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科学教学
2021-06-28吕跃春
吕跃春
【摘 要】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手脑并用,以做促思,以思导做,在做中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在做中去发现、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让学习真正发生。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观察尝试,激发思维;自主探究,发展思维;交流研讨,提升思维几个方面,谈一谈在科学探究、研讨交流中如何让学生发展思维、走向深度学习的做法。
【关键词】激发思维 发展思维 提升思维 深度学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引起了许多人对教育现状的反思。现状之一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了知识丰富却缺失想象力的人,收获了知识却牺牲了智慧的内核——思维。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学习就是学会发展思维,没有思维的参与,学习便不能真正发生。
在科学课学习中,要以思维发展为核心,让学生学会手脑并用,以做促思,以思导做,在做中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在做中去发现、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观察尝试,激发思维
观察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在探究活动中,猜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增强他们对未知事物的预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尝试实践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做思共生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使学习真正发生。
1.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笔者为学生们提前准备探究情境,首先让大家一起唱歡快的《拍手歌》,然后过渡到学生闭眼猜测各种声音,并用语言交流不同声音的意义,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些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的探究教学留下伏笔。没有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很难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好奇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就变得活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精心创设有趣的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2.猜想尝试,发散思维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猜想尝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天马行空,包容错误的猜想,这些想法也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通过“如何借助身体,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不断尝试,于是便有了“吹一吹、搓一搓、揉一揉、甩一甩、弹一弹、拍一拍”等多种方法,呈现多种结果 ,让课堂活起来,在相互交流中,启发了大家的思维,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尝试,激起探究的欲望。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只有大胆猜想,不断尝试,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科学探究,发展思维
科学课堂是以探究为核心,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从选择材料、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等一系列过程,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在“做与思”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1.探索因果,发展逻辑思维
因果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许多科学决策是基于因果逻辑的,科学课教学要帮助学生抓住现象之间的逻辑本质,用因果联结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发展理解能力及决策能力。
例如,在教学《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时,教师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让学生思考: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学生回忆联想:用水洗手,不用擦手,手也会干;衣服湿了,过段时间也会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执果索因,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寻找事情的真相,了解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从而明白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寻找现象背后蕴含的本质问题,发展逻辑思维。
2.比较异同,培养推理能力
科学课程倡导“动手动脑做科学”,只有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运用分析、比较、概括、抽象、推理等思维方法,才能助推科学探究真正发生。学生在获得相关实验信息后,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从而对探究问题进行回答,这样有利于培养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往深处发展。
例如,在教学“露的形成”时,为学生准备了两瓶同样多的水,其中一瓶是常温装,另一瓶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常温水瓶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冰箱里拿出来的水瓶外壁有小水珠出现,这有什么原因呢?难道是从冰箱里带出来的?于是教师让学生用干毛巾快速将水瓶外壁的小水珠擦干净,尽管学生很努力,但水瓶外壁的小水珠就是擦不干净。面对这个现象,学生各自发表看法。而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同中求异法。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会起“雾”,锅盖上常出现小水珠等,通过大量实例,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现象却有共同之处,而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异中求同法。将两个环节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综合运用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展思维,从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引导学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综合运用比较法、求同法、求异法、类比推理等,建构科学概念,这样不仅让科学探究更加深入,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交流研讨,提升思维
交流研讨是学生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碰撞,灵感因此产生,问题就此解决,新的问题由此产生。研讨是学生获得正确结果的重要步骤,在整个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更高水平的发展。因此,交流研讨是一节科学课最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非凡的意义。
1.取长补短,提升思维广度
交流是一种互动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内,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在交流中,每个人不断与别人比较、反思自已的想法及做法,修正一些想法,从而发展了思维。
例如,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时,在学生寻找到土壤成分后,要求学生观察静置后土壤颗粒分布的特点,有的学生是用语言或文字汇报的:“颗粒最大的在最底下,较小的在中间,最小的在上面。”这样的汇报比较笼统,不能体现真实性。有的学生用示意图来汇报,直观形象,富于儿童情趣,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思维加工提供形象化的支持,也让思维外化显现出来。示意图的汇报让其他同学豁然开朗,原来汇报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在无形中提升了思维的广度。
事实上,各组学生在交流实验方案时,自然会把自已的方案与别人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他们会发现自己方案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而对原有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再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这样的交流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能力。这一过程也正是取长补短、提升思维广度的契机。
2.纵横融通,发展思维深度
交流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充分研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有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观点、思辨,在合作交流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也得到了帮助。思维在這里碰撞,他们取长补短,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更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从而发展了思维深度。
例如,在教学《纸》这一课时,在比较纸的纵、横结实程度时,学生在多次实验后,发现横向的纸比较容易拉成两半,而纵向的纸相对不容易被拉开。这是为什么呢?探究没有就此结束,学生对这一问题再进行探讨、实验,最终明白:原来纸张有纹理方向,受这个因素的影响,才有不同的结果。
有了思维的深度参与,探究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渐趋向科学、严谨、周密。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要以探究活动为途径,以“做”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发展思维”为目的,走向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注:本文系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资助项目“深度学习观下科学探究的支持性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Y-102)研究成果之一。