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探讨
2021-06-29李大伟朱雪婷
李大伟 朱雪婷
(1.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0;2.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000)
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依靠知识传授仅仅是一种基础性途径,这一目标仍需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对于教育理论与方法的钻研探讨。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的水准逐渐与国际接轨,教师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存在的问题。
一、低效教学与方法困境
大学课堂普遍存在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反应低迷的现象。综合学生表现来看,主要存在课堂缺席、走神发呆、睡觉神游、玩手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以及自学其他课程、选择靠后座位等性质次之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课堂学习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师生关系存在隔阂感与距离感。
曾经风靡一时的种种管制或是激励措施,例如各式各样新奇的点名方式或是雷厉风行的“手机寄存柜”都失败于治标不治本的困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无法实现与学生长期的良性教学互动。解决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的问题,需要探索春风化雨般的改善方法。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重要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而是逐层递进,不断攀升的[1]。
第一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关于人类衣食住行等相关需求,是人类生存最低限度的需求,也是人类追寻更高层次需求前需满足的基本需求。第二层次的需求是安全需求,即人身安全、生活安定、避免疾病、灾害、威胁等需求。第三层次的需求是社交需求,即人类建立友谊等社会关系的需求,这一需求会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逐渐产生并形成激励人类不断自我完善提升的动力。第四层次的需求是尊重需求,又可分为外在尊重和内在尊重,是社会个体渴望自己的技能与成就获得认可的需求。外在尊重是指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即社会的认可和信赖,内在尊重指个人相信自己可以独立自主地胜任某项工作。第五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社会个体渴望充分激发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展现的需求。
当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都得到充分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成为社会个体自我攀升的内在核心力量。马斯洛在其著作中指出,不同的社会个体有不同的自我价值追求。当社会个体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实现方式并实现自我价值后,就能获得最大的满足与快乐。
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低层次的生理与安全需求是比较容易满足的。立足于学业角度,其安全需求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学科成绩能否顺利过关乃至毕业[2]。目前很多学生的需求仅仅停留在安全需求层面,如果能引导学生突破对于学业的低级安全层次需求,那么将会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业中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自我实现需求,学生素质的提升与飞跃就会接踵而来。
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教学设计
作为本文论述的理论基础,本文着重阐释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在了解学生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有效的激励措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社交需求层面的理论与实践
从社交需求层面来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教学上的探讨与研究,增进感情交流,将会满足学生大学生涯中一部分的社交需求。如果学生或者老师的友谊、感情以及隶属关系等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与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学习效率、对学习工作缺乏兴趣,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对应社交需求的教学实践,本文主张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建立触手可及、及时互动、融洽沟通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老师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权威严肃的话语,而是以一种平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学生的提问或是发言,更要以开放学习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建议,更能获得学生的敬重与尊崇,也将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建立良好的课堂交流沟通机制,由老师设置教学主题或是话题中心,开展团队协作、小组讨论、小组协作报告等形式,将课堂所有同学调动收编起来,实现无死角互动。在课堂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思维交锋、言语讨论,将会给学生带来极其丰富的社交空间。老师则要在其中要起到调度、协调、指导的作用,并与各小组同学及时沟通交流,解答他们的疑惑,鼓励他们齐心协力解决团队困难。在团队协作中,鼓励学生们开放交流,互补相长,促进学生之间的配合,巧妙同时运用合作和竞争两种方法,以求在团队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节奏紧凑、活泼有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程学习的异彩纷呈。建立团队友谊甚至深化出超越课堂的同学友谊,真正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如果实践效果理想,将会进一步实现由满足学生社交需求到尊重需求甚至是自我实现需求的跃升性满足,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极大锻炼。
在课下,老师可以借助现代社交媒体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术沟通交流早已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来共享资源,变革以往师生面对面的单一教学方式。这一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博览全球的学术资讯和教育资源。不仅学生可以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老师也可以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与学生开展沟通。分享与讨论学术资讯,也是增进师生感情,提升学生素质的良好渠道,在其中引发的学术讨论也许将会为教学带来惊喜收获。
(二)尊重需求层面的理论与实践
