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1-06-30曹诚修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问题导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学,设计切入性问题、连续性问题以及重难点问题,能够有效地突破学生的学练障碍,引导学生把握体育学练关键特征,增强学生体育学练动力。
关键词 小学体育;问题导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8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68-02
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是教师讲解与学生模仿练习相结合。这样的体育教学在激发学生体育思维,引导学生认识体育学练要领方面效果并不明显。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问题是学生认知起点,也是学生认知的“动力引擎”。问题导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能引导学生的体育学练从低阶迈向高阶,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力,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一、设置切入性问题,突破学生体育学练障碍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体育学练需求认知冲突,也会面临不同的体育学练障碍。[1]据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精准定位,设置有针对性的切入性问题,引导学生突破体育学练障碍,化解学生的体育认知冲突,从而改善学生的体育学练行为。
一般来说,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所学内容之间搭建桥梁,构建一个“中间地带”,从而让体育学练切入学生体育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学“跪姿爬行”一课时,笔者了解到学生基本上对跪姿爬行动作并不陌生,但是部分学生跪姿爬行的动作并不规范,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此外,很多学生也对跪姿爬行的技能应用没有太多的认知经验。针对学生的体育学练的短板,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经验性的内容——跪姿出发,在基本性学练动作的基础上,设计、研发了“不同方向的跪姿爬行”“爬行过障碍”等活动,设置了这样的切入性问题:“膝盖能不能接触地面?怎样控制方向?”教师通过切入性的问题,可以瞄准学生的体育学习短板,增强学生的体育承受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时,笔者设计、研发了“过障碍”的动作学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仅如此,对于体育学习学优生,笔者还设置了一些进阶动作,引导学生的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规范化的学练,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认知经验等都得到了发展。
学生体育学练障碍最终还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练来克服。对此教师要用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只有化解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才能突破学练的障碍,增进体育学练信心,提升体育学练技能,从而不断优化体育学练品质。
二、设置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关键特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学练关键动作,或者动作的关键特征、方面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学科中的重点知识与学练动作的重难点等的把握程度往往直接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最终效果。学生只有抓住了体育学习的重难点问题,才能有效地进行学练。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将相关的重难点内容掌握透、掌握细、掌握深,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力,改善学生的体育学练样态,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练水平。[2]
教师在设置学生体育学练动作重难点问题时,要注重问题设置的难易度。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科学、合理。例如,教学“原地投掷实心球”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站在原地自由练习。这样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的肌肉感受,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体育学练的初步体验。在学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投掷得比较远,有的学生投掷得比较近。为此,笔者挑选了两位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投掷得远不仅仅是因为力量大,更为重要的是投掷的动作不同。由此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疑问——怎样的动作才能将实心球投掷得远?应该说,这就是原地投掷实心球动作的核心所在。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了投掷的发力顺序、发力方向与发力部位等问题。针对这个重难点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之间展开深度交流,探讨投掷时如何握球,如何预摆动、如何发力等。通过相互交流,學生对这些动作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还展开了体育对比性实验,比较了蹬腿与不蹬腿的投掷距离差距。通过体育学习,学生逐步地掌握了蹬腿、送髋、腰腹用力、两臂用力前摆、拨动和手腕等动作,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手臂向前鞭打的速度。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分解,比如将投掷动作分解为“双臂投”“腰部和双臂投”“腿部腰部和双臂一起投”等。通过教师的问题导引,学生掌握了学练的重难点,理解了影响投掷效果的因素不仅涉及每一个动作标准程度,而且与相关动作的发力顺序也密切相关。
三、设置连续性问题,增强学生体育学练动力
小学体育教学除了有重难点问题外,还有许多节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层层递升的,我们将之称为连续性问题。连续性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也是关系性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问题链”“问题群”“问题块”等。对于连续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核心、关键。[3]
连续性问题不仅相互密切关联,而且具有递进性、融合性、迁移性和结构性。例如,“双手胸前传接球”这部分内容,初学者在学习时,经常会出现各类错误,如接球时捧球、抱球,传球时砸球等。在教学中,笔者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通过一系列问题链,如“一人抛球,如何接住球?”“两人传接球如何让球不掉?”“多人传接球如何实现快速地移动、传递?”等问题,逐步启发学生纠正动作。如此,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个体性的训练,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训练,最后引导学生展开群体性的训练。循着笔者的连续性、结构性的问题链,学生的传接球从准确走向熟练、从单人走向多人、从慢速走向快速。通过训练,学生传接球技巧获得了提升,传接球的速度也获得了提升。他们能主动地“迎(迎球伸臂)”“引(手触动球之后,能缓冲球的力量)”“收(收球于胸前)”,学练动力也明显提升。
循序渐进的连续性问题,既是增进学生体育学练动力的手段,也是提升学生体育学练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设置有效、合理且有梯度的连续性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能,让学生的体育学练更有针对性、方向性和实效性。
(曹诚修,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参考文献:
[1] 董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8(14):37.
[2] 朱先平.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3(9):111.
[3] 杨浩.好课,从精心预设而来——基于“链式活动”教学程序的视角[J].中国学校体育,2019(8):33-34.
实习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