反馈。量化分析与质性描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及效果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手段,同时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小、落细作出了标准上的规范和保障。

三、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应当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深入洞察与课程思政深化工作高度统一,即课程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体系化归整,而且是构建全面育人的宏伟蓝图[11]。这也正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根本立足点——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模式、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 系统化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将文化融于语言,即大量词汇、语法、句法、篇章的使用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学习语言、了解文化不仅拓宽了学生在语言、文化层面的视野,更是通过对多文化所传达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鉴于对大学英语课程功能的认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1)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资源,深入挖掘基础类(读写、听说)课程及拓展类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人格品质、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结合时代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困惑,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思政模块化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2)考虑到上述课程思政教学中潜在的授课内容随机性、零散化问题,作为一个课程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现有思政元素挖掘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思政教育重难点问题编写校本教材,并在拓展课程中将模块化思政内容整合为中国化系列课程,如中外文学经典赏析、中外文化对比、经典文学翻译、时政要文翻译等,以开展更有针对性、专业化、系统化的深度学习,从而进一步落细、落小课程设置,增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3)从大学英语服务本校学科发展的视角出发,针对本校理工学科课程思政中的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建设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与专业教师合编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教材, 以语言技能、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教学媒介,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受众面广等优势,辅助我校一流学科(如纺织、服装、材料、机械等)专业教师深入开展专业课程的人文精神教育工作,以优化、协同化路径践行思政育人。

2. 个性化授课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为“00 后”,他们受新时期教育的影响,兼有“自我为中心”“多元化价值”“四二一家庭”“触屏化生活”的群体性思想行为特质[1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要充分认识到“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发挥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创新化程度高的优势,探索集个性化、多样化、实践化为一体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从而加大对“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度,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要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现有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服务意识、引导能力,即对个体能力的尊重和发展的满足,以此来消解 “自我中心主义”和“四二一家庭构成”可能带来的自负、偏激、敏感等负面思想特质。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课文“Golden Memories (金色回忆)”为例,教师首先通过针对家庭、家乡的传统及发展开展演讲活动,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家的深刻认识,提升对家乡的自豪感,唤醒对课文中相关表达的自主学习以及对语言知识和价值传达之间关联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演讲活动的参与,加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学生对彼此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差异性的理解和尊重。接下来,对文中话题进一步深挖,开展针对课文所蕴含深层问题的探讨,如传统与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激烈辩论,从而提升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辨力和全局观。最后,引导学生将文中“小家”话题提升到“大家”高度,即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从而优化教学主题,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心,以润物无声、以生为本的育人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总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既强调语言知识点、课文主题、作者观点之间的逻辑串联,也力求实现授课方式的适切性与教学内容的时代感,促成育人内容与教学方式形成合力,以满足 “00 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课堂的价值引领功能,激励大学生主体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创新,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3]。

3. 协同化育人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抓住机遇,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优势与可能,建立集专业化、合作化、智慧化为一体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课程体系的重组、整合。具体的工作落实分为三个步骤:(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即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院级党政领导牵头、协调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和运作,既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也为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条件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支撑。(2)作为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大学英语教师在国际理解、跨文化沟通层面具有较大的价值优势[14],但在思想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仍可能存在盲点和障碍,如价值中立、价值多元等。为避免由此产生的教师思想缺位甚至错位带给学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在完善、明确课程思政相关规定和制度的过程中应用好外部力量。一方面,主动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担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顾问,为课程思政建设在大学英语学科的开展提供理论上的方向把控和实践层面的技术指导。思政教师应参与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规划、教改评审及校本课程思政教材的研发、创建和实际授课环节,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教学反思,全程关注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状态,对其中的偏离给予及时纠正,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理论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由院校两级课程改革小组牵头搭建诸如主题思想座谈活动等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间的互通互联,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在育人化人工作中的实效[15]。(3)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慕课、雨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在线开放教育资源呈指数级增长,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正悄无声息地催生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00后”大学生的触屏化特征更是加剧了这一革新,多模态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应成为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路径,也必然带来课程思政育人团队新力量——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师的加入,专业化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助力课程思政工作网络化、平台化、智慧化的实现。(4)在校、院两级党政课程思政工作小组的总体部署下,由大学英语教师承担课堂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教师负责课程思政专业指导,信息、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师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而协同构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在教学育人工作中形成合力,从而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价值和功效。

4. 综合化评价

课程思政虽然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对学生精神层面的熏陶和行为习惯养成的促成,但并不是不需要对思政教学工作开展评价。相反,综合面广且针对性强的评价有利于教师进行全面精准的反思,既能为教师及时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提供量化和质性的总结与分析,又能推动课程思政授课内容、教学设计的优化和纵深发展。具体如下:(1)转变评价对象。从以往以评价学生为主转向以评价教师为主,侧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评估,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以教学方式,政治意识与评判能力,敬业精神,教学情境把控能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上的成长等方面为评价维度,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定具体改进方案与措施,切实提升育人效能。(2)创新评价机制。创设激发教师潜心育人潜质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是大学英语教师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精准性地开展思政教育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文凭、唯论文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6]。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如果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和绩效评价严重脱节,就不能发挥评价机制对课程教学应有的激励功能。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激励制度,将教师的工资待遇、岗位等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育人实效直接挂钩,可激发教师从事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鼓励更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参与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申报。具体而言,应构建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评价指标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的记录,把教师在网络平台、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纳入社会服务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质性评价,形成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完善评价主体。大学英语教师不论党派,都应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杜绝各种违反宪法、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因此强化校、院两级党委的主体监督责任,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形成以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以及督导、思政专业教师、党政领导等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主体,增强评价的公信力、客观性和可靠性,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把控方向。总之,公开、公正、全面、立体化的综合评价体系与机制的建立,为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和教学管理的科学开展提供了依据,应深化落实,不断完善。

四、 结语

系统化教学设置、个性化授课方式、协同化育人模式、综合化评价机制共同构成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不仅提升了大学英语作为通识课程的思政育人实效,实现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也为大学英语的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指明了路径。作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既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糅合,也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的示范平台,值得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研活动进行深化推进,对课程理论和实施策略进行系统总结,从而为思政教育在全学科的深度融合和有序推广提供示范与助力。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