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训协同背景下高职药学类专业《药物制剂》课程建设改革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1-07-01范高福刘龙云戴若萌龚菊梅胥振国
范高福,刘龙云,戴若萌,汤 洁,龚菊梅,胥振国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安徽合肥 238000)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一线岗位,承载着企业转型升级生力军。而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倾向重视学历学科教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且处于就业的最底层,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风险。为此,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教育,学历上设置职高-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学位研究生贯通,融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双通道教育模式。自2015年后,专业目录实行每两年随产业变化的动态调整制度,并且专业申报实行备案制[1];专业建设引入标准化方案,倡导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2]。在职业教育的育训协同大背景下,高职药学类专业建设突出1+X证书“一专多能”[3],体现课证岗融合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点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石。本文以《药物制剂》课程建设为例,围绕药物制剂岗位能力,从课程建设依据、资源库、师资配备、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路径进行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 基于药物制剂产业链开发《药物制剂》课程,构建之源头
《药物制剂》课程是药学类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不同药物剂型制备的基本理论、工艺流程、制备方法、制剂设备、质量检查综合性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应用性,是从事药物制剂生产、药物制剂质量检测、药品仓储与运输管理及药学服务岗位必备知识。职业教育主要面向药品生产技术技能、药品合理使用,服务一线岗位,与其目标相应产业主要有药品生产行业和药学服务行业,其中药品生产包括原辅料的生产、化学药生产、中成药生产及生物制药生产等;药学服务包括药品合理使用用药指导、静脉药物配置等,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针对不同产业链岗位需要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药物制剂》课程。具体课程模式见附图。
附图 基于不同产业链岗位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药物制剂》课程模块示意图
2 基于教育学历+培训证书构建《药物制剂》课程资源库,构建之内涵
职业教育是培养企业急需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快速胜任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来静态体现,但学历教育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鉴定主管部门是人力资源部,造成两部门多头管理的冲突局面,因此,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统一管理,相互协同,取长补短,达到相互认可[4]。此外,药学类专业很多技能等级证书,如初级药士证需要专科毕业一年工作经验才能参加资格考试;有些工种如药物分析工、药物制剂工等,由于鉴定含金量不高,拿到证书后也不能胜任相应的岗位,企业认可度低。鉴于此,需要围绕药品生产、药学服务行业企业的关键岗位技能能力,梯度开发所需知识体系,提倡高职院校、药品生产企业及药品行业协会组织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库,紧密对接药品生产、质量控制、药学服务等关键岗位,开发从入学学校到企业行业序贯学历教育+培训资格证书融合型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当下,对照国家执业药师制度,注重培养“药”“用药”以及“用药治病”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技能[5],课程中引入与合理用药紧密联系的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制剂稳定性及配伍变化内容,教学中融入“药德、药规、药技”职业特性。结合当前年轻学生快餐式学习特点、互联网+、碎片化数字资源,开发基于现代制药企业产业链,内容上对接药品生产服务企业行业标准,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6]、《仿制药一致性评价》[7]等,构建《药物制剂》模块化活页式教材、《药物制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药物制剂实训教程》工作手册等新媒体教材,以及《药物制剂GMP仿真模拟》软件等仿真实训教程。
3 基于“双师”素质构建《药物制剂》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之支撑
师资力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点,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其人员规模已达到高等教育一半以上。《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都明确规定,要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8],提出到2020年,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原则上不面向应届毕业生,而是对具备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高职学历以上的人员进行应聘;另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多源于高校,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存在工作专业技能不强等现象;同时,双师教师的认定是教师证+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很难适应职业教育能力导向要求,从而需要建立动态注册制度,组织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教育基地[9]。《药物制剂》课程“双师”教学团队,需要围绕专业就业岗位技能,通过“内培外引”制度、“技能型教师工作室”项目、校企合作型企业及职教联盟平台进行共建双师教学基地,制定相应管理考核制度。我校《药物制剂》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主要是通过校企共建订单班,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专业教师直通,围绕化学药制剂、中成药制剂岗位,依据《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GZB6-12-03-00)2019年版高级以上技能开展师资培训,制定《药物制剂》课程教师企业导师一对一帮扶目标;其次,聘请企业专家加入技能考核组,授课教师承担校内生产型实训设备的标准操作规范、维护与保养及示范教学工作,建立起从校内到校外联动、初级到高级的实践技能岗位锻炼;此外,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行培岗位培训,提高药物制剂技术实训技能。从而实现双师教师培养途径、资格认定及后续考核的动态管理模式。
4 基于理论实践同步学习、线上线下连通的《药物制剂》信息化教学方式,构建之手段
对接药品产业链的专业群,对接企业岗位的课程群,发挥课程教学效果是教学手段。传统以老师为中心的被动授课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进行教学手段改革。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模式,我们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10]、工作情景式、生产项目案例等教学,在具体工作生产岗位开展实践-理论-实践、单项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综合实训循环教学,采用线上仿真模拟和线下生产岗位实操混合教学模式。特别是药品生产型设备运行耗材使用量较大,生产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生产环境卫生洁净度较高,真实生产教学不现实,采用仿真模拟教学可解决以上问题。但是仿真操作与真实操作的体验感和参数调控存在较大差距,我们采用少台套、大循环教学,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实操效果,在实操过程中历练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及职业技能培养。此外,传统的药品生产过程涉及生产记录填写存在迟滞、易篡改现象,从而难以真实追踪生产过程,需要应用最新的信息化数字采集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岗位实战能力,引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内容,如原料药质量、辅料不同选择、配比、工艺参数等,会对药品外观质量及内在质量产生影响,引入合作药品生产企业制剂生产技术难题,建立生产实训包供学生操练,锻炼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近几年,我校与上海海虹实业(集团)巢湖今辰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药物制剂应用技术教学名师工作室、创客实验实训室、药物新制剂研发产学研项目3项,省级药物制剂实训教程教材,针对制剂生产问题、中药新剂型开发等技术攻关申报专利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
5 基于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检验测试体系评价《药物制剂》课程,构建之评价
课程教学改革初衷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能力提高为宗旨,构建《药物制剂》课程检测评价体系,包括从课内到课外,教师、学生、校企一体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同等多个方面。探索建立学生过程性考核+终末性考核,理论测试+实践技能考核,参与创新能力活动、课外第二课堂专业社团、综合性实验实训、技能大赛及各种专业能力大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考核形式。基于高职学生的生源广(如高考统招文理科、高考分类招生、社会扩招等类型)、文化知识课基础弱及学习自我管控能力差等特点,教学设计应以理论知识够用、强化实践能力为导向,教学中多采用可视化素材资源,多强调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多重视立德树人鼓励性教育,减少纸质闭卷考试方式,多采用现场技能实操考核,特别是制剂生产操作流程、仪器设备标准操作规范及药品质量监控测试等项目。积极推广采用以证代考、以赛促考形式。对于教师,建立学生、同行及学校督导三个层面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注重教师基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化教学鼓励,能够引入药物制剂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指标,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指挥棒检测教师教学能力。课外第二课堂,通过开放性实验实训项目、企业实践见习、实验室管理助理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
6 展望
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企业发展、岗位能力发展需求提供人力资源。基于医药产业链与药学类专业群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来构建《药物制剂》课程路径,通过推动教师、教材、教学“三教”改革,为《药物制剂》金课建设及活力课堂有效开展提供借鉴方向,为未来职业教育由政府主导公有制办学逐渐过度为企业主导、政府统筹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格局提供建设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