从尊重需求层面来看,学生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接纳,并认可其学习能力、方式和方法。老师在课堂上给予的反馈、指导与扶持,将会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这项需求。当然,如果获得的肯定并不是学生本身真正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将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师也要注意因人制宜,把握每个学生不同的独特价值点,而不是泛泛肯定。
对应尊重需求的教学实践,意味着老师虽然仍处于主导地位,但要认清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所在,要思考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学习兴趣,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给予他们一定的选择权。而不是把学生放在沉默的被动地位,建立起双向互动的平等教学关系。“90”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风格更加多样,而且瞬息万变。一份标准化格式的教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尊重个性,多样思考[3]。
站在老师角度思考,首先应该做好教学基本功,认真备课,扎实理论,做好多元案例支撑,并能够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以及时事要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眼界,拒绝“水课”。通过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课程的用心与关注,从而体会到被尊重的温暖与快乐,激发他们对课程的重视。在授课活动中,老师更是应该铭记“为人师表”的准则,衣着大方,仪容优雅,言行遵守教学规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被认真对待。再进一步思考,尊重学生要求老师不仅要注重外在的大方得体,更是要努力修炼内在修为。老师是一项传授知识的智慧型职业,自身要时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最新的教学思想,灵活掌握先进的教学辅助[4],使自己的教学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在形式上更加新颖、在内容上更加深刻。做好了扎实的教学储备后,在教学实践上要改变“一言堂”或是“填鸭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由孤单呆板的“静态”学习到鲜活温暖的“互动”学习的飞跃,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疲惫心理,正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乐趣,从源头上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收获。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翻转课堂[5],为学生提供自我风采与才华展示的舞台,以老师主导、学生主动为原则,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结合作者的个人教学体会而言,作者注意到,不少教学操作缺乏思考,不能真正理解学生需求,适得其反或是南辕北辙,导致教学活动僵化,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
完成教学活动后,对于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学生评价考核阶段,也要适当思考探索灵活化、个性化、发展化的评价机制与体系,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长远发展,代替以静止化、标准化、绝对化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刻板标准。
(三)自我实现需求层面的理论与实践
从自我实现需求层面来看,自我实现需求是学生通过不断提升而自我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高端需求。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大幅度增强,学习自觉性大幅度提高,处理问题的自主性大幅度提升,高素质的学生同时也对教学工作者的执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应自我实现需求的教学实践,则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完成对学生的基本了解后,引导学生设立合理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乃至职业规划。
在教学活动的初始阶段,通过提出问题“抛砖引玉”,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需要难度适中,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困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或是信心,而无法得到真实有效的反馈,也就无法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总结来说,就是应当给出一个难度适中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动脑思考“踮踮脚就可以够到”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加入讨论、动脑思考,逐渐将他们的兴趣引流到课程之上。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给予适当的提示与指导,以保持学生的探索热情与信心。通过多个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始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兴趣与热情,实现良性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尽情挥洒自身才华的广阔舞台与自由天地。
在进入知识阐释的中后阶段,老师要注意避免使用枯燥的演示教学,而是将体验感还于学生,注重运用风格多样的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切实体验紧密相关的知识背景,致力从感官层面多维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2]。教学活动从细节层面去设计与构思,为学生留有思考、探索的余地,避免以权威和阅历下定义、设框架,而限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与开拓空间。对待学生的作业,应当给学生设立明晰可视的要求,并及时批阅,针对其中的问题及时回复,点滴着手,纠正学生的学术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习惯与学术思维。
在培育学生的延伸阶段,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自身的资历来为学生提供经验与建议,拓展学生眼界,引领学生畅想人生目标,激发学生的人生创造与奋斗热情,将实践教学内容内化成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营养”与“热身”,建立学业规划乃至职业规划,以真正做到长远育人[6]。
