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7-02于飞
于 飞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颅内肿瘤。脑膜瘤患者约占颅内肿瘤患者总数的19.2%。桥小脑角区是脑膜瘤的高发部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脑膜瘤患者中,约有15%患者的发病部位为桥小脑角区[1]。目前,临床上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主要是进行显微手术,将肿瘤切除。桥小脑角区的神经、动静脉较为丰富,肿瘤易对血管神经造成包绕、侵袭。因此,在对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时对该部位的神经、血管进行保护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是探讨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时对其实施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显微手术的50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存在吞咽障碍、面部麻木、声音嘶哑、耳鸣等临床表现;病程>10个月;年龄在30~75岁之间;沟通能力正常;临床资料完整;了解本研究方案,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恶性肿瘤、全身感染、严重的高血压或糖尿病;有精神疾病史;对进行手术治疗存在禁忌证;存在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术中是否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在观察组中,有男13例(占52%),女12例(占48%);其年龄为34~71岁,平均年龄为(45.32±5.28)岁;其病程为11~83个月,平均病程为(40.72±2.38)月;其体质指数为19~26,平均体质指数为(23.44±1.15);其肿瘤的直径为1~4 cm,平均直径为(2.12±0.34)cm。在观察组中,有男14例(占56%),女11例(占44%);其年龄为35~74岁,平均年龄为(45.68±5.39)岁;其病程为13~84个月,平均病程为(40.81±2.42)月;其体质指数为18~25,平均体质指数为(23.12±1.04);其肿瘤的直径为1~5 cm,平均直径为(2.34±0.48)cm。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显微手术,方法是:术前对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MRI平扫+增强扫描,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周边的情况。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成功后使其保持健侧卧位。在其患侧耳后5 cm处(乙状窦后)做一个弧形切口,切开头皮,铣开一个小骨窗,显露横窦和乙状窦。在乳突气房四周涂抹适量的骨蜡,将其封闭。弧形剪开硬脑膜,对硬脑膜进行悬吊,保证脑脊液能充分释放,使脑组织充分塌陷。沿着硬脑膜深度分离至桥小脑角区,分块切除肿瘤,在此过程中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尽量将肿瘤岩骨、小脑幕附着点切除干净,必要时需对创面进行电凝灼烧,以防术后患者的病情复发。若肿瘤与颅神经、脑干发生粘连,切忌强行将肿瘤切除干净,可采用低电流电凝灼烧的方式进行处理。最后冲洗手术部位,放回骨瓣,缝合手术切口。术后对患者进行营养神经、抗炎、预防性抗感染等治疗。术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未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法是: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仪对其神经肌电图进行实时监测。利用面神经诱发肌电图,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神经肌电图进行记录;借助三叉神经自发肌电图,对咬肌、颞肌的神经肌电图进行记录;借助副神经自发肌电图,对喉肌的神经肌电图进行记录。通过听性脑干反应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监测耳蜗神经和脑干的功能。术中在进行实时监测时,若神经电生理监测仪出现报警现象,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需调整手术方案,直到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患者的神经功能较为稳定时方可继续进行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肿瘤的全切率及面神经解剖的保留率。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参照House-Brach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将面神经的功能分为1~6级。1级:面神经的功能正常。2级:存在轻度面神经功能障碍。3级:存在中度面神经功能障碍。4级:存在重度面神经功能障碍。5级:面神经的功能基本丧失。6级:面神经的功能完全丧失。H-B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的分级为1~3级,表示患者面神经的功能保留。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肿瘤的全切率及术后面神经解剖的保留率
两组患者肿瘤的全切率及术后面神经解剖的保留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肿瘤的全切率及术后面神经解剖的保留率[%(例)]
2.2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
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例)]
3 讨论
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进行外科手术的难度较高。原因在于桥小脑角区与脑干、颅神经毗邻,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加之肿瘤的体积较大时易与小脑、脑干发生粘连,手术操作稍有不当就会损伤脑干、颅神经与血管。因此,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时对该区域的血管、神经及脑干进行有效的保护至关重要。现阶段,临床上对此病患者主要是进行显微手术,将肿瘤分块切除[2-4]。神经电生理监测是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仪、微电极等监测患者器官组织、神经和细胞离子通道等的膜电位改变、传导速度、离子通道活动的一种方法[5]。有报道称,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时,对其实施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保护其神经功能的完整性[6-7]。术中在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时,能以颅神经诱发电位为基点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综合判断。术中若神经电生理监测仪报警,表示手术操作可能对神经、脑组织等造成损害,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查找原因,必要时需调整手术方案。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时,对其实施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在术后早期保留其面神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