现代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在谈论人的存在时,它总是有‘发展中的人’、‘正在成为某种的人’的能动内涵。”现代人本心理学代表人物布根塔尔也认为:“人的意识的扩展与深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获得本体论自由,即内在于我们每个人之中的人类潜能的更大实现。”实现了对学生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之后,并不意味着教学的止步与圆满,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思考能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超越,探索未来的教学提升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由基础知识层面跃升到美感体验层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美感与情感感受。达到美感情感这一层面后,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升华也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缺乏对知识美感的良好体验,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将始终是干瘪的、碎片的、断裂的知识,而无法进一步深化于内心,转化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老师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承担起启迪、熏陶的作用,带领学生体悟知识之美,实现学生自我超越的卓越需求。鼓励学生自主地吸收知识,而不是单纯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能够有意识地编辑、整合知识。
超越学习可以理解为是对既定知识的超越,这种学习始于知识却不止于知识,通过对话、辩证与反思,实现对既定知识的深度思考、重组与创新,最终达到个体的内在超越,即学习能力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完善[7]。以超越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赋能,使他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思考、追寻、怀疑,以挑战、创作的心态进入学习,才能建构起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本文认为可以在作业布置与拓展课堂方面进行深耕。作业布置需要难度适当,督促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课下自我拓展(比如锻炼查找文献、获取学术资讯与信息资源的能力等),同时也可赋予学生一个可以自我展示的空间。因材施教,在充分把握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能力特点,欢迎学生参与老师的相关课题,让学生能够立足于自己的学习兴趣,跃升自己现有的学习高度,锤炼自己的知识,实现更高层次的视角拓展与境界感悟。
四、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教学实践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更好的收获,落实在平时的实践中,作者结合自己所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执教情况,将教学设想与教学实践结合,设置一次以电子杂志或者视频制作方式为主,阐释专业知识点的课堂小组团队作业。学生们在选定好自己的选题后,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随后积极主动投入到团队合作中。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课后交谈以及微信、QQ等方式与指导教师沟通的学生数量和频率明显较以往增加。
在学生的协助下,向学校同学中修习过相关课程、参加过相关作业的同学发放了问卷(包含必修、选修、双学位共103位同学,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问卷问题包括:
1、你对这门课程教学以及期中团队作业在传授知识的方面评价如何?
2、你对这门课程教学以及期中团队作业在成就获得感的方面评价如何?
3、你对这门课程教学以及期中团队作业在挑战难度性的方面评价如何?
4、你对这门课程教学以及期中团队作业在实用性的方面评价如何?
5、你对这门课程教学以及期中团队作业在未来发展意义的方面评价如何?
6、你对这门课程教学以及期中团队作业在老师辅导的方面评价如何?
问卷调查结果整理的百分比如下(表1)所示:
表1: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团队作业的尝试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对团队任务的设计期待比较高,希望能够实用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因此,任课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任务,考虑充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全程对学生解惑并且给予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不少学生在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实现自我成长,倾心投入,从自我兴趣和爱好中选择学习方向,探索适合自己、收益颇丰的学习方式与提升方法。在合作中追求并实现愉悦、情感的需求,在喜欢——投入——成就感的不断循环中,逐渐形成课程学习与自我价值的融合,完成了自我的深刻提升。
综合最终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在体验中萌发出创造的种子,早已完成并超越了对于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学理解,撰写了文笔不俗的小论文。除此之外,这些课堂作业更是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班级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融洽。通过团队合作,不少之前比较沉默的学生变得开朗活跃;一些学生,由于在团队工作中承担了一些关键任务,而显示出了不曾被发现的出色技能,因此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一部分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帮助、表达想法、结交朋友,开始主动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构想的实施,在教学要求方面,老师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也在自我超越中顺利达到要求。课堂出勤率不仅有所上升,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明显改善,注意力更加集中,玩手机、睡觉、自学其他课程的现象基本消失,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在课堂作业与课题项目中自信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并能够自主地开展学习,提升自己,养成系统、良好的学术习惯,真正实现了从学习乃至个人素质的自我超越。师生互动变得更加有温度、有情感。
五、小结
初入大学的学生,有时就像是柏拉图经典洞穴比喻中的“洞穴人”:“处在一种自己尚未察觉的蒙蔽状态,需要来自教育的引导,从而走上‘爱智慧’道路。”柏拉图进一步提出,强制甚至代替引导,却无法使受教育者真正实现自我改变与提升,因此柏拉图进一步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也许存在某种艺术,旨在引导它,某种使它最容易、最有效地扭转过来的方法,不是把看的能力植入对方,而是促使它扭转,因为它自己拥有看的能力,只不过没有转过来、看不到它所应该看到的东西。”而这种“扭转”以及如何正确地“扭转”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汲汲以求的。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引环节,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老师从提升自我思想,融入人文关怀等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舒适快乐,自由伸展的学习环境。以教学为手段和途径,但不仅仅止步于教学活动,而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更深层次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社会、国家、民族培育出全面、健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